词条 | 济川桥 |
释义 | 1、济川桥 江门市地理位置济川桥,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棠下镇中心村陈田围。该桥原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六年始建,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易以红砂石块砌筑单孔拱桥。济川桥桥长21.5米,宽4.7米,高2.6米,净跨17.85米。桥面两旁无拦石,两端步级引桥,桥头两旁分别阳刻“济川桥”三字。济川桥结构严谨、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古朴壮观,为江门现存古石拱桥之最。 构造该桥为典型的单孔券石桥,用暗红的红砂岩石块砌筑,全桥长30米,桥长6.9米,宽2.3米,单孔净跨9米,桥拱高3.45米。其结构古朴,为新会现存最长的石拱桥,1995年公布新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桥的两侧种满霸王花,蕉树,茅草丛生,桥上经常有村民扛着锄头日落,桥下木船偶尔穿梭而过,上下水影交映,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成为众多摄影镜头的热门题材。 诗歌描写诗云: 步龙泉邑令题济川桥(陈嘉猷) 此地天教系断槎,古来剑气属张华。 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 曾是斗牛相照映,不应风雨肆欹斜。 今君小试扶颠手,便有欢声霭万家。 2、济川桥 龙泉市地理位置浙江省龙泉古城原有一座200多米长的古廊桥横跨大溪,连接南北,有七十二间廊屋,非常壮观。可称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廊桥。原址就在今南大桥。 历史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处州府志》记载:“济川桥去(龙泉)县治三百步,跨双溪,枕中流,垂南北两岸,旧名清化,宋何执中(丞相,龙泉人)易今名,米元章(大书法家米芾)书额。”新编《龙泉县志》记载,桥“历元、明、清倾而复建者数十次。至清嘉庆十年(1805),县人李鹤堂(府志谓李睿)以一万四千余缗(音:民,钱贯)复建济川桥,长七十二丈,广一丈六尺,上有廊屋七十二间”。府志还记载,桥在咸丰八年 ,又曾毁于兵燹,同治六年重修。这座桥到20世纪30年代还完好。40年代初,先是失火,后又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残留几个桥墩。对此龙泉百姓痛心疾首。桥毁后几十年都靠渡船过江。1964年国家投资在济川桥原址建造了一座通汽车的石拱桥,就是南大桥。龙泉人民对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德政感激不尽。当时就有人主动捐款资助,以表心意。而今这座桥已经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今日的龙泉古城已今非昔比。大桥上下方造起了两座现代化的新大桥。南大桥早已不是汽车过江的唯一通道。而且使用了46年,继续通汽车也会有安全隐患。鉴于此,当地就有人提过在这座桥上复建古廊桥的意见。笔者对此亦早有想法,并作了评细的资料查证和民意调查。听到的意见都认为这是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好事。古城龙泉的历史记忆已经很少了。复建有72间廊屋的古廊桥,就会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本人以为现在做这件事正是时候: 1、承接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1964年建的南大桥本身已具文物价值,需要加以保护。在桥上复建廊屋,风格协调,建成后不但保护了旧桥,而且历史就可接到北宋,成为千年古桥的传承。这样,这座老桥就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生命,就有了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桥名就可以叫济川桥了。其价值和义意义无可估量。 2、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址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复建的济川桥,历史就可从宋代写起,会给人无穷的遐想。它将成为龙泉的一大特色景观。可打出“中国第一廊桥”的品牌吸引八方游客,成为丽水市乃至浙江省的一个旅游亮点。我国的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鹤鹊楼在历史上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而相传承的。现存建筑除岳阳楼重建于清代外,其余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重建的,而今都成了旅游观光胜地。龙泉的济川桥,名气虽没有这些名楼大,但它天下独一无二,有个性,又有地域特色,建成后不但会成为龙泉的地标,而且会成为华夏中国的一个旅游标志,成为人们向往的山水名胜。龙泉的旅游业会由此而增添浓墨重彩。 3、传承廊桥技术需要。古廊桥建造技术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已有成熟的建造技术。可集中当代能工巧匠把复建的济川桥做成“修旧如故”的精品。成为古廊桥建筑艺术传承展示参观之地。借此也给后人留一份文化遗产。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现状总之复建济川桥无论对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展示廊桥艺术都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可作为展示廊桥文化和龙泉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长廊,成为市民休闲特别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这是龙泉仅存的一处可以在原址复建的千年历史人文景观。且有石拱老桥为基础,稍加改造,在上面造72间木构廊屋即可,耗资也不会很大。可采用政府拨款和百姓捐资办法筹资。中国人有为修桥铺路捐助善款的美德,让市民有机会在复建的古桥上凝聚一分善心。做这件事,条件具备投入有限,功德无量。若政府能列入施政的一件实事,必垂誉千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