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冀州八景 |
释义 | 冀州八景是被誉为“畿南古郡”的冀州古城中的把大自然景观,包括:紫微夕照 、清水春澜 、信都旧址、开元晚钟 、洞玄仙观 、张耳穹祠 、长堤霁雨、古井涵星 。 被誉为“畿南古郡”的冀州古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至今仍流传着“冀州八景”之说。“冀州八景”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为之题咏,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现根据有关资料和传说,对“冀州八景”概括介绍如下: 1、紫微夕照 据传,冀州古城东北海子湖边有一座土山,“高数丈”,山下是肥沃的农田,山上则绿树成荫,桑柳等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天气晴朗时,小山色彩亮丽,远处眺望,翠绿的山形清晰显现,尤其是傍晚时分,斜阳西照,微霞满天,加之水光映衬,景色格外美妙。传说此处还常出现云幻奇景,每当“初旭微霞,水云相映”,便可在淡淡云霞之间隐隐看见亭台楼阁和人物悬于山之上空,水映云景,十分动人,传说这是我国三大仙山之一的紫微山。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由于不同密度的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远处的景物映在天空中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幻景。古人将此处风景称为“紫微夕照”。 ??旧志中在记述“紫微夕照”一景时称:紫微山“高数丈,傍多膏腴,桑柳联荫,尤宜晚眺。”“时畅景明,山形毕现,夕阳之候,尤为可观”。历代文人在观此美景后也为之题咏,明朝石九奏在《紫微山》一诗中写道:“紫微山下客,系马夕阳斜。半醉寻归路,花深不识家。”明代谢瑞的诗中写道:“古冢隆然踞郡椎,灵光上彻紫微宫。楼台隐隐虚旺里,仙梵憧憧幻景中。海底蜃潜真有象,人间物化总成空。异闻骇倒东坡老,欲效豪吟愧未工。” 据说明朝的冀州州守见到此种幻景,常命人将此奇景绘图记录下来,嘉靖年间有一位州守还专门召请能工巧匠,依照这一幻景,在紫微山上修建了一座“竹林寺”,建成后香火极盛,进而产生了竹林寺升天的神话故事。 随着年代的推移,经过千百年来雨水和洪水的冲刷,紫微山体逐渐变小,如今已演变成一个低矮的土丘,衡水湖蓄水后,便成为湖中一岛,昔日景致不复再现。 2、清水春澜 据旧志中的记载,“清水春澜”一景的地点在州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古时有一条清水河(滏水)流经此处。这条河原本是漳水的一个支流,漳水南迁后,清水河自成一支。由于此河河床浅,容水量小,每逢夏秋季节下了大雨,太行山的洪水由此下泄,常常河溢成灾,淹没农田里的庄稼,造成长时间积水,于是鱼虾开始繁殖生长。到了第二年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河水满涨,流水清澈,岸上柳树青绿,村边桃花盛开,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渔船来回漂荡,原来农牧为业的人们唱起清幽的渔歌忙于捕鱼。在和煦的春风中,泛一叶轻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玩,恍如画中,犹如仙境。古人称之为“清水春澜”。 ??旧志中描述“清水春澜”一景时写道:“至春融水涨,村桃岸柳,牧唱渔歌,泛舟中游,光景如画,真有春水舡如天下坐之趣。”明代曹安在观此美景后写道:“春水桃花锦浪生,夜来一雨晓来晴。画船如屋闲游处,泛泛只疑天上行。”明代谢瑞描写此景时说“拍天翠浪渺悠悠,此身恍若画里游”。充分说明古时清水河上美好的景致。清代时此河由于河床淤积而改道,此景不复存在。 3、信都旧址 现在的冀州旧城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信都,信都古城池的修建,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据《汉书》记载,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设置信都郡和信都县,其治所均在今冀州旧城。当时修建的信都城池,周围十二里,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宽均为七尺。汉代以后,信都古城池几经兴废变迁,遭受了多次的洪水冲击和兵祸毁坏,又多次修缮和改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对汉代遗留下来的信都旧城池进行了扩建,扩大到城周二十四里,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就西、南两面的城墙,将东、北两面向内收缩修为内城,城周十四里,东、北两面老城墙废弃。经过千年的风雨苍桑,废弃的古城墙早已残缺,外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古城墙内大片废墟瓦砾遍地,荆棘丛生,观之给人以历史变迁的幽远苍凉之感。历代文人在来到古城址时常怀古忧今,引发感慨。明谢瑞的《冀州怀古》一诗中写道“落落故墟生野荠,亭亭高塔倚晴秋。无端更起兴亡恨,满目西风百感愁。” 4、开元晚钟 开元寺是坐落在冀州古城内西北部的一座大寺院,隋朝时就已有这座寺院,当时称觉观寺。唐开元年间,玄宗曾命天下寺庙皆称开元,故觉观寺改称开元寺,并历代沿用。开元寺内有一座石塔,塔中藏有“定光古佛舍利”,因此开元寺香火兴盛,更为突出的是该寺的钟声特别响亮,播传甚远,有人夸张地说“凌空响彻三千里,入市声传几万家”,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更加幽远,被称为“开元晚钟”。清末因灾祸,寺院被毁。 5、洞玄仙观 古时冀州城内州治东北有个道观,名叫紫云观,据说唐朝时有一个枣强的女道士在此观中修行,姓边名洞玄,她生而丰骨不凡,在紫云观中修行时清操苦节,后得到仙人指点,在唐朝开元初年得道飞升。冀州刺史原复听说后将这个传闻禀报朝延,洞玄得道升天一事受到唐玄宗的敕谕褒美,并刻词于石碑,称她为丹台真人。冀州人则多称洞玄为边仙姑,称紫云观为边仙姑观。这个道观以它独有的神秘传说,自唐朝以来即成为四方游人经常前来瞻拜的胜地,被称为“洞玄仙观”。紫云观后被毁坏,但边仙姑石雕像仍存(现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 6、张耳穹祠 冀州古城南门内东侧曾有一座“张耳祠”,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元末时因兵祸毁废。据传张耳祠建筑十分雄伟,祠堂下面还有张耳的墓葬。张耳系西汉大梁人,曾与汉将韩信领兵数万在井陉击败赵王歇和成王君陈余,因功被封为赵王,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张耳之子张侈被封为信都侯。《史记》中载,张耳墓在州城南门之左,城南门竖有“汉赵王张耳之墓”的石碑。因此历代认为张耳祠下即是张耳墓,“名人过者,往往为之题咏”,如明代曹安题诗曰“将军原是汉功臣,此地身藏肮脏身。香火绵绵遗庙在,落花啼鸟几番春。”张耳祠遗址上原有张耳墓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坏。198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主持对张耳祠下的墓葬进行了发掘,据专家分析,此墓并非张耳之墓。 7、长堤霁雨 据明朝《冀州志》载,绕州西北有一长堤,堤高一丈余,长约一百三十里,直抵宁晋县、新河县。此堤始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年),是为防滹沱河、漳河溢水而修筑的。因为冀州城地势低洼,历代州守为防水患均对此长堤进行修葺。据传,长堤上树木茂盛,堤下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每逢霏雨初停,景色十分清新优美,站在长堤上可以看到堤下成群的牛羊和成片的禾黍,樵歌牧曲相闻,令人清心畅快,被称为“长堤霁雨”。《冀州志》中记述此景时称:“每雨霁将和,牛羊遍布,樵牧交歌,时一游览,诚为胜概”,“每春融秋霁,牛羊禾黍,樵牧交杂,殊助逸兴”。清代时,此堤逐渐废弃,不复此景。 8、古井涵星 据旧志载,冀州古城东北有一个八角井,此井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73年),年久倾塞,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州胡瑛重新修砌。明正德五年知州刘追又重新修砌此井,在井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周围筑起了围墙。此井直径为九尺五寸,井深二丈一尺,井壁呈八角形,井中有子井,此井久旱不竭,且井水格外清澈,如一面镜子可倒映星月等景物,被称为“古井涵星”。明杨旭写诗描述八角井的风光道“ 成八角巧难如,争喜寒泉汲有余。看澈三竿能照物,围开一镜每涵虚。 雨滋苔鲜珠痕润,月上梧桐倒影疏。乾德穿来遗世久,曾知利济与堪舆。”此井后被荒废,遗址位于旧城北关村东北竹林寺古遗址东南100米,尚存残缺井筒,因衡水湖蓄水,遗址没入水中。 “冀州八景”曾是历代到过冀州城的文人学士所题咏的课题,旧志中记载了许多古人感怀冀州风景的诗文,其中有很多就以“冀州八咏”为题,这都充分说明了古冀州具有美好的景致。斗转星移,时光如水,“冀州八景”的大部分景点已随岁月消逝,我们只能从古人诗文中来遥想古冀州景色之秀美、风物之俊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