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冀东建国学院 |
释义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后,冀热辽区行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尽快培养建国所需人才,于1945年9月成立了冀热辽区建国学院,院址在玉田县城关前农职学校。9月下旬,招收第一批学员共1000人,分编区村干部队、政治队、师资训练队和经济训练队等四个队。同年12月,又招生500人,年龄放宽到50岁。 1946年初,冀东建国学院迁到遵化城关,分驻南关汇文中学和东关简师旧址。根据形势的需要,在原有的政治、地干、财经和文教班基础上,于4、5月间招收了司法班和研究班,为第二期学员。 这一期学员有的报到较早,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由学院干部带队,组织这些早到学员,到附近农村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 1946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冀东行署主任兼建国学院院长张明远同志到建国学院作动员报告,号召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上山打游击的各项准备工作。之后,全院师生开始了游击生活,队伍由遵化出发,经玉田、蓟县到平谷,出将军关到兴隆县境内。10月底回到遵化,11月上旬到迁安县的上庞店、临河一带。在这一带停留近3个月的时间,按要求开始了学习生活,学完了规定的学习内容,1947年2月毕业,分配了工作。 1947年2月末,建国学院转移到遵化东陵附近的裕大、裕小、东沟、西沟等几个村庄,在这里招收了第三期学员。这一期共招6个班:政治2个班,文教、财经、地干各1个班,还有1个研究班。3月份开学,开学后,学员抽出时间帮助老乡种地、开荒;学院还创建了卷烟厂,学员轮流到卷烟厂劳动。学员增加了接触群众、接触社会的机会,受到了驻村群众的欢迎。七月初,学院根据上级领导意见,组织全院干部学员参加冀东区党委土地复查工作团。结合地方干部编队到附近村庄,协助土地复查工作,直到10月底陆续返回学院。回院后,学院即开始了“三查三整”运动。运动一开始,对建国学院成立以来的工作,做了不适当的评价,挫伤了部分同志的积极性。在学员中有的家庭出身不好,其原籍派人到学院把学员要回去,参加当地的运动;个别学员经学院领导研究退回原籍,还有的学员因某种原因,被送往鲇鱼池参加劳动。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迫害。 1947年11月下旬,建国学院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广大学员纷纷报名,积极要求参军参战。政一班同学在全院大会上提出“为人民服务不讲价钱,不当干部当战士”的口号。经过各班的讨论,报名的同学非常踊跃,几日内报名入伍的同志达到335人,政一班报名的同志达到97%。为了欢送部分学员入伍,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附近村庄的农民,纷纷赶到学院所在地慰劳参军的学员,12月底第三期学员毕业分配工作。 冀东地区土改以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迫切要求学习文化,当时教师奇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及时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学院决定开办师资培训班,招生400余人,于1948年3月开学。 1948年6月6日,冀东行署教育厅和建国学院在清东陵惠陵大殿召开庆祝教师节大会。参加会的有住在南新城的建国学院全体教职员和学生,还有遵化县二、三区和马兰峪特区各村的教员共600余人。大会内容有两个:一是介绍马兰峪特区的试点经验,二是为先进教师庆功。大会到上午10时,突有蒋军飞机两架由西飞来,狂射手无寸铁的师生,马兰峪小学校长李墨林,学生冯旭光等22名同志遇难牺牲。王志文,张艳春等28名同志受伤,血流遍地。建国学院师生回校后,义愤情绪不能抑制,纷纷表示要拿起枪杆子上前线,消灭蒋匪,为死难的烈士报仇。当晚8时,学院召开了声讨大会。 惠陵流血事件发生后,学院利用这活生生的事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 6月10日,建国学院及马兰峪附近的小学教师将6月6日的流血事件通电全国,控诉蒋匪以飞机射杀教职员、学生的暴行。之后,建国学院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离马兰峪一带,经遵化泉水头、丰润仰山,辗转到迁西的旧城、三屯,后到兴隆的小子庄一带,这一期学员,于1948年9月初,在三道河毕业。 1948年底,冀东建国学院由遵化迁至唐山市,1950年与唐山职工学校合并。先后办学五年半,共培养、培训军政干部和小学教师7000多人次。 学院坚持“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培养建国急需人才”的办学宗旨,“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短(学制半年)、平(只求学员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和急需的一两项工作或生产本领)、快(快速教学,快速成材)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