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己巳之变 |
释义 | 起因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政权陷入了严重粮荒,统治区内饿殍遍野,人困马乏。由于当时小冰川气候的影响,东北饥荒已经成为常态。此时新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御前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豪言,到任后才发现困难重重。四月,蒙古喀喇沁部因为饥荒请求买米,袁崇焕下令于高台堡开粜,他向朝廷报告为了救济关外的蒙古部落。崇祯皇帝下旨要求“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并强调:“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但最终蒙古部落还是背信弃义,不过明清相关史料并无表明后金最终是否得到了粮食。 后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连年粮荒,其首领皇太极制定了南下入关掳掠的大胆计划。同年六月初五,袁崇焕至双岛,以十二项罪名,矫诏杀死了明平辽总兵左都督毛文龙,史载毛文龙起先抗拒,闻此十二条罪状后顿时垂头丧气,可见非空穴来风。关于袁崇焕杀害毛文龙的原因,史学家众说纷纭:明末清初的史书普遍记载杀毛文龙是后金提出的议和条件;随着《满文老档》中毛文龙投敌书信的公开,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各种史料开始认为毛文龙通敌,袁崇焕将之除去的确体现了“大智、大勇”。 毛文龙死后,是否为后金南下扫清了障碍,尚在争论。毕竟毛文龙虽然曾经为抗金做出过贡献,但是时过境迁,宁远大战以及宁锦大捷中他都因为救援不力被天启帝下诏斥责。史载后金的汉人副将高鸿中曾上疏皇太极:“若此时他来讲和,查其真伪何如?若果真心讲和,我以诚心许之,就比朝鲜事例,请封王侯,从正瘚,此事可讲。若说彼此称帝,他以名份为重,定是要人要地,此和不必说。他既无讲和意,我无别策,直抵京城,相其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随后后金军即刻准备南下,酿成“己巳之变”。而在此后的岁月里,后金铁骑多次南下中原屠戮,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给中原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 但是史料中也有持相反观点的,如《三朝辽事实录》曾说:“崇焕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诱,先杀毛文龙除奴肘腋之患。己巳,虏遂从蓟镇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蓟、宣为屡犯之孔道。向使崇焕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叛,夷不叛则西路不可行,不杀岛帅,则奴顾巢穴必不敢长驱而入犯!” 经过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皇帝给予袁崇焕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行事。袁崇焕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并将原先驻守蓟州的刘策调离,亲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皇太极在得知袁崇焕坐镇蓟州后并没有攻打蓟州,而是“避实击虚”,趁夜绕过了蓟州,由此“僭越蓟州”,兵逼北京。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并未对后金军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京。六天后,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提前后金部队到达北京城外2天。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放任百姓被敌骑蹂躏殆尽。 袁崇焕被屈在广渠门防区,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多次要求入城休整,均未获得允许(勤王援军不入城城下作战是明朝规定),在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与后金军死战,抵挡住了后金军进攻,有传言称后被后金击败的满桂部在向关宁军防线靠拢时被关宁军弓箭部队攻击。这种传言早为史学家所否定,因为官方记载,如《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疏》,根本没这个所谓罪名;而算得上的比较原始的资料,如《崇祯长编》,也无相关记载。事实上,这种事情想一下就知道很不符合逻辑,袁崇焕是勤王总指挥,手握尚方宝剑,要想让满桂死无需费那么大劲。何况袁满之间虽有矛盾,尚不至于兵戎相见。满桂是否曾经告状至御前,除了一些清朝编的野史外,未有记载。后来上皇太极施“反间计”,崇祯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对此十分惊讶,未来得及回答,就被崇祯帝宣布予以收押待审。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 历史评价因己巳之变而被逮捕、处死的明朝高级官员有:兵部尚书王洽、兵部侍郎刘策、工部尚书张凤翔、蓟辽督师袁崇焕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