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
释义 | 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指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或化脓性胃炎。化脓性损害以胃远端1/2为常见,亦可遍及全胃,有时可出现穿孔。常以急腹症形式发病。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治疗一抗炎,修复胃黏膜为主,也可手术治疗。 疾病简介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指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或化脓性胃炎。由Cruveilher于1862年首先报道。本病少见,国外至今有400例左右的报道,国内也曾有散发病例报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为2∶1~3∶1。发病年龄以30~60岁为多见(有报道达80%)。 流行病学本病的致病菌大多为溶血性链球菌(70%),其次是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亦可为嗜血杆菌、梭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 细菌可经下列途径侵入胃壁: 1、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液播散至胃,多见于败血症、产褥热、皮肤疖肿、骨髓炎、猩红热等患者; 2、呼吸道、口腔分泌物中的细菌进入胃腔而感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手术、酗酒等造成的胃黏膜损伤,为发病的诱因; 3、细菌自附近的感染灶如腹膜炎、胆囊炎经淋巴管进入胃壁 衰弱、营养不良及脾切除术常为全身性诱因。感染一般先始自黏膜下层,引起黏膜的坏死、脱落,可向外发展累及肌层和浆膜层,并可引起化脓性腹膜炎。 致病因素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本身患有器质性病变如溃疡、慢性胃炎等,食入的细菌可直接侵入破溃的胃壁组织造成感染。 2、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原菌可由血流进入胃壁内,造成感染。 3、腹腔内存在感染灶如胆囊炎、阑尾炎等 细菌可经淋巴途径到达胃壁。在身体抵抗力减弱时,如饮酒、营养不良等 易于发病。 发病机制发病部位化脓性损害以胃远端1/2为常见,亦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过幽门或贲门 病变部位主要在黏膜下层,并向黏膜及浆膜侧扩散,有时可出现穿孔。 病理改变根据病变范围有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1) 弥漫型:临床多见。胃壁暗红色,呈弥漫性增厚,挤压胃壁时可见脓液流出。但很少超过贲门或幽门,严重者可出现胃腔扩张、胃壁穿孔等。 (2) 局限型:多在胃窦部形成局限性脓肿。肉眼观察,可见胃黏膜充血,可有糜烂、溃疡、坏死及出血,显微镜下可见黏膜下层及肌层间质中血管充血,胃壁布满纤维性网眼结构,其中含有脓液,并有大量白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常以急腹症形式发病。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腹痛可渐进性加重,坐位时疼痛有所缓解 卧位时加重,此为本病具有特异性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 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呕吐物可由脓性液变为脓血性液 尚可出现腹胀、腹膜炎体征及黑便,但多无腹泻 病程后期可出现休克征象,与细菌毒素造成的感染中毒及失血、失液有关。严重病例休克出现较早,预后不良。除早期外常有腹膜炎体征,腹部较膨隆、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上腹部为重。如炎性渗出液较多 可有炎性腹水,表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但罕有大量腹水。肠鸣音在早期亢进,以后则渐弱或消失。 急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病情诊断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亦很少特异性指标,故诊断困难。关键的问题是在急腹症时要考虑到化脓性胃炎的可能,再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对诊断或许有所帮助。 1、常有慢性胃部疾患或长期胃部不适。 2、常有不洁饮食史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患。 3、发热常与腹痛同步,甚至在腹痛出现前即可出现。 4、一般腹膜炎时患者多不喜活动,而本病患者常躁动,坐位时疼痛较轻。 5、呕吐物多为脓性 以后可为脓血性。 鉴别诊断常需首先除外以下疾病,再结合上述诊断要点 即可得到正确诊断。 1、溃疡病穿孔:初起即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刀割样疼痛,很快波及全腹,发热较迟出现,腹肌呈木板样强直,腹膨隆较少出现,肺肝浊音界减小,腹腔内液体量较多,常为消化液。腹透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胆管炎:腹痛常波及右肩背部,压痛及肌紧张常局限于右上腹,常伴有黄疸,有时于腹部可扪及肿大胆囊。B超检查有重要价值。 3、急性胰腺炎:常有暴饮暴食或酗酒史。腹痛渐进性加重,常累及腰背部,发热出现较晚。血、尿淀粉酶检查有特殊价值。 检查方式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多在1×1010/L以上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出现核左移现象。胃液、腹水、血液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其它辅助检查: 1、X线腹部平片:显示胃扩张,胃壁内有气泡存在。 2、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一般应列为禁忌,以免引起胃穿孔。回顾性胃镜检查资料显示胃腔狭小,胃黏膜充血、增厚,黏膜表面脓苔附着,可伴有多发性溃疡。 3、B型超声检查:显示胃壁明显增厚。 相关检查: > 白细胞计数 治疗方法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 1、非手术治疗:通过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积极手术可提高存活率。当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或休克时,应积极纠正,同时加强输血、补液等一般支持疗法,大部分病例经保守治疗有望痊愈。 2、手术治疗:如保守治疗期间腹膜炎未减轻或反而加重 则认为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有胃蜂窝织炎引流术及胃部分切除术。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以后者为宜。腹腔内应常规注入适量抗生素。如病灶切除及腹腔清理较彻底,可不放置引流。经综合治疗后的化脓性胃炎存活率近70%。 3、术后处理:需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程往往已为中晚期,病情较重,术后应注意以下情况: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肾功能变化;继续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条件允许应给予静脉营养。 预后本病病死率极高,在抗生素问世以前,病死率高达83%~92%。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降至48%,早期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可挽救约一半患者的生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休克、支持疗法也不应忽视。外科手术病死率为18.2% 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然而对于弥漫型或并发腹膜炎者,即使手术治疗,预后也很差。总之,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立即应用足量抗生素,根据病情及早行手术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