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集贤殿
释义
1 唐朝宫殿名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

简介

唐宫殿名。开元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唐朝集贤殿资料

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中华文物》专版自本期起,特辟“古代书院寻踪”专栏,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敬请读者垂注。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于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便取名为九峰书院。

就这样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湮没无闻的不计,有记载可查的,先后建立的大约有30多所书院。

为什么读书人对“书院”情有独钟呢?原来从汉朝起,私人讲学授徒的地方一直称为“精舍”,或者叫“精庐”。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了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起来,佛教的经师们借用名称,把传经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庐。这一混起来,弄得僧俗不分,释儒难辨,不知道精舍、精庐是哪一家的。这种现象令自视为正统的儒学先生们头疼不已,不情愿同僧侣们共用这一名称。感到用书院来命名治学读书、讲学授徒,比较恰当,于是,最终用书院的称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庐的称呼。

“书院”之称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普遍,也还不是教育性质的场所,只能说书院尚处于萌芽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书院除了文人学士自己在这里读书治学以外,还附带着教授子弟,或收徒讲学。有了学生,于是兼有了教学职能。如江西永丰的皇寮书院,本来是吉州通判刘庆霖来到永丰定居之后“建以讲学”的。陈衮建立的江西备安东佳书院,收集书籍上千卷,供来学者阅读,子弟到了弱冠年龄,都来这里就学。这时候书院已经具备了雏形。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连年战乱,官方办的官学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却为民间私人兴办书院提供了机缘。人们要读书求学,没有官学可入,可以进入书院学习,这就为书院发展创造了条件。像河南的太乙书院、江西的梧桐书院、匡山书院、广东的天衢书院,出现的书院数量虽然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算大,但是已逐渐完成了向私立教育机构的转型,而且孕育着蓬勃生机,日益显示出书院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这时开始,书院在社会不断展示其魅力,吸引名师讲学,吸引众多的弟子入书院攻读。

起源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历史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中华文物》专版自本期起,特辟“古代书院寻踪”专栏,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敬请读者垂注。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于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便取名为九峰书院。

就这样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湮没无闻的不计,有记载可查的,先后建立的大约有30多所书院。

为什么读书人对“书院”情有独钟呢?原来从汉朝起,私人讲学授徒的地方一直称为“精舍”,或者叫“精庐”。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了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起来,佛教的经师们借用名称,把传经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庐。这一混起来,弄得僧俗不分,释儒难辨,不知道精舍、精庐是哪一家的。这种现象令自视为正统的儒学先生们头疼不已,不情愿同僧侣们共用这一名称。感到用书院来命名治学读书、讲学授徒,比较恰当,于是,最终用书院的称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庐的称呼。

“书院”之称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普遍,也还不是教育性质的场所,只能说书院尚处于萌芽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书院除了文人学士自己在这里读书治学以外,还附带着教授子弟,或收徒讲学。有了学生,于是兼有了教学职能。如江西永丰的皇寮书院,本来是吉州通判刘庆霖来到永丰定居之后“建以讲学”的。陈衮建立的江西备安东佳书院,收集书籍上千卷,供来学者阅读,子弟到了弱冠年龄,都来这里就学。这时候书院已经具备了雏形。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连年战乱,官方办的官学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却为民间私人兴办书院提供了机缘。人们要读书求学,没有官学可入,可以进入书院学习,这就为书院发展创造了条件。像河南的太乙书院、江西的梧桐书院、匡山书院、广东的天衢书院,出现的书院数量虽然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算大,但是已逐渐完成了向私立教育机构的转型,而且孕育着蓬勃生机,日益显示出书院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这时开始,书院在社会不断展示其魅力,吸引名师讲学,吸引众多的弟子入书院攻

2 朝鲜初期的学问研究机关

世宗时期的朝鲜政治,军事,科技机构,关注民生,军事,科技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