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集宁岩群 |
释义 | 集宁岩群(Jining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于内蒙古集宁、兴和、凉城一带。为深变质岩系,为矽线石石榴钾长片麻岩、紫苏斜长片麻岩、矽线石石榴钾长片麻岩、大理岩和长英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大理岩、片麻岩中含石墨。变质程度为角闪麻粒岩相,构造变形复杂,难以恢复原来层序。原岩为含炭质半粘土质岩石、泥质砂岩夹中基性和钙碱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组合,属陆棚浅水环境。变粒岩和麻粒岩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23 2±0.4)亿年、(23.7±1.3)亿年,时代认识尚不一致。 基本信息地层名称:集宁岩群 地层名称(英文): Jining Gr 阶代码: Ar3 地区代码: 15 岩群命名李璞、钟富道196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内蒙集宁三岔口东山和凉城县至卓资县花山。 岩群沿革30年代孙健初在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把内蒙古区内以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层作为本区最古老且最下之地层,称为桑干系(孙健初, 1934)。1962—1963年李璞、钟富道等在集宁、凉城地区研究了太古宙变质岩系, 根据集宁三岔口东山剖面和凉城县—卓 资县花山剖面把这一地区的变质岩层称为集宁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土贵乌拉组、赵秀沟组、玻璃图组和三岔口组等4个组。土贵乌拉组主要由夕线石榴正长片麻岩和紫苏斜长片麻岩互层为特征,赵秀沟组以夕线石榴正长片麻岩为主,玻璃图组以大理岩为主,三岔口组以长英片麻岩为主(李璞、钟富道,1964)。1972年内蒙古区测队在1∶20万集宁幅地质报告中把集宁群自下而上分为大石窑沟组、下白窑组、沙渠村组和东沟村组。这一时期山西和河北境内的相应岩层仍多沿用桑干群的名称,并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地层名称,如黄土窑组、 葛胡窑组等(山西区测队,1969)。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层表编写组鉴于“桑干群剖面所在的山西省桑干河南岸枣林西太和岭一带出露的变质岩层已划归到五台群,桑干群无标准剖面,岩性及层序不明确,不宜再使用桑干群”,故沿用并扩大了李璞等(1964)命名的集宁群一名,以代替桑干群①1978年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内蒙古分册沿用了1∶20万集宁幅地质图对集宁群的划分,同时指出,东沟村组主要分布在集宁市西郊东沟村和卓资县福生庄一带,以厚层大理岩为主。1982年王时麒等②。把原集宁群上部的大理岩(东沟村组)划归乌拉山群。由于这一变更,集宁市附近就不存在修改后的集宁群了。故他们指出,集宁群一名不宜再用,建议改称丰镇群。董启贤等(1984)将扩大的集宁群一分为二,把下部大石窑沟组和葛胡窑组的麻粒岩岩石组合命名为下集宁群,把下白窑组和沙渠村组(东部称黄土窑组)命名为上集宁群(大致相当于李璞等建立的集宁群)。并认为其间可能存在不整合,同时将原乌拉山群上部的麻粒岩岩石组合划归到上集宁群。1987年钱祥麟等③认为,集宁、大同、张家口一带过去认为连续整合的集宁群是由上部孔兹岩系和下部中性麻粒岩系所组成,并且孔兹岩系底部的长石石英砂岩以不整合与下伏中性麻粒岩的不同岩性接触,构成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沈其韩等(1990)把广义的集宁群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岩组又称麻粒岩-片麻岩-花岗岩杂岩系;上岩组又称含石墨富铝片麻岩系,并认为上、下岩组间大部分为断层接触,局部二者关系不清。《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1991)沿用了上集宁群和下集宁群的名称,并把两者的关系暂推定为角度不整合。下集宁群未再划分,上集宁群则分为第一岩组和第二岩组。赵宗溥等(1993)在认定麻粒岩系和孔兹岩系为角度不整合的基础上,把内蒙古兴和、凉城、丰镇一带原集宁群的孔兹岩命名为下白窑群。并认为集宁群下部的麻粒岩系主体是变质杂岩体,其中的变质表壳岩可以代表以群为单位的地层系统,命名为马市口群。根据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广义的集宁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以麻粒岩、片麻岩为主(大致相当于下集宁群);上部以富铝片麻岩和大理岩为主(大致相当于李璞等命名的集宁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本条目用集宁岩群指内蒙古中南部以富铝片麻岩和大理岩为主的一套变质岩层。由于这套岩层层理已被片理强烈置换,原有面貌保留极少,不易恢复,故名为集宁岩群,而下部以麻粒岩和片麻岩为主的岩系则划归到桑干杂岩。 基本特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集宁市、兴和县、凉城县南部地区。此外在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也有部分分布。据《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集宁岩群下部以夕线(堇青)石榴正长(二长、斜长)片麻岩、含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片麻岩为主,夹含夕线石榴变(浅)粒岩、长石石英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含石墨透辉大理岩;上部以含夕线、石榴长石石英岩和变(浅)粒岩为主,夹夕线石榴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本岩群中的石墨片麻岩可形成石墨矿床。侵入到该岩群的伟晶岩群往往产有白云母、钾长石、磷灰石等小型矿床或矿点。本岩群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沈其韩等(1990)根据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其划归到麻粒岩相的夕线石榴钾长石亚带,相当中压相系。局部混合岩作用较强,以钾交代为主,有条带状—条纹状长英质、花岗质混合岩和均质长英质混合岩。本岩群由长期变形作用所产生的构造样式主要为大型开阔褶皱和小型紧闭的歪斜褶皱(赵宗溥,1993),其枢纽为北东—南西向,在本区中部渐为东西向。与之相应的面状构造在紧闭褶皱的两翼与岩性层理近于平行,表现为定向明显的片麻理。集宁岩群中常保留有变余沉积结构和构造。原岩恢复结果表明,其原岩是含炭质半粘土质岩石、泥质(或凝灰质)砂岩,夹中基性和钙碱性火山岩以及碳酸盐岩的组合。其形成环境基本上是一个大陆棚浅水环境,大部分岩石成分来自陆源碎屑及其分异产物,有的可能直接来自周围大陆的花岗质岩石。夕线石榴钾长(二长)片麻岩和长石石英岩的成熟指数都在4以上,表明风化作用已达硅铝阶段。该岩群上部碳酸盐层较下部增多,说明上部沉积环境更为稳定。集宁岩群中变粒岩和麻粒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316±38Ma(沈其韩等,1987)、2367±127Ma(孙荣圭等,1987)代表变质作用结束期的年龄(沈其韩等,1987)。侵入于该岩群中伟晶岩白云母的K-Ar年龄为1831—1958Ma,可能代表伟晶岩的形成年龄。此外,在石榴钾长片麻岩中还获得了一批1821—1958Ma的锆石U-Pb年龄数据 (沈其韩等,1990),但对这组数据的地质意义还有不同认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