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集美中学 |
释义 | 本文主要介绍了厦门集美中学的简介,学校风光,学校荣誉,近几年的发展等 中国名校--厦门集美中学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 郭沫若 厦门集美中学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10月18日创办的,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被誉为“中国名校”。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园安全先进校。 二十世纪初叶,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针对中国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状况,立下兴学报国之志。他在海外艰苦创业,倾尽毕生资财和心血,创办了厦门大学,创办了以集美中学为主的闻名中外的集美学校,并立下“诚毅”校训。建校以来集美中学培养和造就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才,如两院院士伍献文、蔡启瑞、张乾二、邓从豪、李幼平,著名作家白刃,著名电影导演黄健中,著名作曲家李海晖,著名书画家梁披云,黄永玉,著名实业家李尚大、李陆大等等。学校被称为“革命摇篮”,有着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校友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学校被称为“侨生摇篮”,培养的5万多名校友,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海外,成名成家成才,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郭沫若先生有联赞曰:“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学校位于厦门经济特区,与宝岛台湾一水之隔,与集美旅游区融为一体,依山傍海,景色秀丽,四季如春,占地10万平方米。学校设施先进,配备齐全,拥有标志性的陈嘉庚建筑楼群,拥有全省中学一流的科学实验楼、室内体育馆、标准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套房式学生公寓、招待所等。占地12万平方米,投资1个多亿的的新高中部已于2007年8月动工建设。 学校以“慎选教师,严谨治校”著称,保证了高水平的办学质量。新时期,实施“名师工程”,每年投入百万引进名师,师资雄厚,有教职工250人,其中特级、高级教师80多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0多人。还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和著名专家、教授上课、讲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面向全省招生,面向海外招生,培养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素质+特长”学生,在校生3000多人。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在全省首办“新疆内高班”;与澳大利亚合办“高中双学历课程班”。学校开放办学,与海内外著名学校共建,与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往来、合作频繁,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对台工作的重要桥梁,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学校。 近几年,学校高考中考成绩不断突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深受政府社会赞誉。高考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超过90%。中考稳居集美、海沧区首位。校报《集美中学》获全国特别奖;学生电视台和电视节目获全国金奖;研究性学习硕果累累;网络实验班特色凸显;个性化作文课题成绩突出;文体成绩斐然:多次荣获厦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厦门市中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学生艺术团多次应邀出访新加坡、香港、台湾等。 学校风光学校荣誉1999-2008年学校部分荣誉 省文明学校 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 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省先进教工之家 省巾帼文明岗 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市文明学校 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市初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市平安校园 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市外事系统先进集体 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市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示范单 市校务公开先进 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市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先进单位 市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先进单位 市家庭教育先进校 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市先进基层妇女组织 市红十字会工作先进单位 市“万人献爱心”活动先进单位 市绿色学校 市绿化先进单位 市五四红旗团委 市特区建设青年突击队 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单位 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 市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团) 市少先队红旗大队 近几年的发展(1999年--2008年) 集美中学是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至今已走过90个春秋。90年来,集美中学秉承嘉庚爱国爱乡的精神,遵循“诚毅”校训,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为人类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培养了黄永玉、李尚大、蔡启瑞、李林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人才,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中国名校”的盛誉。 进入21世纪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集美区委、区政府,集美校委会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校长的选拔、人才引进资金的支持、校舍的维修以及高中新校区的建设都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学校始终高举嘉庚精神大旗,坚定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习惯教育,注重教育细节。教书育人,突出特色,尊重兴趣,发展特长,大力落实“教为了不教,学为了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抓制度,抓人才,抓观念,抓管理。以法治校、以德立校、以研兴校、以改促校。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2001年1月被评定为省一级达标学校。 2.高考:1999年本科上线59人;2010年仅本一上线达180人。 3.中考:每年成绩为集美、海沧两区第一名。 4.学生规模由1999年的1580人发展到2008年的3100人。 5.教师队伍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高级教师从1999年的21人发展到2008年的90余人;其中,硕士学位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20余人, 69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特级教师从2人发展到4人;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2人被评为厦门市首届杰出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优秀。 6.教师发表论文从1999年的几篇发展到每年发表几十篇;课题从无到有,已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网络;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个性化作文”硕果累累,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课题。参与“网络”课题的学生人人得奖;“个性化作文”发表文章达千篇,出书3本。 7.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全国一等奖的4人,省一等奖的1人;论文获全国一等奖的10余篇,省一等奖的若干篇。 8.教师出版专著12本,作者分别为蒋宗尧、张海河、刘卫平、邹标、林春源、林红晖等;参编教辅几十本;出版《南薰教研》 22 期,240 万字。 9.刘卫平、刘千方、夏光明、蒋宗尧、陈绍强、汪秀春、叶阿通、洪智勇、陈茜茜等人走出厦门、走出国门讲学。 10.“激活课堂”活动举办4届,已成为厦门教育界的教研品牌,每届来参加的全国各地教师都达1200人之多。陈庆军等9人成为市级课改领导小组成员。 11.科技创新从第十八届开始参与,每届获奖几十人次,送省级参赛,最高获二等奖;网页制作的竞赛,几乎每年都获市、省级的大部分一等奖。2008年,机器人比赛获省一等奖,航模比赛获省级团体一等奖4项,个人一等奖的3项。 12.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至今已3年,为厦门最早;天天有歌声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欢乐校园成为学生的最爱。 13.在厦门最早办校园学生电视台,新闻每周在集美台播出。电视台获全国优秀,《保护鳌圆、刻不容缓》获全国校园电视节目金奖,是福建唯一的金奖。 14.在厦门最早创办校报,《集美中学》2000年至今已出版百期,200万字。屡获全国最高奖,交流到海内外。 15.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论坛、教育沙龙,已达 40 期;2007年,厦门“鹭江讲坛”在集美中学开讲,系岛外首家。 16.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自2000年以来,已进行3届,其中笔试项目是首创。 17.培养、推荐校级领导8人,是近几十年中最多的。 18.2005年起,接受国务院任务,在福建省首办“新疆内高班”,现正健康发展; 19.创办“泰国班”。每年接受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师生游学、夏令营、汉语培训多批。元旦中外学生迎新大联欢已成为文化交流的品牌,受到省侨办的高度评价。 20.每年接受国内外游学、参观、考察的学生、教师都达千人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窗口学校”。 21.每年举办省级德育夏令营,目前已达24届。2005年李林馆复馆。李林馆(园)又成为省国防教育基地。 22.文艺、体育成绩斐然。《叶儿青青》等舞蹈连续在多届市中学生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和管弦乐团出访金门、新加坡;田径保持在市级前三名,2002年获第一名。 23.学生社团达50余个,每人参加一个社团已取得成效。研究性学习如火如荼,成绩突出,受到市、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24.2005年6月中国排球甲级联赛福建主场设在集美中学,全国转播5场,学生近距离接触了全国知名女排运动员。 25.20集电视连续剧《男生日记》在校拍摄60天,剧中取景大多在集美中学,剧中学校也叫“集美中学”,学生近两千人次参加了拍摄。 26.高度重视退离休工作,成为厦门的标杆。 27.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新增“嘉庚精神,薪火相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柱”等,被专家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 2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薰诸楼古建筑校舍全部加固维修,面积达3万多平米;新建楼房近2万平方米,操场1万多平方米;集美校委会给予了近亿元的支持;也得到校友李尚大先生、新加坡李氏基金、吴端景、萧忠明、孙吉龙等的大力支持; 29.占地120亩的高中新校区已封顶。2011年秋季入住。 30.学校获“文明学校”等几十项先进和荣誉。党总支部被确立为厦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典型培养单位,是厦门教育系统唯一。团委被授予省级红旗团委称号。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集美中学和真正的“中国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机遇和挑战并存,可能还有风雨和坎坷,但集美中学人坚信,只要弘扬嘉庚精神,顺应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不断夯实基础开拓创新,一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社团活动1,动漫社。 2,吉他社。 3,侦探社。 4,羽毛球社。 5,程序设计社。 6,魔术社。 7,泰国文化社。 8,韩语社。 9 ,音乐社。 10,街舞社。 11,欧美音乐社。 12,双节棍社 13,日语社 14,魔方社 15,美食社 16,鬼步舞社 学校地址初中: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鳌园路19号 高中: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凤安路323号 (喜盈门旁) 邮编:361021 学校历史1962年初冬,郭沫若莅临集美参观时,作了这样一幅对联: “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 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集美中学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创办的,最初只招一个班,学生38人,隶属于集美师范。3月1日开学,陈嘉庚及其胞弟陈敬贤手定“诚毅”校训,并公布校歌、校徽和教职员服务简章。学校十分优待学生,宿杂费一律免交,只交膳费,被席蚊帐由学校发给,春冬两季还发给统一的校服各一套。学校特别照顾侨生和家境贫寒的学生。许多学生远从闽南、潮汕各地及东南亚各国慕名负笈而来。集美学校因此闻名遐迩。 初创时期,历任校长为:王绩(1918、3~1918、7)侯鸿鉴(1918、9~1919、7)、池尚同(1919、9~1920、6)。两年半三易校长的挫折与困扰,使陈嘉庚先生决心亲自遴选能委以重任的校长,由黄炎培先生介绍,认识了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安溪人叶渊,经深入交谈,认为叶渊很有才干,“教育上洞识底细,又有负责精神,即敦请叶渊任集美师、中、商、水产学校附属两等小学校校长”。叶渊于民国九年(1920)七月到任。定校名为“福建省私立集美学校”,请北京铸印局代刻铜质校印一枚,公文或毕业证书均钤用之。当时,集美学校是一个整体,师范、中学、小学等各部由校长统一领导。叶校长严于治校,经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发展很快,并形成勤奋、严谨、诚毅、进取的良好校风,一时名师荟萃,校誉远播。 民国七年(1918),中学隶属师范部。民国十年(1921)二月,中学脱离师范部,与水产、商科合并称中学实业部。以苏绍基为部主任。同年八月,水产、商科分出成立实业部,中学独立为中学部,以李敬仲为部主任。翌年十二月李辞职,以陈联璧继之。民国十二年(1923)三月,陈又辞职,聘郭鸿忠(字季芳)为部主任。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各部改称校。中学部称初级中学校,女子师范部改为女子初级中学校。叶渊改任校董,在校董会统一领导下,各校实行过渡性的校务执行委员会制。中学有五个委员,不设主席委员,一般以分管教务的曹奇山委员为学校领导的代表。女中设三个委员,以苏师颖为主席委员。是年九月,中学以杨孙赞(字襄吾)为主席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废委员制。杨孙赞为校长,八月,杨辞职,重聘郭鸿忠为校长。女中以苏师颖为校长,(1928、2~1929、10曾由邵挺任校长,龚礼贤也曾任短期代理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六月,师范与中学合并,称集美中学校,聘贺鉴千为校长(1931、6~1932、7曾由李荣锦代理校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复聘郭鸿忠为校长。翌年十二月,中学与师范又分开办理,但女子中学停办,并入中学,称中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聘陈村牧为中学校长。民国二十五(1936)九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准办私立师范学校,集美师范停止招生,旧生归入中学,称师范中学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集美各校内迁安溪县城。陈村牧先生准备接任校董,工作繁忙,曾由邱丕荣(1937、2~1937、6)、黄泰楠(1937、7~1937、12)各任校长一学期。翌年,师范中学学校与水产、航海、商业、农村各校合并办理,称“私立集美联合中学”,以陈村牧校董兼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月,各职校迁往大田县,取消“联合”二字,称“私立集美中学”。不久,陈村牧受陈嘉庚先生重托,专任集美学校校董,改由王瑞璧任校长(1939、8~1940、6)。民国二十九年(1940)七月,王辞职,以戴世龙继之。同年秋,归并的师范班已全部结束,集美中学分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民国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改部为校,迁址南安诗山登科头,称集美高级中学,以戴世龙为校长。初中部留在安溪独立为校,称集美初级中学,以杜煌为校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集美高级中学迁返安溪县城,仍独立为校。初中增设安溪长康分校,王成章为分校主任(该分校于1946年2月由当地人接办)。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又在同安马巷设初中分校,陈延庭兼分校主任(该分校于1947年2月由当地人接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初中均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一月迁回集美原址,合并称“私立集美中学”,杜煌任校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高中、初中分开为校,高中校长为黄宗翔(1949年11月11日集美遭受滥炸时罹难身亡),初中校长吴玉液。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8~10月)高、初中于暑假将留校寄宿的师生分别疏散到同安石浔、莲花。集美解放后,因发生“双十一”惨案,初中迁珩山,高中迁天马山农林学校原址。1950年9月,高、初中迁回集美学村,合并称集美中学。至此,集美中学结束了三十六年几度分合和播迁的曲折历史,成为一所独立的完全中学。解放后任校长的先后有吴玉液、游学诗、潘达夫。1953年,陈嘉庚先生亲往省教育厅商调叶振汉来校当校长,学校才进入稳定和大发展的新阶段。 1950年至1955年,学校部分经费由国家拨给,仍保留私立名称。1956年学校全部经费由国家拨给,改为公立中学。1962年,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定为省重点中学。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68年11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先后由厦门糖厂工宣队长何凤歧、田春时、陈新智任革委会主任。1969年1月改由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教育组领导。1973年3月,厦门市恢复教育局,教育局先后指派王毅林、刘惠生为集美中学负责人(1973、3~1979、8)。1975年9月集美中学在杏林工业区设立分校,以汤懋椿为分校负责人,1978年1月分校独立为“厦门第十中学”。1979年更校名为“厦门市集美中学”,1979、9~1980、2以黄德全为学校负责人,1980年3月至12月,教育局任柯栋梁为集美中学校长。1981年1月~1983年12月,改由杨雀林任校长。1984年,省教育厅下达文件,恢复集美中学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派陈少廷为校长,1987年陈离休、柯松江继任校长。 集美中学的学制,初创时为旧制四年(即初、高中各两年的连贯制),共招了9个组,至1924年改为高、初中分开的三、三制。由于一时无法招高中,1923年由旧制招入第10、11组先改成新的初中三年制,1924年延续招新制第12、13组。一直延续到1992年秋,共招初中116组。1926年秋,新制初中第10、11组毕业,即招收为新制高中第1组,我校之有三年制高中自此始。到1992年秋,共招高中73组(1952年以前,高、初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以后改为每年招生一次)。由于“文革”期间一度停止招生。1969年2月恢复初中招生,1971年2月恢复高中招生,但学制缩短为高、初中各两年。至1980年才恢复初中三年制,1982年恢复高中三年制,女中是从1927年女师转变而来,属三年制初中,至1933年与中学合并,总共只招10个组。 集美中学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1988年12月《中国著名中学》一书,把集美中学列入其中,1990年由国家教委主持编撰的《教育大词典》,列有全国著名的五百所中学,福建省15所,集美中学列入其中,最近又由《教育大词典》编辑部出版《全国五十所著名中学》一书,福建省只有三所,集美中学又是其中之一。 新校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