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棘阿米巴角膜炎
释义

棘阿米巴是一类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原发性脑炎和角膜炎。自1974年Nagington等首次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以来全世界已相继有数百例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眼部剧烈疼痛和环形角膜基质炎、角膜放射状神经炎。角膜轻度受损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适当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体易于侵入角膜而致病。

概述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新的角膜感染病。随着角膜接触镜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因此有必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感染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力的常见病,致病微生物常为细菌、病毒、真菌,偶为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明确病因,及时针对病因治疗是控制感染、维护挽救视力的关键。

棘阿米巴是小的可致病的自由生活原虫,有滋养体、包囊两个时相。滋养体普遍栖息在淡水、污水、海水或泥土中,环境不利时转化为包囊。包囊体轻,随空气播散或经尘沙、昆虫等携带到适宜环境时,原虫自包囊逸出又成为滋养体繁衍滋生。棘阿米巴和人经常亚临床接触,一般不致病,但一定条件下则致病。国外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52%~88.9%为戴接触镜者。本组患者戴接触镜8眼(30.8%),其使用的生理盐水,镜盒被棘阿米巴污染也提示感染和戴接触镜间密切关联。应特别提出的是本组非戴接触镜者18眼(69.2%),多有尘沙迷眼、植物伤眼、海水溅眼或井水洗眼史。详问病史可为查找病因提供有益线索。

角膜上皮微损伤时,滋养体起动感染,以伪足运动侵入,以上皮细胞、角膜细胞为食而增殖,表现为上皮性、上皮下角膜炎、基质角膜炎。滋养体沿角膜知觉神经末梢走行侵蚀,临床表现为角膜神经周围炎,患者常诉重度眼痛,刺激症状明显但测角膜知觉减退、消失。活的棘阿米巴较少致炎细胞反应,但变性死亡时释放抗原,角膜细胞死亡释放炎性介质吸引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溶酶体酶继发地加重炎症。旁路激活补体系统,抗原—抗体—补体引致角膜基质浸润、环形浸润、盘状溃疡、坏死、重度虹膜睫状 体炎。炎症进行性发展终致全角膜混浊、破坏。

Wright等用0.1%羟乙磺酸丙氧苯脒(propamidine isethionate)滴眼液、0.15%羟乙磺酸双溴丙脒(dibromopropamidine isethionate)眼膏成功地治愈该病。实验研究报道有些虫株对新霉素、巴龙霉素、咪康唑、甲硝唑等敏感,但确切临床疗效尚待验证。我等用0.2%甲硝唑滴眼液治疗该病患者8例获疗效。基于Ludwig,Brandt,Silvany等实验研究报道洗必泰能灭活棘阿米巴[7~9],我等1994年开始用0.02%洗必泰滴眼液联合甲硝唑滴眼液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16例(17眼),加上单独使用甲硝唑8例共治疗24例(25眼),治愈21眼,取得良好疗效。分离的棘阿米巴虫株药敏试验也表明了洗必泰、甲硝唑的抗原虫活性。

该病并非十分罕见,早期诊断,抗原虫治疗能保持、恢复良好视力。晚期病例宜在控制感染后,眼安静状态下行角膜移植以恢复视力。近年文献报道聚六亚甲基双胍(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e)、羟乙磺酸己氧苯脒(hexamidine)也有较好抗棘阿米巴疗效。依虫株对药物敏感性择用抗原虫药治疗可望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致残程度。

病因

病原是一种捕食细菌的原虫,广泛自由生活在自然界中,可出现在游泳池、湖水、瓶装矿泉水、海水、热水浴盆、污水、土壤、家畜粪便及大气中。在适当环境中,它以包囊形式生存并繁殖。当环境不利时,则有外囊包绕。所以对寒冷、干燥及各种抗微生物药剂都有较强的耐受性,一旦环境适宜,滋养体便可破囊而出。可使人致病的棘阿米巴有卡氏棘阿米巴和多食性棘阿米巴,其次是Rhysodes棘阿米巴、Culbertsoni棘阿米巴及Hatcheffi棘阿米巴。

棘阿米巴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较多,但要造成角膜感染仍然需要一些条件:(1)致病性棘阿米巴容易粘附于损伤的角膜上皮,因种的不同,其粘附性、致病力及病程亦有不同;(2)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低蛋白等,棘阿米巴容易侵入角膜;(3)结膜囊微环境改变,如菌群失调,PH改变等,可增加棘阿米巴的侵袭力,在没有角膜外伤或配戴隐形眼镜者亦可发病;(4)隐形眼镜的影响 国外报道AK患者中75%与配戴隐形眼镜有关,在我国则没有这样高的比例,因而不能把是否配戴隐形眼镜作为诊断AK的主要依据,因为角膜外伤及接触污染水源同样可引发AK,在农村及小城镇的AK患者大多与隐形眼镜无关。隐形眼镜可使角膜上皮损伤、缺氧,降低抵抗力,镜片及镜片盒可被棘阿米巴污染,多功能护理液中消毒剂的浓度还不能彻底杀灭棘阿米巴,这些因素均可能是棘阿米巴感染的隐患,长时间佩戴,对消毒要求不能严格遵守者,AK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杀灭棘阿米巴,如过氧化氢消毒、含氯消毒剂、70°热消毒、紫外线消毒等,但作为常规消毒方法推广仍有一定难度。

症状体征

多为单眼发病。患眼畏光、流泪伴视力减退,眼痛剧烈。初期表现为上皮浑浊、假树脂状或局部点状荧光素染色,逐渐扩展成基质侵润及沿神经分布的放射状侵润(放射状角膜神经炎)。继而形成基质浸润环,环周有卫星灶。可有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物及前房极脓。发生上皮反复剥脱。容易和单疱病毒角膜炎、真菌性角膜溃疡相混淆。

棘阿米巴主要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游泳池、谷物和家畜中。因角膜棘阿米巴污染的水源,特别是通过污染的接触镜或清晰镜片的药液感染而发病。棘阿米巴可以活动的滋养体和潜伏的孢囊形式存在。

感染途径

接触棘阿米巴污染过的土壤、水、空气和角膜接触镜等。也可通过蔬菜物质、昆虫等落入眼内,或因风沙污物或热浴等造成的轻度角膜损伤后引起。

临床表现

患者有异物感、视力模糊、流泪、羞明,并常有严重疼痛。大多数病程缓慢,可经数月之久,少数可在数天内即发展成典型表现。

1、表层点状角膜炎(SPK)

初期表现为SPK或上皮下浸润类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呈粗点状、树枝状浸润,或小水泡样病变和地图状上皮缺损。

2、角膜基质炎

表现为旁中心的盘状或环形角膜基质浸润,其相应的角膜上皮保持完整,易于HSK所致的盘状角膜基质炎相混淆。鉴别要点是HSK可见KP,而AK绝无KP存在;HSK者角膜感觉全部降低,AK仅中央降低,而周边增高。

3、化脓性角膜溃疡

病变进一步恶化时,可形成化脓性角膜溃疡或角膜基质脓疡(上皮完整),并可导致后弹力膜膨出或角膜穿孔发生。AK很少伴有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4、放射状角膜神经炎

部分病例可出现放射状角膜神经炎,是AK的特征性体征。表现为由角膜缘部向角膜中央方向,沿角膜神经走行的放射状细胞浸润,相应的角膜上皮保持完整。此点可以解释为何该病角膜知觉减退及眼痛剧烈程度与临床表现不一致。

5、巩膜炎

该病可伴发弥漫性或结节性巩膜炎

临床表现分析

患眼皆急性发病,因眼红痛、畏光、流泪就医。开始视力无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初表现上皮性角膜炎,光泽差,表面粗糙不平。裂隙灯下上皮层内见淡灰色细微点线状微隆起病灶,簇集或假树枝形排列,荧光素不着染或淡染,另见点状上皮剥脱。随上皮下出现斑、片状浸润,刺激症状明显,混合充血重。角膜旁中心区基质见向周边放射走行的纤细混浊。上皮层反复剥脱形成不规则形溃疡。角膜中周部基质弧、环形浸润、溃疡(图1),角膜缘肿胀、充血,视力锐减。角膜盘状浸润,中心浓密斑状混浊,进展为盘状溃疡(图2)。溃疡面粗颗粒状,浸润致密固着,边缘屡见沟状溶解。主病灶周围有时见卫星灶。虹膜充血、肿胀,前后粘连。重度前房反应,反复积脓、积血,多继发青光眼,并发晶状体混浊。病程中症状可短暂缓解随即进行性加重,常历时数月经年,最后全角膜混浊,溃疡、脓疡或后弹力层膨出、穿孔。患者诉重度眼痛(73.1%)而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92.3%)。病初明确记载上皮性角膜炎11眼(42.3%)。上皮剥脱3眼(11.5%)。病程中先后表现浅基质浸润16眼(61.5%)。角膜神经周围炎4眼(15.4%)。地图状溃疡6眼(23.1%)。弧、环形浸润、溃疡15眼(57.7%)。盘状浸润、溃疡11眼(42.3%)。角膜缘炎4眼(15.4%)。虹膜睫状体炎23眼(88.5%),前房积脓11眼(42.3%),积血2眼(7.7%)。巩膜炎1眼(3.8%)。继发青光眼4眼(15.4%)。并发白内障2眼(7.7%)。膜细胞学检查未见包涵体、细菌或真菌。渗出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屡见活化巨噬细胞。查见阿米巴包囊或/和滋养体16眼(16/18,88.9%)(图3)。普通细菌培养阴性19眼(19/22,86.4%)。真菌培养阴性22眼(22/22)。角膜刮取物分离培养出阿米巴11眼(11/19,57.9%)。3例戴接触镜患者的镜用生理盐水(3/4)及3例的镜盒(3/5)分离出阿米巴。虫株鞭毛试验未见梨形体,无鞭毛,滋养体及包囊的生物形态符合棘阿米属原虫。

临床诊断

AK早期,常被误诊为HSK,或真菌性角膜溃疡,从而贻误治疗,造成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若能早期确诊治疗,多数可以挽救。凡遇到患者为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角膜发生进行性上皮性角膜炎和上皮缺损,而培养细菌、真菌及病毒均为阴性,或呈慢性顽固性进行性角膜葡萄膜炎者,均应考虑该病之可能。

诊断要点:

角膜基质环形或部分环形浸润

轻或中度眼睑水肿,伴轻度球结膜水肿或分泌物

与临床体征不相符的疼痛

溃疡表面坚硬感且无明显的上皮脱落

对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缺乏反应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特征

实验室诊断

角膜刮片检查

Gram和Giemsa染色,或10%氢氧化钾封片可见包囊

培养法 25℃或37℃的温度下,在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Sabourud培养基和Lowenstein培养基中生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1993年2月从一例非接触镜使用者的患眼的手术标本中,采用2%无营养无盐琼脂培养基加上大肠杆菌肉汤进行培养,成功的分离出棘阿米巴原虫。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 将角膜刮片用甲醛固定,然后用此法染色,可作快速诊断

病理学检查

溃疡区周围及基质层显微镜下,可见有大的不规则多角形包囊,并有中等程度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一些包囊含有哑铃样结构。

共焦显微镜在筛选棘阿米巴感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棘阿米巴感染的早期特别是感染仅位于上皮下时,共焦显微镜较易阳性发现。

疾病治疗

病变区清创,除去病原微生物促进药物穿入且用于取材实验室检查,清创后溃疡面用5%碘酊烧灼或涂1%甲紫后生埋盐水冲洗每日一次,连续3~5天。

抗阿米巴药物,原则上联合用药冲击治疗

双胍类阳离子消毒剂为首选药。洗必泰能络合棘阿米巴细胞内磷分子如ATP、核酸阻断DNA功能;吸附细胞膜的磷分子致胞质漏出,改变包囊壁渗透性,破坏孔膜完整性促药物通透,洗必泰体外药物实验可迅速使棘阿米巴失活。

另为0.02%聚六亚甲双胍(PHMB)其平均最小杀滋养体包囊浓度同洗必泰,目前已公认以上两种眼药水是治疗该病的最适宜药物。

芳香二脒类:0.1%羟乙磺酸丙氧苯脒滴眼液

0.2%甲硝唑葡萄糖滴眼液,0.4%替硝唑滴眼液对棘阿米巴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氨基糖苷类:0.5%~1%新霉素,1%巴龙霉毒能作用于滋养体胞膜改变其通透性,对包囊作用差

咪唑类:文献报道0.2%伊曲康唑滴眼液,1%克霉唑,0.2%氟康唑等作用,仅作为支持疗法,临床疗效尚待验证。

0.2%洗必泰或0.02%PHMB联合0.2%甲硝唑,或者0.4%替硝唑及0.5%~1%新霉素滴眼液每1/2~1小时频繁滴眼冲击治疗。5-7日后依病情逐渐减滴药次数,由于原虫可移行造基质层,包囊存活较久,炎症退行后仍需长时间局部用药随诊,总诊程不少于6个月。急性炎症时除局部用药外可服用甲硝唑或静点甲硝唑,必要时结膜下注射0.2%-0.5%甲硝唑或口服伊曲康唑。

抗炎药物:吲哚美辛可缓解症状,实践证明地塞米松处理滋养体可活化虫体促其增生,促包囊出囊,增强其致病性,在原虫感染未控制之前严禁使用激素。

扩瞳:阿托品治疗虹睫炎,降眼压醋氮酰胺

手术:急性炎症期应首先以药物控制感染,安静眼手术效果优于炎症眼,如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感染,病变面积继续扩大或溃疡达基质深层行将穿孔时,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根据病变范围、深度决定穿透性或板层角膜移植,该病角膜移植的常见原因是残留的棘阿米巴活化感染复发和植后排斥反应,术后继续口服抗阿米巴药物,随诊半年以上。

疾病预防

1、注意用眼卫生。

2、为预防阿米巴性角膜炎,角膜接触镜片必须热消毒。

3、局部单独应用咪康唑或依西酸丙氧苯脒,或与口服依曲康唑联合治疗,或局部应用新霉素-多粘菌素-短杆菌肽软膏可阻止病变发展,但为恢复正常视力需作角膜成形术或角膜移植。

戴软质角膜接触镜游泳更易感染

游泳时戴软质角膜接触镜,更易发生棘阿米巴角膜炎。

一名25岁女游泳教练,因右眼突发疼痛和视力模糊就医。她每天游泳时戴抛弃型软质角膜接触镜和游泳镜。最初的诊断为疱疹性角膜炎,该患者接受局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并服用阿昔洛韦,但治疗无效。

就医时,该患者表现为眼睛剧痛,并且视敏度降至仅可见手摆动。由于严重的角膜炎症,裂隙灯检查显示角膜基质浑浊(图A)。对角膜活检样本进行棉蓝染色显示,双壁囊内有棘阿米巴(图B)。游泳池中也可检测到棘阿米巴。患者局部应用聚己缩胍(polyhexanide)、两性霉素B、左氧氟沙星,治疗1个月后,患者角膜炎症减轻;治疗1年后,患者的角膜炎症消失,视敏度提高到10/20。

棘阿米巴到处可见,如土壤、泉水及游泳池里。一般游泳池里的氯浓度不能杀死棘阿米巴,故游泳池可能成为棘阿米巴的孳生地。但是游泳后很少发生棘阿米巴角膜炎,可能与眨眼防止棘阿米巴粘附到角膜表面有关。但是,当游泳池里的水进入戴软质角膜接触镜游泳者的游泳镜后,棘阿米巴就可粘附到软质角膜接触镜和角膜之间,导致眨眼也不能去除棘阿米巴,因此增加了棘阿米巴角膜炎发生的可能性。

软质角膜接触镜对很多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许多人常戴着它去游泳。医生应该警告这些软质角膜接触镜佩戴者,在游泳时可能有感染棘阿米巴的危险。

阿米巴概述

单细胞动物的一类。多生活在水中。身体形状常变化,靠伪足运动或捕食。多为寄生性,有的可导致阿米巴病。又叫变形虫。

可在水面写字的在一个圆形的装置里面,日本科学家用多个波生成器在水面上写出了一个S,据生活科学26日报道,一项新的技术可以使研究人员在水面上写字。

这个叫做阿米巴(AMOEBA)的圆形装置由日本Akishima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它可以通过站立的水波形成各种字母。

这个用来展示的装置由50个水波生成器包围形成了一个宽5英尺,高1英尺的原形桶装物。这些波生成器通过上下垂直移动来产生圆柱形的波,这个类似与(电视机或显示器的)“像素”直径为4英寸,高1.5英寸,组合在一起星成了线条和形状。

这个叫做阿米巴(AMOEBA)的装置可以形成所有的罗马字母,也能写出一些日本汉字。形成每个字母大约需要15秒的时间。Akishima实验室的希望将这个设备连同音响、灯光和喷泉技术一起卖给游乐场。

这个装置也是创造像1989年电影《深渊》里的外星人那样的怪物的第一步。它所产生的特效极富创造力。像这种能够产生不规则的有着柔软边缘的物体的能力的CGI效果是十分完美的。

[其他相关]

卡包:DL1

日文名:アメーバ

中文名:阿米巴

星级:1

罕贵度:平卡N

卡种:效果怪兽

属性:水

种族:水

攻:300

防:350

效果:场上的打开表示的这张卡的控制权移给对方的时候,对方基本分受到2000分的伤害。只要这张卡打开表示存在,这个效果只能使用一次。

用于:减少对生命值

(此卡为游戏王ocg卡之一)

阿米巴“家族”

阿米巴(Amoeba),变形虫属。阿米巴原虫为原生生物,真核单细胞的型态,为变形虫纲(肉足纲或根足虫纲)动物。阿米巴多为自营性生物,少数会使人致病。阿米巴原虫依照外形、核的型态及囊体的大小和形状,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致病性阿米巴(pathogenic amoeba)

共生性或非致病性阿米巴(commensal or non-pathogenic amoeba)

致病性自由营生生阿米巴(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

嗜粪性阿米巴(coprozoic amoeba)

几种常见的阿米巴原虫

1. 痢疾阿米巴(Entamaeba histolytuca)

痢疾阿米巴为寄生肠道的寄生虫,动物宿主为猴子、狗、猪等,但主要寄生人体身上。以人来说,通常经口感染,包囊体到小肠中,释放出滋养体在肠内繁殖,产生更多的滋养体及包囊。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由食物或水传染给他人,而滋养体在自然界很快死亡。

痢疾阿米巴的包囊与滋养体一起被排出体外,此时只有具抵抗力的包囊可以存活。人类若误食了被污染的的饮水或食物,就会被感染,动物也有可能被感染,但是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染为主。此时若感染剂量小,而宿主的免疫力正常的话,多数为无症状感染,但是虫体的包囊会持续地随宿主粪便排出,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此种病例占85-95%。有时会引起症状,此时滋养体侵犯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酵素溶解细胞,以受损微血管渗出之红血球为食,虽然肠道只见到小孔,其内部黏膜、肌肉及浆膜层却已经被侵蚀的相当深,如同锥瓶状的伤口。

2. 大肠阿米巴(Entamoeba coli)

包囊直径约为10-33μm,成熟时有8个核,平常1-8个,极少数会有16个核。核很大,核微粒偏在一边。滋养体比痢疾阿米巴大,约直径15-50μm,不吞噬红血球,活动时也不如痢疾阿米巴多变化,行动较迟缓。内质较大,外质为薄薄一层。

3. 齿龈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

为共生性阿米巴之一,没有包囊,为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染。滋养体约5-35μm,与痢疾阿米巴相似,唯采样部位不同。有时吞噬红血球,多存在于发炎齿龈或扁桃腺。

4. 微小阿米巴(Entamoeba nana)

包囊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14μm,含1-4个核。滋养体直径约6-15μm,活动缓慢,极少数人感染会引起腹泻,所以其治病性仍有待证实。

5. 自由营生性阿米巴

如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及棘阿米巴(Acanthamoeba),常见於受污染的湖泊、溪水及其他水环境里。在水中游泳时,Naegleria可经鼻腔进入人体,侵袭鼻黏膜後侵入脑部,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有可能会在4、5天内致死。棘阿米巴则可引起慢性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可感染受伤眼睛或经由污染的隐形眼镜(受污染的清洁液)引起角膜炎,使角膜溃烂,眼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