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 |
释义 | 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吉林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研发创新资源丰富以及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整体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是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体责任单位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生物医药相关的教学单位有生物药学系,下设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和药物药剂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分析两个硕士点和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点。研究单位有国家艾滋病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三级实验室、吉林省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药物制剂研究中心等。2004年,利用国家“985”项目经费,建立了集科研、中试、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平台。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为1500 m2,仪器设备1000多台,其中十万元以上大型仪器 24台,设备总投资1000多万元。现已建立了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中药等制剂、质量检验、药理、药代等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平台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研究开发新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物为宗旨,以生物医药产业化为发展目标,围绕重大疾病药物筛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制备工艺、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这些研究方向涵盖了从药物的筛选、设计、中试、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药物研发全过程,使药物研发程序化,极大地加快了生物新药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 2.目前主要技术力量 滕利荣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国家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国家教育部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滕利荣教授从事生物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新药开发、生物药物制剂的设计和药物的无破损在线质量控制等研究工作。共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 3项、部(省)级 7 项(2项为省发改委产学研项目),同企业联合研发科研项目7项,在研科研经费共68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50多篇,其中在SCI、EI收录34篇,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李又欣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主任,原德国SCHWARZ PHARMA制药公司新药开发部主任,负责新型医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工业化开发。他参与或主持的项目已获得或正申请专利共计12项,于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700次。李又欣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发明了多种用于药物缓释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用于蛋白质与多肽缓释的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以及用于转基因技术的阳离子聚合材料等。 顾景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吉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药理学通报”编委。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21篇。 3.现有科研基础和条件 (1)科研人员条件 现有科研人员41人,其中教授16人(含博士生导师 13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2003-2007年共承担主持科研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9项、制药企业委托73项。 (2)科研基础条件 多年来,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平台一直从事生物医药方面的研发工作,包括重大疾病药物筛选、药物制备工艺、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主要研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制药制备工艺。生物及中药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新药开发;生物及中药药物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研究。新型药物辅料的制备与研究;生物及中药药物制剂的设计;生物及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的开发;药物制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代谢产物的分析,阐明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或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指导新药设计与结构优化;研究新化合物的体内过程,对其是否具备侯选药物特征作出初步判断;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3)技术条件 拥有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设备,包括中药提取浓缩机组(200L)、超临界CO2萃取装置(6L)、智能压片机(8冲)、滴丸机(10kg/小时)、高压均质机(20kg/小时)、多功能流化床(10kg/小时)、喷雾干燥机(2kg干粉/小时)、软胶囊机、中试型冷冻干燥机(4000支)、微球机(30L)、中试型涂膜机、胶囊机、洗瓶机、灌封机和烘瓶机等制剂设备;有透皮吸收仪、药物稳定实验仪、溶出仪、崩解仪、软膏机、冰点测定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全自动在线灭菌发酵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层析系统、超低温冰箱、超滤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液质联机等主要仪器设备。形成了中试水平的冻干粉针剂、水针剂、口服液、片剂、微丸、软膏剂、滴眼液、软胶囊、长效微球制剂、纳米乳剂、透皮吸收剂等剂型,可进行缓释、控释、透皮、靶向及纳米级药物的研制和开发。 4.已取得的技术成果 (1)药物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提取中药活性成分,对其进行药理学、药效学研究,确定合适的剂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已经完成了多项生物材料(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工艺研究,研制了一些生物药物和中草药的新剂型及其质量控制标准。从林蛙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经过分离纯化,得到能够抗菌镇痛的林蛙多肽,并且开发了凝胶剂和喷雾剂两种剂型。项目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另外,鼠妇镇痛物的提取、药理药效及其制剂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缓控释制剂的研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Octreotide微球缓释剂、Buserelin二月缓释植入剂、Nutropin生长激素微球缓释剂三种技术取得欧盟专利,并已成功地在欧洲上市。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新药Fesoterodine 缓释片已完成临床三期研究。治疗癫痫病的新药Harkoseride 缓释片已完成临床二期研究。另外,开发的罗替可丁透皮释药系统被权威机构评为全球一百个最佳新药项目之一。 ①缓控释技术 目前我们实验室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做为蛋白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先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再吸附药物的做法,提高了药物的负载量并减少了药物“突释”现象。在制备PLGA药物缓释微球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发明了多种用于药物缓释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用于蛋白质与多肽缓释的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以及用于转基因技术的阳离子聚合材料等。 ②透皮释药系统 80年代初期,罗替可丁(Rotigotine)被证明对多巴胺受体(D3和 D2)有很高的选择性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第二代多巴胺受体激活剂,可以作为帕金森氏病的治疗药物,但由于肝首过效应,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90年代后期,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此药可通过透皮进入体内,避免肝首过效应。经过六年的研发,目前此透皮剂完成三期临床研究并已申报FDA以及EMEA(欧洲药物管理局)。 ③靶向释药系统的研究 在靶向释药系统方面,实验室研制的C-peptide注射微球制剂能够明显控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产生,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及临床一期的研究。 (3)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实验室人员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研究”负责,负责一项国家“关于药物的葡糖醛酸化代谢反应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近60项动物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课题,其中有10余项为“一类”新药。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有胸腺素a1、水蛭素、人参皂苷Rg3、原人参二醇、川丁特罗、西地那非、爱地那非、优克那非、FY-10等。所承担的上述新药药代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药品审评,特别是胸腺素a1、水蛭素、人参皂苷Rg3、原人参二醇是公认的以往无法建立可靠药代分析方法的药物,我们利用先进的LC/MS/MS手段,结合现代样品浓缩和分离技术,成功地建立了这些药物的分析方法,受到了委托单外和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好评。 目前,生物医药平台已跻身于国内少数几家可以进行一类新药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大第二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临床药理基地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每年80%以上的药代项目均来自上述单位。另外,与我校第一医院联合,于2005年底申报并获准成为国家药品I期临床试验基地,填补了我省过去无法进行西药I期临床和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的空白。 生物医药平台每年可完成30余项的新药药代项目,是我校药理学博士点、药物分析硕士点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由于有良好的信誉与技术实力,每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也为我们推荐一些难于检测的药代动力学项目,该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也经常作为专家参见国家的新药审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