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安所左巷 |
释义 | 吉安所左巷在地安门里广化门街南。吉安所是明代宫眷死后殡殓的地方。这里以前是明代的司礼监署所在地。1918年6月毛泽东来北京时,曾在吉安所东巷7号一家公寓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20年代曾住此胡同6号(见《肖三著作选》)。 中文名:吉安所大院 地址:地安门里广化门街南 用途:满清棺殓、发丧宫娥、秀女的地方 毛泽东故居: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 简介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有权势的一个监,设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无定额。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等事,掌印太监管理内外奏章,秉笔太监管理批朱(皇帝用朱笔批示臣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见《明宫史》)。掌印太监,在地位上等于首相,可实权比首相大得多。有的还兼掌东厂,那就兼掌了督察院的权。司礼太监是皇帝的代理人,是实际执掌政权的人。明代罪恶最大的两个宦官如刘瑾、魏忠贤都是由司礼监这个官职,欺蒙谄媚皇帝,变相操纵朝政,干尽坏事的。 吉安所大院用途吉安所在清朝名为吉祥所,但它并不是处理吉祥事件场所,相反,却是棺殓、发丧宫娥、秀女的地方。按满清制度:皇后、皇贵妃、皇妃、妃以上亡故,在紫禁城内诵经治丧。嫔、贵人、常在、答应以及宫娥秀女亡故,立即移至吉祥所棺殓停灵,按品位治丧。诵经超度,时日有长有短。有时只有佛教僧尼诵经,即行安葬。有时需要佛教、道教、喇嘛教三教设法诵经,超度数十日,方能安葬。辛亥革命成功后,溥仪在紫禁城居住时,仍用吉祥所为嫔以下治丧。 大院结构吉祥所大院,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宽约100多米,四周全是厚实的红墙。一看就知道这里不是普通民宅,从墙头用灰色筒瓦判断,又不是皇宫御用处所。(皇宫御用处所应当用黄色筒瓦)红墙内四周没有建房是荒芜蒿草地。大院中央建筑了高大厅房及配套群房,供停灵诵经使用。民国初年,吉祥所改名为吉安所。西夹道改名吉安所右巷。原来的东夹道,改名为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北墙外现在叫做吉安所北巷(老年间叫铁匠营)。吉安所惟独没有南巷,因为南墙外紧靠着民宅,民宅一户毗连一户,没有走道。民宅街门都是向南开门,所以形成另外一条小巷,名为三眼井胡同。老年间,这条胡同中段有一口井,凿得深,水质好,井筒直径大,上盖青色长石,凿有三孔,可以同时汲水,因此得名。现井已不复存在。三眼井胡同不与吉安所右巷直接相通,需要绕过景山东大街一段路,才能到达,但它却直通吉安所左巷。 民国时期1918年至1919年,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时,曾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居住过。该院座东朝西,毛主席与同事多人共住三间北房。现在是普通民宅,并未开放,8号院南侧墙上有铜牌,记载着当年毛主席居住时的情况。1924年溥仪被逐出皇宫后,由于吉安所大院没有重要文物,曾被当地警察接管。空闲时有时驻兵,但并非因其为军事要地,只是利用空房居住而已。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次,吴佩孚被张作霖赶出了北京。但张大帅手下真有“能人”,成立了官产局。先卖皇城墙,靠着皇城的房产户可以连墙基一起买,把城墙作为自家院墙。空旷地段拆墙卖砖。吉安所大院四面都是红墙,官产局连同大院一起卖了,从此不再驻兵,改建成民宅。 斗转星移,事过境迁。笔者今年围绕吉安所大院走了一圈,街道比以前整齐、清洁、宽阔了,当年的红墙不复存在,大院内密密实实一大片瓦房,当时的风貌荡然无存。仅留下吉安所左巷、右巷、北巷地名而已。 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故居在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房2间。1918年9月19日,毛泽东 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北京居此,1919 年3月12日离京去上海。同住的还有蔡和森、萧子升、陈绍林、陈昆甫、罗子钻、罗章龙、欧阳玉山等。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吉安所左巷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三眼井胡同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一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吉安所北巷和三眼井胡同,长180余米。 吉安所左巷原称“吉安所东夹道”,因位于吉安所东侧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吉安所左巷”,“文革”中一度改称“荣兴东巷”,后复称“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又称吉祥所,是清代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的场所。 吉安所左巷8号,旧时的门牌是吉安所东夹道7号,在胡同中段东侧,占地面积为213平方米。院墙为外罩灰皮的碎砖墙,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有北房3间带东、西耳房各1间,还有两间东房,7间房的建筑面积仅为90平方米,其中3间北房的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每间落(lao)空(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小房。 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等8人在这个小院的3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当年3间北房是一明两暗,中间的1间是明间,具有厨房、餐厅和过道的功能,东、西两间每个房间各住4个人。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说:“八个人居3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对此,罗章龙的解释是:“‘大被同眠’这句话有个典故:唐朝有个姓张的人,是个大家庭,张公倡议全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盖一个大被子。我想,这可能是象征一家人团结的意思。润之的这句话,是形象思维的话。” 吉安所左巷8号为私有房产,据房屋档案记载,该房产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于毛泽东第一次来京之时曾在此居住,故1979年8月21日作为“毛主席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状。 毛泽东(1893.12.26—1976.9.9)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毛泽东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革命活动。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出《征友启事》,开始筹组以“思想革命、身心锻炼和革命实践”为活动内容的新民学会。每逢假期,毛泽东都要与一些志同道合者进行徒步游学,既锻炼身心又接触社会。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伴远游进行社会考察,他们身上不带一文钱,以游学形式靠书写对联为生,历时月余,跋涉千里到达安化县县城。得知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是位饱学之士,著有《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但夏默庵先生性格孤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仍然登门拜访,两次被拒,当毛泽东第三次登门之时,夏默庵不便再拒,但为试探来者学识,写下一原对置于案上。毛泽东见状,略作思索,即书属对。这副合对是: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庵先生连声称赞,因为毛泽东应了胜对,不仅工对严谨,而且运用了“为公乎,为私乎,晋惠帝问蛤蟆”的典故。 夏默庵与毛泽东谈诗论史,十分投机,临别之时又赠给毛泽东银洋八圆作为旅资。 当年,在同学眼里,毛泽东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同学们给他起了外号叫“毛奇”,把毛泽东比作德国历史一位文武兼备的将军;在老师眼里,毛泽东是国家栋梁,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曾填词对自己学生时代生活进行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18年8月,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开始了他第一次进京之行。 8月15日,毛泽东同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陈赞周等20多位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乘火车离开长沙,因铁路被水冲断,火车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次日,毛泽东与罗章龙、陈赞周到许昌凭吊魏都旧墟,抒思古之幽情,8月19日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后,毛泽东先在湘乡会馆落脚,又与蔡和森在豆腐池9号(今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先生家小住数日,后由萧子升出面以北京大学学生的名义租住吉安所东夹道7号的3间正房。毛泽东在京期间,相识了李大钊,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 毛泽东从1918年8月19日到京,至1919年3月12日因母亲病重离京回湖南,在北京住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主要从事三项活动:一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二是探索救国道路,三是联系革命力量。 刘昂在《浩气贯天地风雨送征船——缅怀蔡和森同志》中说:“毛泽东、蔡和森同志一方面积极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奔走,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探索当时世界的新思潮、新学说,努力追求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中说:“赴法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北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后来新民学会会员大部分都走了,只有润之和我留在北京……我当时问润之说:‘大家都去了,他们也希望我动身,你留下吧,我去欧洲。’他说:‘不然,我们留下是有理由的,我进北大是职员,活动范围受限制,你是学生身份,最好活动,范围更广泛些。工作方面是需要你的。’于是我就决定留在北大不走了。我在学生中积极活动,他在教职员中做联系工作。这个做法后来都实现了。”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医生王鹤滨聊起了康德的“星云学说”,勾起对昔日的记忆,他说:“我年轻时曾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那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有很多书可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胡同里的故事1924年溥仪被逐出皇宫后,张作霖张大帅手下人成立了官产局,将吉安所大院连同四面的红墙,一起给卖了。从此这里成了民宅。由于这里离北京大学不远,一些学生就在这一带租房居住。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和罗学瓒、萧子升、张昆弟、罗章龙、李维汉、陈赞周等一行25人,应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的邀请,来到北京,参加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刚来的时候,毛泽东和蔡和森住在豆腐池胡同9号“板仓杨寓”。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展开活动。毛泽东等人就在当时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吉安东夹道7号(现吉安所左巷8号)住了下来。 吉安东夹道7号是一所不大的长方形四合院,北边三间正房、两间耳房。毛泽东就住在靠西的那间北房里,房子很小,只有十多平方米。地面铺着青砖,纸糊的顶棚,一铺通炕占据了房子的主要地方。八个人挤住在三间小屋里,人多炕窄,棉被又大,摊不开,只好合盖,“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当时的毛泽东,用现在的时髦语言形容,也属于“北漂一族”。京城“米”贵,“白居”不易呀。毛泽东得在北京找个职业。一方面协助勤工俭学事宜,一方面在职求学。于是,他请杨昌济帮忙找个事儿。杨先生就把他介绍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身为教授,当年才29岁,比25岁的毛泽东只大4岁。 毛泽东知道李大钊。他最初是通过阅读《新青年》了解的。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就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经常反复阅读,并将文章中的精辟段落摘抄下来。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等作品,是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十分喜爱的文章。 李大钊并不认识毛泽东,但乐于助人的李大钊请校长蔡元培批了个条子,毛泽东就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了差事。每天在北大红楼新闻纸阅览室,将订阅的上海《申报》、《民国日报》、《京报》等15种报纸夹上去,登记、管理,月底送去装订。有时还帮助整理李大钊办公室的书刊报纸等。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毛泽东在延安的谈话:“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以后,几乎所有的书刊,都异口同声地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的是“图书馆助理员”。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根据1920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的记载,不仅在北大图书馆,就是在整个北京大学也没有“助理员”这个职务。 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致七、八舅父母信》中也提到“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也没有说自己是“助理员”。 此外,当时担任北大总务长的蒋梦麟,在《回忆中的李大钊毛泽东》一文中,也提到毛泽东为图书馆书记。 由此可见,毛泽东不可能担任“助教”、“事务员”,也不会是“杂务人员”。他只能是“书记”。 毛泽东当时的月薪是8块大洋。“8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块大洋;文科学长陈独秀,月薪300块大洋;教授的月薪起码是200块大洋。当时北京一个4口之家,每月12块大洋伙食费,就可以过上小康生活。如此说来,毛泽东的月薪在当时不高也不低。 在北大图书馆,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逐渐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感兴趣,“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 毛泽东的抱负和才干,逐渐得到了李大钊的赞赏。他认为毛泽东是“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亲自介绍他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新闻学研究会和北大哲学研究会。在北大期间,毛泽东多次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李大钊的文章,这对他的思想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成为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引路人。 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还有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他们给毛泽东留下了另外一种印象: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1919年春天,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就要起程出洋了。这时又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毛泽东“不得不赶回服侍”。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到了湖南。 北京之行,进一步打开了毛泽东的眼界,迈出了他从湖南走向全中国、全世界的第一步。 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因为他虽然始终主张出洋,主张吸收西方知识。但他“是一个主张大留学政策的人”。他原本计划在国内作三四年的预备,然后去“外国求学,至少五年,地点在俄”。只是世事变迁,毛泽东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罢了。 相关资料吉安所左巷因胡同位于吉安所左侧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荣兴东巷。1918年毛泽东曾在此巷8号小院居住。现属东城区景山街道办事处辖界。 现如今电视屏幕上清宫戏泛滥,那些贵人、常在、答应以及宫女,虽然在屏幕上挺鲜亮的,可真实生活中的她们,深宫高墙,地位低下,命运实在可怜。就是死后,也不能和“主子”在一个地方归天。 现如今在北京景山东北边,有一条小胡同,叫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左巷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和悲惨的贵人、常在、答应以及宫女相联系着的。 吉安所左巷的西边,在清朝时有个吉祥所。您别以为是什么吉瑞祥和的场所。整好掉了个个儿,是棺殓、发丧苦命的宫女的地方。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后、皇贵妃、皇妃、妃子亡故,在紫禁城内诵经治丧。贵人、常在、答应以及宫女死了,就在吉祥所按品位治丧。辛亥革命成功后,宣统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居住时,吉祥所还用着呢。 当时的吉祥所,南北200多米长,东西100多米宽,四周红墙,墙头却是灰色筒瓦。红墙内是荒芜草地,大院中央高大的厅房,供停灵诵经使用。 民国初年,吉祥所改名为吉安所。吉安所东边的小夹道,就成了吉安东夹道。后来改称吉安所左巷。 斗转星移,毛泽东离开吉安东夹道7号已经近90年了。现在那里是普通民宅,并没有对外开放。毛泽东旧居的铜牌挂在胡同的南口和北口,但来参观的游客还是慕名而来。小院里老百姓恬静的生活,总让游客多少感到与伟人居的差距。 吉安所左巷8号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修复了毛泽东住过的北房。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一带将改建成充分体现四合院原有风韵和格局、具有仿古民居建筑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