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饥饿的女儿 |
释义 |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饥饿的女儿》贯穿的特点是坦率诚挚,不隐不瞒。《饥饿的女儿》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 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2010版图书信息作 者: 虹影 著 出 版 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字 数: 209000 页 数: 277 开 本: 大32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0210260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社会 定价:25.00 编辑推荐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评论家刘再复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翻译家 葛浩文 常销不衰的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 “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虹影真实自传 特殊年代 凄婉身世 寂寞深情 31个国家26种译本 享誉世界文坛 一部强劲有力的作品,读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美国《纽约时报》 内容简介她,出生在饥荒年代的重庆,排行老六,在母亲的恶骂、父亲的叹息和兄姊的白眼中孤独长大。终于,十八岁那年,所有的秘密在时代的暗潮裹挟中一一揭开…… 2008版图书作 者: 虹影 著 出 版 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196000 页 数: 228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203621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社会 定价:25.00 编辑推荐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不然你以后一生会吃大苦,会受到许多委屈。 作者简介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美食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长篇《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诗集《鱼教会鱼歌唱》、《沉静的老虎》等。现居北京。 五部长篇被译成25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出版。 曾获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被中国权威媒体评为2000年十大人气作家之一;2001年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评为2002-2003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评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书之一。《饥饿的女儿》被台湾选为青少年自选教材。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8年年度书。 2008年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 媒体评论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 ——评论家刘再复 《饥饿的女儿》属于中国,属于地地道道的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特别是它所表现的那种几乎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的生长方式,令我一望即感亲切。 ——评论家李洁非 读完了的自传《饥饿的女儿》,读得很着迷。她的生平非常吸引人,但把它叙述出来肯定是很痛苦的。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翻译家葛浩文 书摘插图第一章 1 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生日,甚至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不错,是十八岁那年。 学校大门外是坑坑洼洼的路面,向一边倾斜。跨过马路,我感到背脊一阵发凉——一定又被人盯着了。 不敢掉转脸,只是眼睛往两边扫:没有任何异常。我不敢停住脚步,到了卖冰糕的老太太跟前,我突然掉转头,正好一辆解放牌卡车急驶而过,溅起路沿的泥水。两个买冰糕的少年跺脚,指着车乱骂,泥水溅在了他们的短裤和光腿上。老太太将冰糕箱往墙头拉,嘴里念叨:开啥子鬼车,四公里火葬场都不要你这瘟丧! 一阵混乱之后,小街还是那条小街。 我楞楞地站在杂乱的路上。是不是我今天跟人说话太多,弄得自己神神经经?从童年某个岁数起,我时不时觉得背脊发凉:我感到有一双眼睛盯着我,好几次都差一点看见了钉梢的人,但每次都是一晃而过。 那个男人,头发乱蓬蓬的,从没一点花哨色彩闪入我的眼睛。他从不靠近我,想来是有意不让我看清。只是在放学或上学时间才可能出现,而且总在学校附近,也从不跟着我走,好象算准了我走什么路,总等在一个隐蔽地方。 这一带的女孩,听到最多的是吓人的强奸案,我却一点没害怕那人要强奸我。 我从未告诉母亲和父亲,不知如何说才好,说不清楚。很可能,他们会认为是我做了什么不规之事,臭骂我一顿。好多年我独自承担这个秘密,渐渐这件事失去了任何恐惧意味,甚至不再神秘。每次有目光盯着背脊——大约隔半月或十天,我总有背脊发凉感觉。事情本身没什么可怕可恨,可能与生俱来,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人一辈子,恐怕总会有某个目光和你过不去,对此,我可以装作不在乎。说实在的,平时愿意看我一眼的人本来就太少。 而每次我想抓机会捕捉这个目光,它都能躲开我。而我不过是为了某种确定,就象过份小心地逮一只翠绿的蜻蜒。或许虚飘飘的东西本不应该拽紧,一旦看清,反有大祸? 我不敢多想这件事,那一年我的世界闪忽迷离,许多事纠缠在一块,串成一个个结子,就象我行走的小路边,石墙上的苔藓,如鬼怪的毛发一般,披挂下来。 2 我的家在长江南岸。 南岸是一片丘陵地,并不太高的山起起伏伏,留下一道道沟坎。如果长江发千古未有的大水,整个城市统统被淹,我家所居的山坡,还会象个最后才沉没的小岛,顽强地浮出水面。这想法,从小让我多少感到有点安慰。 坐渡船从对岸朝天门码头,可到离我家最近的两个渡口:野猫溪和弹子石。不管过江到哪个渡口,都得在沙滩和坑坑坎坎的路上,往上爬二十分钟左右,才能到达半山腰上我的家。 站在家门口的岩石上,可遥望到江对岸:长江和嘉陵江二条河汇合处,是这座山城的门扉朝天门码头。两江环抱的半岛是重庆城中心,依山而立的各式楼房,象大小高矮不一的积木。沿江岸的一处处趸船,停靠着各式轮船,淌下一路锈痕的缆车,在坡上慢慢爬。拂晓乌云贴紧江面,翻出闪闪的红鳞,傍晚太阳斜照,沉入江北的山坳里,从暗雾中抛出几条光束。这时,江面江上,山上山下,灯火跳闪起来,催着夜色降临。尤其细雨如帘时,听江上轮船丧妇般长长的嘶叫,这座日夜被二条奔涌的江水包围的城市,景色变幻无常,却总那么凄凉莫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