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督徒 |
释义 | 一·基督徒 基督徒的希腊文意思是“基督的人”。这名称出自圣经,在新约圣经里出现过三次在安提阿耶稣基督的追随者被首次称为“基督徒”,按照圣经的纪录,从安提阿的教会聚集起首,他们被称为基督徒。在彼得前书里,彼得把基督徒与受苦连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耻,而是荣耀神的事。 韦伯斯特词典给基督徒的定义是“一个信奉耶稣为基督或信仰耶稣教义的人。” 从世俗意义上看这是对基督徒的一个最基本的解释,但它还没有全面道出圣经上所讲的基督徒真正含义。 名称的来源公元44年左右,耶稣基督的忠贞跟从者开始以基督徒的名字为人所知。有些人认为基督徒这个名称是由外人怀著贬意加于他们身上的。可是,好些圣经词典编者和注释家却指出,使徒行传11:26所用的动词含有受主指引或启迪的意思。因此,这节经文在《圣经》(和合本)译作:“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到公元58年,甚至罗马官员也熟知基督徒这个名称。早于唐朝时已有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现流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清朝晚年,在中国的基督徒被称为“教民”;由于某些不平等因素(例如教案),导致义和团的出现。义和团与教民冲突导致双方多人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因素,一些宗教活动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后,情况得以缓解。现时的中国的基督宗教都受到官方规管,如三自教会,也有一些不受官方规管的教会。 应用如果基督徒行为不检点,例如偷窃、通奸、淫乱等,教籍可能会被所属教会开除,天主教叫绝罚。只有真心悔改才会被重新接纳为基督徒。 基督徒泛指相信耶稣基督及跟从其教导的人,包括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及部份一些自由派人士。 其他名称基督徒之间有些特别的相称,如弟兄(公教惯称兄弟)、姊妹、教友、会友等。但有基督徒认为根据《圣经》原则基督徒最好以弟兄姊妹相称,不使用教友或会友. 历史中的基督徒基督的使徒仍然在世的日子,基督徒这个名称的确独特而具有识别作用。(彼得前书4:16)所有以基督徒自居,但行为或信仰却与基督的教训相背的人,均被逐出基督徒群体之外。可是,正如耶稣曾预告一般,使徒们去世以后,撒旦便趁机撒下一些产生假基督徒的种子。这些冒充信徒的人也自称为基督徒。其后,叛道的基督教采用强迫人归信的手段,於是有些人只为了免受逼迫而自称为基督徒。后来,凡是欧洲人,只要没有自称为犹太人、回教徒或无神论者,不论他们的行为或信仰如何,都常被人视作基督徒。 不幸的是多少年来,“基督徒”这个词已经丧失了它的大部分含义,现在常指某人带有宗教色彩或有高的道德标准,而不是指一个真正的,重生的,耶稣的跟随者。有许多不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认为自己也是基督徒,因为他们去教堂或是生活在一个“基督徒”的国家。但是去教堂,服事那些比你不幸的人,或者做一个好人并不能使你成为基督徒。一个宣教士说过:“去教堂不会让你成为基督徒,就好比去修车行不会让你变成车一样。”做教会的成员,定期参加崇拜,为教会的工作奉献都不会让你成为基督徒。甚至你已经受洗了,但是不代表你绝对一定是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圣经教导我们做好事不能被神接纳。提多书3:5告诉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藉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因此,基督徒是一个由神重生(约翰福音3: 3;约翰福音3:7;彼得前书1:23)并信靠耶稣基督的人。以弗所书2:8告诉我们:“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 乃是神所赐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认罪悔改,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他们的信不是盲从一个宗教,一套道德标准,或是几条清规戒律。 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要相信耶稣基督和他在十字架上为赎罪而死,并战胜死亡,三天之后复活,为那些信他的人赢得永生。约翰福音1:12告诉我们:“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神的孩子,神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一个在基督里被赋予新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标志是:爱人如己并遵守神的话语(约翰一书2:4;约翰一书2:10)。 新教与天主教的区别神人中保新教与天主教最大的差异当首推中保论。中保在希伯来语中为 “中间人”,指的是神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人因犯罪而与神隔离,神为了与人修复关系亲自设立了中保。在旧约时代,神呼召摩西、以利亚等祭司、先知作为中保,引导以色列人认识神,求神赦免人的罪过,并传递神的旨意。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经历十字架受难,以及死后复活真正完成了神的计划。通过耶稣的降生、代死、复活,神和人的隔阂已完全修复了,神人关系从此和好。升天后的耶稣基督成为人类的中保,为人类代求。使徒保罗指出:“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新教认为,信徒只要信靠耶稣基督,专一仰望他就能与神沟通,不需要通过任何天使或圣徒。而天主教则认为,人的罪恶极大,无法直接面对神,除了基督作为中保外,还需要加上天使以及众圣徒的代祷。他们根据次经《多俾亚传》12章12节天使拉斐尔的代求以及《马加伯传下》15章14节先知耶利米的代祷确立了理论基础。在所有圣徒中,圣母玛利亚地位最为崇高。天主教并未将玛利亚视为神,但认为玛利亚是神特别为耶稣道成肉身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迦拿婚宴则说明玛利亚有为世人代求的能力,她可以为世人祈求赦罪。她还是人类服从的代表, 和夏娃的悖逆正好相反。同时认为玛利亚的崇高德行为教会、信徒的楷模。又因其信德、爱德及与基督完美结合,成为教会的预表。可以说天主教对圣母只是适当的敬礼而非崇拜,并非很多人认为的天主教信玛利亚,而新教信耶稣。 炼狱存在炼狱指的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地带。天主教根据次经《马加伯传下》12章40-45节的记载确立了炼狱存在的理论。认为人死后必须经历精炼,将人身上的罪污加以净化,才能升入天堂,按教会传统人类存在七大罪过,在炼狱根据自己的过犯忏悔,使灵魂得到洗涤。但丁在《神曲》中就描绘了中世纪人们的炼狱观念。天主教徒将为亡者祷告视为一种功课。马丁路德觉得炼狱说在《圣经》中的证据不充分,又认为炼狱说为教会兜售“赎罪卷”提供理论支持,造成腐败,因而断然否认炼狱的存在,强调灵界只有天堂和地狱两个世界,并无中间地带,人的归宿仅在于是否“因信称义”。之后的新教教会继承了路德的观点,否定炼狱的存在,认为替死人祷告无益。 教会组织马丁路德以及新教神学家都认为基督徒只要聚集在一起读经、祷告、敬拜神就是教会,强调“信徒皆祭司”。新教的教会组织一般较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制度。如:圣公会为代表的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区,下设会长和会吏。加尔文宗为代表的长老制,由平信徒推选长老、执事掌管教务,委派牧师。以浸礼宗、公理会等为代表的会众制,由教堂的全体信徒掌管教务,聘任牧师。天主教将《马太福音》16章18节耶稣对彼得(伯多禄)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这句话理解为耶稣立彼得为教会的元首,而彼得是罗马教会首任主教,彼得之后历代罗马主教为其继承人,是普世教会元首,基督的代理人,为确立教宗地位(教皇)提供理论依据。教宗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享有教会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是信徒的属灵领导人。天主教具有一套上至教宗,下至信徒的圣品教阶制。她有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教廷”领导,教会组织结构严密。教廷、各教区的事务由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各级神长负责管理。 信仰权威新教认为《圣经》是神默示人类写成的,是无误的,为信仰最高权威,任何神学著作或教会传统都不能凌驾其上。信徒的一切思想、工作、生活都以《圣经》的教导为圭臬。此外,信徒都可根据圣灵的带领解读《圣经》。天主教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但亦强调教会传统,称从使徒时代留传至今的教会传统,是应该重视的,具有信仰上的权威。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教义信条、重要的神学著作以及教宗的教导都是圣传的组成部分。此外,天主教徒长期无法自由读经(最近变化极大,不少信徒都组织查经班),《圣经》的解释权在神长手中。 旧约经卷新教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卷数上有所不同。新教为39卷,天主教为46卷。主要的争议在于《次经》的地位。所谓次经是指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次经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奥古斯丁认为次经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哲罗姆(一译:耶柔米)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圣经,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而不能作为信仰的依据。这两种观点在中世纪一直争论不休。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追随哲罗姆的观点认为次经缺乏信仰权威,只是有益的读物,将其从正典中去除。新教教会继承路德的主张,形成39卷的旧约。1546年,天主教的特兰托会议定次经为正典,视其为“神圣的经典”应受到“相应的信仰与尊重”。从此天主教确定了46卷的旧约。(天主教收录的次经包括:巴路克、多俾亚传、友弟德传、智能篇、德训篇、玛加伯上及玛加伯下等七卷以及但以理书、以斯贴记的补篇) 因信称义新教和天主教都承认耶稣基督为唯一的救赎道路,都认为“因信称义”。所谓“因信称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信仰得到救赎和在神面前得到称义的必要条件,此为所有正统教派所信奉。狭义指新教尤其是马丁路德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马丁路德从保罗的《罗马书》中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神而直接成为义人,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关系。灵魂的得救不是教会的工作,是神把恩赐给了他的信仰者。因此,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神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而天主教认为除了靠信德(信心)之外,还需遵循神的旨意行善工,行圣事,以及不断向神长忏悔得到救赎。新教的牧师一般只作为灵性的指导者,并无赦罪权柄,而天主教神长都握有神权,能赦免信徒的罪过。 教会仪式天主教有洗礼、坚振、圣体(即:圣餐)、婚配、告解(向神长忏悔赦罪)、圣秩(也称神品)、终傅等七件圣事。而新教仅保留了圣餐和洗礼两件圣事。而且在圣餐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天主教认为在举行圣餐时,经过神父祝圣的饼和葡萄汁会化质为耶稣基督的实体实血。基督用他的身体和宝血真正地、实在地、体质地与饼和葡萄汁融合而一。因此被称为“圣体血”。而马丁路德认为圣餐只是赦罪的表示与印证。慈运理和加尔文仅认为饼和葡萄汁只是对耶稣基督救赎的纪念,并非神秘仪式。此外,举行圣餐时,新教徒都可领取饼和葡萄汁,而天主教普通信徒只能领取饼,不过天主教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在婚姻问题上,天主教不许离婚,神长、修女不可结婚。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离婚,牧师、长老都可建立自己的家庭。 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圣像(比如:耶稣、天使、圣徒的圣像),供信徒瞻仰敬礼。圣像起源于中世纪,由于当时教育不普及,文盲很多,不少人无法读经。因此,教会供奉圣像,使信徒通过它明白圣经的故事。天主教认为,供奉圣像不是偶像崇拜,并非让人尊敬该像本身,而是助人引发睹像思人之心,比如目睹耶稣苦像,内心就会想起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之大恩。新教以十诫中“不可雕刻偶像”为依据,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偶像崇拜。新教教堂一般只设十字架标志,所刻所绘的“圣像”仅视为艺术品。 除此之外,新教和天主教还有以下区别:新教主日礼拜比较简单,仅读经、讲道、唱圣诗,天主教的弥撒则较为复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仪式。新教仅有圣诞、受难、复活等节日,天主教除此之外还有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许多节日。天主教有隐修制度,新教没有。天主教将一些属灵伟人册封为圣徒,新教无此仪式。新教教堂一般比较简约,而天主教教堂则富丽堂皇。天主教徒划十字,新教徒一般没有。天主教都有朝圣活动,新教则无。在中国,关于祭祖,天主教认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礼,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新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一般行鞠躬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