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础化学 |
释义 |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小学教育(理科方向)专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 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从事理科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础化学》是小学教育(理科方向)大专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介绍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小学教育(理科方向)专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 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从事理科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础化学》是小学教育(理科方向)大专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主修课程基础化学基础教材是在多年基础化学教学的基础上编写的,按照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培养能力、便于自学、便于教师选取教学内容的原则编写而成。 基础化学包括化学原理、结构化学、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附录七部分。共分19章,第1章至第8章为化学原理部分,即化学热力学初步、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相平衡热力学、相平衡状态图、界面化学、胶体化学;第9章至第10章为结构化学部分,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第11章至第14章为溶液中的化学平衡部分,即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第15章为元素化学,第16章至第18章为分析化学部分,即分析化学概论、化学分析中的化学平衡处理方法、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第19章为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合物。 基础化学基础教材可作为化学近源专业类的基础化学课程或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也适用于化学远源专业的学生(如机、电等)以及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自学。 课程特点1 、本课程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为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应采用讲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教学模型、实物以及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3 、在本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的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实践有机地结合。 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由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定量化学分析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结合而成,同时融入了物理化学实验的适量内容。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无机化学》、《定量化学分析》、《有机化学》——有紧密的联系。在整个实验课程新体系中,包括无机、分析、有机和综合实验四大板块,各板块间既有明确分工,又紧密联系,每个大板块又分成若干有内在规律的小板块,以更好地体现学科渗透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及每个板块内部贯穿“基础、提高、综合、创新”这一特点。在“基础”阶段,着重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基础性;在“提高”阶段,突出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综合”阶段,强调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和先进性;在“创新”阶段,强调化学实验的设计性和研究性, 结合“创新实验基金”突出“个性化”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与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基础化学之无机化学 1、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是以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部颁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根据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精神,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化学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加强基础,删除陈旧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化学知识,与后续课程协调分工,减少重复,减少学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是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提供必需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无机化学常见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无机化学常见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教学中既要注意与中学内容相衔接,又力求以近代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为起点。课程课堂教学时数为9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进行。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每周还配备2学时的上机应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教学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学习应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解决化学变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应用化学自由能为主线,讨论和计算四大化学平衡问题;掌握平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学习原子、分子结构理论、配位化学基本知识。总结和掌握化学元素周期系。元素化学的学习,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特性,典型反应为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硼族元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铜锌分族,过渡金属等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制备、性质、反应。初步了解稀土元素,及核化学。 4、课程学时:90学时 5、课程类型:必修课 普通化学基础化学之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 1、课程性质 普通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课。它简明地反映了近代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原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基本晶体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周期性递变规律;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一些与各专业有关的知识。 3、选修价值 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化学素养,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的现象,对某些涉及化学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同时,它也是某些专业(如材料、环境)的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等的先修课程。 4、 课程学时: 72学时 5、 课程类型: 必修课 书籍基本信息作者:徐春祥主编ISBN:10位[7117090200]13位[9787117090209]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50.00元 内容提要本书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之一,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全书共分28章,包括:热力学定律、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酸碱解离平衡、配位化合物、分子结构、ds区元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等。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医疗、口腔、儿科、护理、卫生、影像等医学专业本科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绪论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三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第四章化学平衡 第五章相平衡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第八章酸碱解离平衡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第十三章离子健和离子晶体 第十四章分子结构 第十五章配位化合物 第十六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第十七章滴定分析法 第十八章s区元素 第十九章p区元素 第二十章d区元素 第二十一章ds区元素 第二十二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三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二十四章红外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六章电势分析法 第二十七章色谱分析法 第二十八章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医学类)书名:基础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医学类) ISBN:703013663 作者:谢吉民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22 页数:276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 简介:本书结合现阶段高等医药院校本科基础化学的教学实际,遵循教材“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原则,根据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编写而成。本书重点阐述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删除与中学化学重叠部分,适当降低难度,充实专业实例,突出医学专业化学特点。 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溶液化学(溶液与胶体、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及缓冲溶液)、化学反应原理(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及配位化合物)、常用分析测试技术(滴定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概论)等。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认识化学元素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方面的基础作用,本书适当介绍了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儿科、护理、影像、麻醉、口腔、医疗保险等各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相关专业以及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附录 11 化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2 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13 基础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4 学习本门课的预备知识 习题 第2章 溶液与胶体 21 分散系 22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24 胶体溶液 习题 第3章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 3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2 酸碱质子理论 33 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34 沉淀-溶解平衡 习题 第4章 缓冲溶液 41 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 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3 缓冲容量 44 缓冲溶液的配制 45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习题 第5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51 基本概念和术语 52 化学反应热 53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54 化学平衡 习题 第6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61 化学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 6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6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5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7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7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72 原电池 73 电极电势 7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75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习题 第8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81 原子结构的认识史 82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8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84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85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习题 第9章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91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92 分子间的作用力 习题 第10章 配位化合物 10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0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03 配位平衡 104 螯合物 105 配合物与医学的关系 习题 第11章 滴定分析 111 滴定分析概述 112 酸碱滴定法 *113 氧化还原滴定法 114 配位滴定法 习题 第12章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概论 121 电势分析法 1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23 色谱分析法 习题 *第13章 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 131 生命元素 132 污染元素 133 化学元素的致癌与抗癌作用 附录Ⅰ 常用物理常量 附录Ⅱ 弱电解质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附录Ⅲ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8K) 附录Ⅳ 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附录Ⅴ 标准电极电势的ρ(298K) 附录Ⅵ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新版图书信息书 名: 基础化学 作 者:潘志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122089106 开本: 16开 定价: 50.00元 内容简介《基础化学》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统一编排,按分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学两部分进行介绍,化学原理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及与之相应的容量分析,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理论,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化学部分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结构,常见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基础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制药、材料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第1部分 化学原理 第1章 气体1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1.1 波义耳定律1 1.1.2 盖·吕萨克定律1 1.1.3 化合体积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2 1.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1.1.5 气体常数3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4 1.2.1 道尔顿分压定律4 1.2.2 阿马格分体积定律5 思考题6 习题6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8 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8 2.1.1 热力学中常用的术语8 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12 2.1.3 常见化学反应的过程13 2.1.4 化学反应热效应14 2.1.5 热效应的计算16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20 2.2.1 焓变判据20 2.2.2 熵变判据21 2.2.3 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据25 思考题27 习题28 第3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31 3.1 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据31 3.1.1 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31 3.1.2 化学平衡常数32 3.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34 3.2.1 非平衡状态化学反应的方向34 3.2.2 化学平衡组成及理论转化率的计算35 3.3 化学平衡的移动37 3.3.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7 3.3.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8 3.3.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0 3.3.4 吕·查德理原理41 思考题41 习题43 第4章 定量分析概论45 4.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45 4.1.1 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45 4.1.2 误差的减免方法46 4.1.3 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47 4.1.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50 4.1.5 可疑测定值的取舍方法52 4.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54 4.2.1 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54 4.2.2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55 4.2.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55 4.2.4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的应用56 4.3 滴定分析法概论56 4.3.1 滴定分析法简介56 4.3.2 标准溶液58 4.3.3 滴定分析的计算60 思考题65 习题67 第5章 酸碱平衡69 5.1 电解质溶液69 5.1.1 强电解质溶液69 5.1.2 弱电解质溶液71 5.2 酸碱理论72 5.2.1 酸碱理论的发展72 5.2.2 酸碱质子理论73 5.3 水的离解平衡75 5.3.1 水的离子积75 5.3.2 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和pH值75 5.4 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76 5.4.1 分子型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76 5.4.2 离子型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81 5.5 缓冲溶液85 5.5.1 同离子效应86 5.5.2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86 5.5.3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87 5.5.4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87 5.5.5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89 思考题90 习题91 第6章 酸碱滴定法93 6.1 酸碱指示剂93 6.1.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93 6.1.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变色点93 6.1.3 混合指示剂95 6.1.4 几点注意事项96 6.2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96 6.2.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96 6.2.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99 6.2.3 多元酸(碱)的滴定102 6.3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3 6.4 酸碱滴定的应用104 思考题107 习题108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110 7.1 溶度积原理110 7.1.1 溶度积110 7.1.2 溶度积与溶解度110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111 7.2.1 同离子效应111 7.2.2 盐效应112 7.2.3 酸效应112 7.2.4 配合效应112 7.3 溶度积规则及应用112 7.3.1 溶度积规则112 7.3.2 沉淀生成113 7.3.3 沉淀溶解114 7.3.4 分步沉淀116 7.3.5 沉淀的转化117 思考题117 习题119 第8章 沉淀滴定法120 8.1 概述120 8.2 莫尔法120 8.2.1 基本原理120 8.2.2 滴定条件120 8.2.3 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2 8.3 佛尔哈德法122 8.3.1 直接滴定法测定Ag+122 8.3.2 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123 8.3.3 佛尔哈德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4 8.4 法扬司法124 8.4.1 基本原理124 8.4.2 滴定条件125 8.4.3 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5 思考题125 习题126 第9章 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127 9.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27 9.1.1 氧化数127 9.1.2 氧化还原反应128 9.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128 9.2 原电池131 9.2.1 原电池组成和原电池符号131 9.2.2 电极类型132 9.2.3 电池电动势133 9.2.4 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133 9.2.5 标准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平衡常数134 9.3 电极电势134 9.3.1 电极电势的产生134 9.3.2 标准电极电势135 9.3.3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137 9.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38 9.4.1 能斯特(Nernst)方程138 9.4.2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39 9.4.3 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41 9.5 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141 9.5.1 电极电势应用141 9.5.2 电池电动势应用143 9.6 元素电势图145 9.7 水的电势?pH图146 思考题147 习题148 第10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51 10.1 氧化还原平衡151 10.1.1 式量电势(条件电势)151 10.1.2 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及条件电势的计算152 10.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53 10.2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54 10.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155 10.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155 10.3.2 氧化还原指示剂157 10.4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158 10.4.1 常用的氧化剂158 10.4.2 常用的还原剂159 10.5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160 10.5.1 高锰酸钾法160 10.5.2 碘法162 10.5.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65 10.6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66 思考题168 习题168 第11章 原子结构170 11.1 原子的玻尔模型171 11.1.1 经典物理学局限性171 11.1.2 氢原子光谱172 11.1.3 氢原子的玻尔模型173 11.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74 11.2.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74 11.2.2 微观粒子测不准关系175 11.2.3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176 11.2.4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77 11.2.5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形180 11.3 多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82 11.3.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82 11.3.2 鲍林近似能级图184 11.3.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85 11.3.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87 11.4 主要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189 11.4.1 原子半径189 11.4.2 电离能191 11.4.3 电子亲和能192 11.4.4 电负性193 思考题193 习题195 第12章 分子结构197 12.1 离子键理论197 12.1.1 离子键的形成197 12.1.2 离子的特征199 12.1.3 离子晶体201 12.1.4 离子极化作用204 12.2 共价键理论205 12.2.1 价键理论206 12.2.2 杂化轨道理论210 12.2.3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215 12.2.4 分子轨道理论218 12.2.5 原子晶体222 12.3 金属键理论222 12.3.1 改性共价键理论222 12.3.2 金属能带理论223 12.3.3 金属晶体224 12.4 分子间作用力225 12.4.1 分子的极性与变形性226 12.4.2 分子间作用力227 12.4.3 氢键229 12.4.4 分子晶体230 思考题230 习题231 第13章 配位化合物233 13.1 基本概念233 13.1.1 配合物的组成233 13.1.2 配合物的命名235 13.1.3 螯合物236 13.1.4 新型配合物236 13.2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238 13.2.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38 13.2.2 配合物的磁性238 13.3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39 13.3.1 价键理论239 13.3.2 晶体场理论244 13.4 配合物的稳定性249 13.4.1 配位平衡和平衡常数249 13.4.2 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251 13.4.3 配位平衡的移动253 13.5 配合物的应用255 13.5.1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55 13.5.2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57 13.5.3 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257 13.5.4 与生物化学的关系258 思考题259 习题260 第14章 配合滴定法262 14.1 EDTA及EDTA配合物的特点263 14.1.1 EDTA的性质263 14.1.2 金属?EDTA配合物的特点264 14.2 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265 14.2.1 EDTA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αY(H)266 14.2.2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266 14.2.3 配合物MY的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267 14.2.4 条件稳定常数K′稳268 14.3 滴定曲线269 14.3.1 曲线绘制269 14.3.2 影响配合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270 14.3.3 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271 14.3.4 配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272 14.4 金属指示剂273 14.4.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73 14.4.2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274 14.4.3 金属指示剂的配制274 14.4.4 常见金属指示剂275 14.5 混合离子的滴定277 14.5.1 控制溶液的酸度进行分别滴定277 14.5.2 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278 14.5.3 其他配合剂的应用280 14.6 配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280 14.6.1 配合滴定方式280 14.6.2 配合滴定结果的计算282 思考题283 习题284 第2部分 元素化学 第15章 主族金属元素(一)286 15.1 s区元素概述286 15.2 碱金属287 15.2.1 碱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87 15.2.2 碱金属的氢化物289 15.2.3 碱金属的氧化物289 15.2.4 碱金属的氢氧化物291 15.2.5 碱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292 15.2.6 碱金属配位化合物292 15.3 碱土金属292 15.3.1 碱土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92 15.3.2 碱土金属的氢化物293 15.3.3 碱土金属的氧化物294 15.3.4 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294 15.3.5 碱土金属的盐类295 15.3.6 碱土金属配位化合物295 15.4 锂、铍的特殊性296 15.4.1 对角线规则296 15.4.2 锂的特殊性及锂、镁的相似性296 15.4.3 铍的特殊性及铍、铝的相似性296 15.5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生物效应297 15.5.1 碱金属的生物效应297 15.5.2 碱土金属的生物效应297 思考题298 习题299 第16章 主族金属元素(二)301 16.1 p区元素概述301 16.2 铝301 16.2.1 铝的物理化学性质301 16.2.2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302 16.2.3 铝盐303 16.3 锡、铅304 16.3.1 锡和铅的物理化学性质305 16.3.2 锡和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305 16.3.3 锡和铅的化合物307 16.3.4 锡(Ⅱ)的还原性和Pb(Ⅳ)的氧化性308 16.4 砷、锑、铋309 16.4.1 砷、锑、铋的物理化学性质309 16.4.2 砷、锑、铋的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水合物310 16.4.3 砷、锑、铋的化合物311 思考题313 习题313 第17章 非金属元素316 17.1 概述316 17.1.1 单质316 17.1.2 化合物317 17.2 卤素319 17.2.1 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320 17.2.2 卤化氢和氢卤酸323 17.2.3 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326 17.2.4 卤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29 17.2.5 拟卤素334 17.3 氧族元素335 17.3.1 氧族元素的通性335 17.3.2 氧和臭氧337 17.3.3 硫及其化合物340 17.3.4 硒、碲及其化合物350 17.4 氮族元素353 17.4.1 氮及其化合物353 17.4.2 磷及其化合物363 17.5 碳、硅、硼372 17.5.1 碳、硅、硼的物理化学性质373 17.5.2 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75 17.5.3 硅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77 17.5.4 硼的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和盐379 17.6 氢和稀有气体382 17.6.1 氢382 17.6.2 稀有气体384 思考题387 习题387 第18章 过渡元素(一)389 18.1 过渡元素概述389 18.2 钛副族390 18.2.1 钛的物理化学性质390 18.2.2 钛的氧化物和钛酸盐391 18.2.3 钛的卤化物392 18.2.4 锆和铪的重要化合物393 18.3 钒副族393 18.3.1 钒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394 18.3.2 钒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95 18.4 铬副族396 18.4.1 铬的物理化学性质397 18.4.2 铬(Ⅲ)的化合物398 18.4.3 Cr(Ⅵ)化合物401 18.4.4 钼和钨的重要化合物404 18.5 锰副族406 18.5.1 锰的物理化学性质407 18.5.2 Mn(Ⅱ)的化合物407 18.5.3 Mn(Ⅳ)的化合物408 18.5.4 Mn(Ⅵ)和Mn(Ⅶ)的化合物409 18.5.5 锝和铼的重要化合物411 18.6 铁系元素412 18.6.1 铁系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13 18.6.2 铁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14 18.6.3 铁盐、钴盐和镍盐415 18.6.4 铁系元素的配合物417 18.7 铂系元素422 18.7.1 铂系元素单质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422 18.7.2 铂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23 18.8 稀土元素和镧系元素424 18.9 锕系元素简介430 思考题431 习题432 第19章 过渡元素(二)436 19.1 铜副族元素436 19.1.1 铜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37 19.1.2 铜副族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38 19.1.3 铜副族元素的化合物439 19.1.4 铜副族元素的配合物443 19.1.5 铜(Ⅰ)与铜(Ⅱ)的相互转化444 19.2 锌副族元素445 19.2.1 锌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46 19.2.2 锌副族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48 19.2.3 锌副族元素的化合物450 思考题453 习题454 第20章 常见离子的分离和鉴定456 20.1 定性分析概述456 20.1.1 鉴定反应和鉴定反应的条件456 20.1.2 鉴定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457 20.1.3 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458 20.1.4 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459 20.2 常见阳离子的分析和鉴定459 20.2.1 阳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459 20.2.2 阳离子的系统分析方法463 20.3 常见阴离子的分析和鉴定476 20.3.1 阴离子的初步检验476 20.3.2 阴离子的鉴定477 思考题480 习题481 附录483 参考文献507 图书信息书名:基础化学(第二版) 图书编号:19398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32.0 ISBN:703017456 作者:慕慧 出版日期:2006-08-01 版次:1 开本:B5 简介: 本书为医科类院校的基础化学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本书在研讨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领域最新进展的衔接性、与交叉学科的渗透性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学类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使教材既能系统的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介绍给学生,又能够有机而不是机械的将医学及最新研究进展知识结合起来,力争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课程中,对化学在生命科学重要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并能了解一些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0章 绪论 0.1化学及化学发展 O.2化学科学与生命科学 0.3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O.3.1质量分数 O.3.2质量浓度 O.3.3摩尔分数 0.3.4物质的量浓度 o.3.5质量摩尔浓度 第1篇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1热力学第一定律 1.1.1热力学的基本术语 1.1.2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1.1.3焓 1.2热化学 1.2.1反应进度 1.2.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2.3赫斯定律 1.2.4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 1.3化学反应的方向 1.3.1反应方向的概念 1.3.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1.4化学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1.4.1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1.4.2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1.4.3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1.5热力学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 1.5.1生物化学中的标准状态 1.5.2生物体内的偶合(联)反应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2章 化学平衡 2.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1.1可逆反应 2.1.2化学平衡 2.2平衡常数 2.2.1标准平衡常数与实验平衡常数 2.2.2多重平衡 2.3标准平衡常数与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2.4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2.4.1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 2.4.2预测反应的方向 2.4.3计算平衡组成 2.5化学平衡的移动 2.5.1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2.5.2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2.5.3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3.1.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3.1.2用反应进度表示的反应速率 3.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2.1化学反应机理 3.2.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及活化能 3.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1质量作用定律 3.3.2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3.3.3简单反应级数 3.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4.1碰撞理论的解释 3.4.2阿伦尼乌斯方程式 3.4.3阿伦尼乌斯方程式的应用 3.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5.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3.5.2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3.5.3酶催化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4.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4.1.1元素的氧化值 4.1.2氧化和还原 4.1.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2原电池 4.2.1原电池的概念 4.2.2原电池符号 4.3电极电势 4.3.1电极电势 4.3.2原电池电动势 4.3.3标准电极电势 4.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4.4.1能斯特方程式 4.4.2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4.5电极电势的应用 4.5.1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4.5.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4.5.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4.5.4元素电势图 4.6直接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4.6.1常用参比电极 4.6.2 pH指示电极 4.6.3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4.6.4离子选择电极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2篇分散系及水溶液中化学反应规律 第5章 稀溶液的通性 5.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5.1.1液体的蒸气压 5.1.2溶液蒸气压下降的原因 5.2溶液的沸点升高 5.2.1液体的沸点 5.2.2溶液沸点升高的原因 5.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5.3.1液体的凝固点 5.3.2溶液凝固点降低的原因 5.4溶液的渗透压 5.4.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5.4.2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5.4.3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5.4.4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5.4.5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6章 电解质溶液 6.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6.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6.1.2离子互吸理论 6.1.3活度和活度因子 6.1.4离子强度- 6.2酸碱理论简介 6.2.1酸碱质子理论 6.2.2酸碱电子理论 6.2.3软硬酸碱理论 6.3水溶液中的酸碱质子自递及有关计算 6.3.1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6.3.2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6.3.3酸碱溶液pH的计算 6.3.4两性物质溶液 6.4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 6.4.1溶度积常数 6.4.2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6.4.3溶度积规则 6.4.4沉淀平衡的移动 6.4.5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6.4.6生物体中的沉淀平衡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Z 第7章 缓冲溶液 7.1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原理 7.1.1缓冲作用 7.1.2缓冲溶液的组成 7.1.3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7.2缓冲溶液pH的计算 7.2.1缓冲溶液pH的计算公式 7.2.2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的校正 7.2.3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 7.3缓冲容量 7.3.1缓冲容量的概念 7.3.2缓冲比和总浓度对缓冲容量的影响 7.4缓冲溶液的配制 7.4.1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7.4.2标准缓冲溶液 7.5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7.5.1血液中的缓冲体系 7.5.2血液中的缓冲系及缓冲作用 7.5.3细胞中的缓冲体系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8章 胶体化学 8.1分散系 8.1.1分散系分类 8.1.2胶体分散系 8.2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8.2.1比表面和表面自由能 8.2.2吸附现象 8.3溶胶及其基本性质 8.3.1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8.3.2溶胶的基本性质 8.3.3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8.4高分子溶液 8.4.1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8.4.2高分子溶液与溶胶性质的比较 8.4.3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8.4.4聚电解质溶液 8.4.5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8.5凝胶和膜平衡 8.5.1凝胶 8.5.2膜平衡 8.6胶体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8.6.1人工肾 8.6.2人工肺 8.6.3凝胶膜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3篇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9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9.1微观粒子运动特征 9.1.1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 9.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9.1.3不确定原理 9.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氢原子结构 9.2.1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9.2.2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9.3多电子原子结构 9.3.1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9.3.2原子轨道能级图 9.3.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4元素周期律 9.4.1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9.4.2价层电子结构与族 9.4.3价层电子结构与区 9.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9.5.1有效核电荷 9.5.2原子半径 9.5.3元素的电离能 9.5.4电子亲和能 9.5.5元素的电负性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10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10.1价键理论 10.1_1 H2分子的形成 10.1.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0.1.3共价键的类型 10.2杂化轨道理论 10.2.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0.2.2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10.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0.3.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0.3.2判断多原子分子几何构型的一般规则 10.4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10.4.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0.4.2分子轨道能级图 10.4.3分子轨道的应用实例 10.4.4键参数 10.5分子的极性与分子间力 10.5.1分子的极性与极化 10.5.2分子间作用力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1l章 配位化合物 11.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1.1.1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1.1.2配合物的组成 11.1.3配合物的命名 11.1.4配合物的类型 11.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1.2.1价键理论 11.2.2晶体场理论 11.3配位平衡 11.3.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1.3.2配位平衡的移动 11.3.3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11.4螯合物 11.4.1螯合物的概念 11.4.2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1.5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4篇医学上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12章 滴定分析法 12.1概述 12.1.1基本概念 12·1.2适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的条件 12.1.3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 12.1.4滴定分析的计算 12.2分析结果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12.2.1准确度与误差 12.2.2精密度与偏差 12.2.3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 12.2.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2.3酸碱滴定法 12.3.1酸碱指示剂 12.3.2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2.3.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2.4氧化还原滴定法 12.4.1高锰酸钾法 12.4.2碘量法 12.5螯合滴定法 12.5.1基本概念 12.5.2影响螯合滴定的因素 12.5.3金属指示剂 12.5.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 12.5.5应用实例——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 12.6沉淀滴定法 12.6.1莫尔法 12.6.2佛尔哈德法 12.6.3法扬司法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13章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 13.1光吸收的基本原理 13.1.1光的性质 13.1.2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13.2基本定理 13.2.1朗伯-比尔定律 13.2.2影响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13.3吸收光谱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13.3.1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13.3.2波长的选择 13.3.3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13.3.4参比溶液的选择 13.4吸收光谱法 13.4.1分光光度计 13.4.2测定的方法 13.4.3吸收光谱法的误差 13.4.4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Summary 化学视窗 习题 第5篇化学与人类 第14章 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14.1概述 14.1.1生命元素 14.1.2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分类与含量 14.1.3必需微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4.2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4.2.1作为酶的活性因子 14.2.2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生理作用 14.2.3参与运载作用 14.2.4维持核酸的正常代谢 14.3生物配体 14.3.1卟啉类化合物 14.3.2氨基酸、肽、蛋白质 14.3.3核苷酸、核酸 14.4微量元素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14.4.1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特点 14.4.2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机理——隔室封闭学说 14.4.3微量元素作用的基本规律. 习题 第15章 化学与环境 15.1环境与绿色化学 15.1.1基本概念 15.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5.1.3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15.1.4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5.2大气与污染 15.2.1大气的组成 15.2.2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15.2.3大气污染的防治 15.3水体与污染 15.3.1水体污染的危害 15.3.2水体污染的防治 15.4土壤与污染 习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附录I普通物延警数 附录Ⅱ单位和换算因数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97) 附录Ⅳ热力学数据(298.15K) 附录V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热 附录Ⅵ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98.15K) 附录Ⅶ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1~298K)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势(298K) 附录Ⅸ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1~298K) 索引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图书信息作 者:胡常伟 主编 出 版 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8-2 版 次:2 页 数:420 字 数:629000 印刷时间:2004-8-2 I S B N:9787561426920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教育部2000年以来规定的总学时数,针对医学、药学类本科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需求和学时分配,整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编写而成,力求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达到先进性、基础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保证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化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联系,介绍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应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医学类、药学类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教师的参考资料。书中有部分加深内容,供主讲教师参考,也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图书目录第一章 绪论 一、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化学与医学、药学 三、怎样学好基础化学 第二章 原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的概念 第二节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第三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第四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第五节 人类健康与化学元素 习题 第三章 分子结构 第一节 价键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四节 分子轨道理论 第五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习题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 第一节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第二节 势力学的第一定律概述 第三节 Hess定律和反应热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五节 势力学第三定律和Gibbs自由能 第六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 习题 第五章 化学动力学 第一节 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六章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误差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第三节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习题 第七章 溶液 第八章 酸碱平衡 第九章 缓冲溶液 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平衡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 第十三章 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胶体溶液 附录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