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货币价值论
释义

货币价值论,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解释货币价值如何决定和因何变动的理论。 同时也是一本书籍的名字,书本主要讲述汇率是一种货币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

基本信息

书 名: 货币价值论

作 者:王时芬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ISBN: 9787509605950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 元

内容简介

主要讲述

《货币价值论(从汇率生成机制看人民币升值前景)》主要讲述了:汇率是一种货币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没有其他非市场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汇率应遵循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即它是由经济活动导致的对这种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是对价值的反映,通常情况下它是围绕价值波动的。长期而言,在接近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与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货币价值论(从汇率生成机制看人民币升值前景)》讨论浮动汇率制条件下的长期汇率生成机制,也就是从一种货币的价值如何由另一种货币来体现这个角度讨论货币的价值生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可能的扭曲

自1994年以后,人民币实行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近年来波动幅度虽有所扩大,但总体来说,人民币的汇率不能有效反映国际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它的供需关系。近十几年来,中国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利率、贸易差额、吸收外国资本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都有了巨大变化,而这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可能是扭曲的。

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经济必然要融入世界,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根据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的状况,从宏观经济的原理来说,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但是,仅指出这点是远远不够的。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是否升值,首先要探讨汇率的生成机制,在知道汇率生成机制的条件下,我们才能确切判断汇率是否会变动,以及怎么变动。

探讨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确定人民币兑美元长期汇率的生成机制。但由于人民币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基本经济状况的变化难以从其汇率上得到很好反映,所以,《货币价值论(从汇率生成机制看人民币升值前景)》选择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以及影响该汇率的各因素作为时间序列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这两种货币的汇率生成机制。1973年后,这两种货币都实行浮动汇率制,笔者认为,它们的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再者,美日两国是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研究它们的汇率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应该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在确定了经济中对长期汇率有影响的各个指标之后,《货币价值论(从汇率生成机制看人民币升值前景)》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在浮动汇率制条件下

①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其货币长期来说有升值的趋势;

②利率较高的国家,其货币长期来说有升值的趋势;

③贸易长期呈逆差的国家,其货币长期来说有贬值的趋势;

④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大于对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国家,其货币长期来说有升值的趋势。

由实证研究获得的汇率生成机制的证据,结合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笔者认为,

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

但人民币急剧升值或马上放弃对汇率的严格管理并不可取。为纠正人民币汇率的扭曲,每年进行温和的升值是比较适宜的选择。在连续凡年升值,经常项目收支趋于平衡后、应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挨。

作者简介

出生

王时芬,生于1966年,上海市人。

学历

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文学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理学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经济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是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外国直接投资。曾用中、英文发表数十篇论文及译作。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

第一节 人民币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

第二节 中国汇率制度的某些改革

第三节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利弊

第四节 中国的汇率制度面临进一步改革

第五节 如何确定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对汇率理论研究的概述

第二节 易纲、张磊的《国际金融》

第三节 干杏娣的《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百年美元汇率史》

第四节 R.LeslieDeak的《预测汇率》

第五节 JianzhouZHU的《汇率模型的基本方法:探讨购买力平价的扩展理论》

第六节 LawrenceH.Officer的《长期有效汇率和物价比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检验》

第七节 日本经济学家的《亚洲货币的平衡汇率》

第三章 对长期汇率形成机制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影响长期汇率变动的因素

第二节 经常项目变动

一、通货膨胀率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二、经常项目的差额

第三节 资本项目变动

一、资本项目的规模已大大超过经常项目

二、利率、利率平价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

三、外国直接投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量模型、样本数据

和回归结果的分析

第一节 基本假设

第二节 计量模型

第三节 样本数据的选择

第四节 用于回归的数据、回归结果的检验及分析

一、用于回归的数据

二、对各个自变量相关性的检验

三、根据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

四、略去两国相对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以后的回归分析

五、略去通货膨胀率或两国贸易差额以后的回归分析

六、将美日两国的各变量分成1974~1986年、1987~2003年两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展望

和未来研究的设想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展望

一、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

二、人民币有控制升值和可自由兑换

第二节 未来研究的设想

一、精确化计量模型的系数

二、计算平衡汇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人民币兑美元

的理论汇率的简单测算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与外贸顺差、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创作背景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解释货币价值如何决定和因何变动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者对此问题有多种学说。其中有些是比较正确的,如劳动价值学说;有些则是错误的,如生产费用学说、边际效用学说、名目学说以及货币数量学说等。

劳动价值学说

认为货币(金、银)的价值及其变动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及其变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主要代表W.配第、A.斯密和D.李嘉图都倡导这种学说。配第认为,若将一盎司银从秘鲁运到伦敦所必需的时间与生产小麦一蒲式耳所必需的时间相同,则二者就有相等的交换价值。若发现新矿,以同一时间能产出二盎司银,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麦的价值就将上涨二倍。斯密也认为金银价值与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取决于一定数量金银上市所必需的劳动量对一定数量他种货物上市所必需的劳动量的比例(按上市所必需的劳动量包括生产和运输所必需的劳动量)。李嘉图则更明确无误地表述了货币(金、银)的价值为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所决定,其变动亦随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之增减为转移的见解。他认为金银也如其他一切商品,其价值只与其生产和运到市场所必需的劳动量成正比例。金价之所以比银价贵15倍,只是因为获得一定量的黄金必需花费15倍于白银的劳动量之故。他认为金银的价值无疑会因为发现更富饶的新矿山而变动,也会由于采矿技术和机器的改良而变动。

生产费用学说

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变动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生产费用及其变动。如重农主义的先驱者R.坎蒂隆(1680~1734)说金银有其固有的价值,其价值与其生产费成正比。斯密虽倡导了正确的劳动价值学说,但同时却又表述了这种庸俗的生产费用学说。如他说,银的价格已逐渐跌落到自然价格的限度,即银的价格仅够支付其上市所需支给的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了。他还说,在贵金属价格中,地租所占的部分还小,工资与利润已构成贵金属价格的大部分。斯密明言贵金属即货币的自然价格为工资、利润及地租等三种收入所构成,亦即为这三种收入的数额所决定。又如N.W.西尼尔(1790~1864)也认为金银成为货币并未改变其原有的性质,其价值仍为支配商品价值的生产费法则所支配。J.S.密尔更明确地说,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亦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为其需求与供给所决定,但就终极与平均而言,则为其生产费所决定。因铸造货币的材料金和银都是一种商品,它与其他商品没有什么不同,故其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为其生产费所决定。

上述两种学说都把货币等同于铸造货币的币材金和银,故即运用解释金银价值的原理来说明货币的价值,因而两种学说都被称为币材价值学说。其所以将货币等同于金银并以币材来说明货币的价值,则是基于当时所实行的货币制度系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在市场上流通着金银货币,而且金银货币可以自由熔毁为金银,金银亦可自由铸造为金银货币,在金银货币和金银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之故。

边际效用学说

根据边际效用原理来解释货币价值。在金属货币已经不是货币的支配形态的时候,上述两种币材价值学说失去了其主要的理论根据,于是就产生出这种边际效用学说。此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奥地利学派的F.von维塞尔和L.von米塞斯(1881~1973)。他们认为,货币之所以能同商品相交换,是交换双方都认为两者的边际效用相等之故,故对货币亦须承认其具有效用。但货币自身则是不能直接满足持有人的欲望的,因而不能认为货币自身具有任何效用,于是货币的效用即其主观的交换价值,便只有从其客观的交换价值即其购买力导出。即货币的效用为使用其购买力所能够购买的一般商品的效用所决定。因而今日货币的效用便从昨日货币的购买力,即其货币所能购买的一般商品的效用导出,昨日货币的效用又从前日货币的购买力即其货币所能购买的一般商品的效用导出。将此过程无限追溯上去,就可以说货币的价值为最初充当货币作用的商品的效用所决定。这就是说,今天货币的价值为数百年前充当货币作用的币材的效用所决定。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名目学说

认为货币的价值与贵金属的价值无关,而仅仅是一个名目的存在。此学说可分为国定学说与要求权学说两个类型。国定学说认为货币本身无价值,其价值即为国家所赋与的名目价值。N.巴本(1640~1698)就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其价值是由国家的权威所规定的。现代名目主义者G.F.克纳普(1842~1926)亦认为货币是“国家法制的创造物”,是票券的支付手段。此票券上所标明的价值不需真为实质价值而仅为名目价值。纸币、银行券及辅币上所标明的价值,不待说是名目的,就是金属货币上所标明的价值也是名目的。其所以是名目的,是由于这种货币所提供的效用仍以流通的满足为主。这种学说自然是错误的。国家虽有权规定货币的名目价值,却无力强使货币具有与其名目价值相等的实际交换价值。

要求权学说又名凭证学说,其主要代表人是F.本迪克森(1864~1920)。本迪克森认为货币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媒介物。提供劳务取得货币的人拥有要求相应数量的相对劳动的权利。故货币就是基于先行劳务而获得的并用以换取消费品的要求权,或货币是基于所提供的先行劳务而获得的,并用以要求相对劳务的凭证。货币既是一种要求商品的要求权或凭证,则其价值自然就为此要求权或凭证所能获得的商品的价值所决定。本迪克森等认为,货币一单位的购买力为全社会的商品总量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之比所决定。因而商品总量增加一倍,货币一单位的购买力就随之增加一倍;反之,货币总量增加一倍,则货币一单位的购买力就随之减少一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

认为在货币数量的变动与货币价值及一般物价的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货币数量说的最早倡导人是J.博丹(1530~1596)。早期的著名代表有J.洛克(1632~1740)、孟德斯鸠(1689~1755)、坎蒂隆、D.休谟 (1711~1776)、李嘉图和J.S.密尔等。现代则有I.费希尔(一译费雪,1867~1947)所倡导的现金交易说,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所倡导的现金金额说。在当代又有M.弗里德曼所倡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盛行400余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解释货币价值和一般物价的主要学说。故现代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著作均不再谈论上述的劳动价值学说和生产费用学说,而仅论述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之所以成为解释货币价值的主要学说,是因为货币数量说与上述各种学说的矛盾不大而在某种解释下可以相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