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邱岩群 |
释义 | 1950年赵家骧等勘查皖西霍邱县叶家集一带铁矿时, 称为太古宙片岩系。1956年《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把淮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霍邱)的变质岩划归前震旦纪片麻岩系和结晶片岩系。1957年发现了霍邱地区的航磁异常。为泥砂质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夹硅铁质碎屑岩和基性凝灰岩,属海侵的沉积岩系,形成于离岸较远的滨海环境。 基本信息地层名称:霍邱岩群 地层名称(英文): Huoqiu Gr 阶代码: Ar3 地区代码: 18 命名安徽省冶金地质局337地质队197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安徽霍邱和吴集一带的钻孔中。 沿革1950年赵家骧等勘查皖西霍邱县叶家集一带铁矿时, 称为太古宙片岩系。1956年《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把淮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霍邱)的变质岩划归前震旦纪片麻岩系和结晶片岩系。1957年发现了霍邱地区的航磁异常。1972年开始安徽冶金地质局337地质队陆续在霍邱周集一带开展勘探,在不同时期对该区覆盖区下的变质地层做了不同的划分和命名:1972年划分为下、上太古界;1973年分为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李老庄组;1974年和1976年命名为下部太古宙大别山群,上部古元古代霍邱群,并自下而上分为周集组和李老庄组;1978年则把古元古代霍邱群由下至上分为李老庄岩组、吴集岩组和周集岩组①。1976年1∶50万安徽省地质图说明书把霍邱群的变质岩从下至上分为霍邱组、李老庄组和周集组。1978年安徽地质局337 队与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把古元古代霍邱群自下而上分为李老庄组、吴集组、周集组和张庄组②。同年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把霍邱群划归太古宙,分为五个岩性段,1981年该所在最终研究报告中则认为新太古代霍邱群只能分为一个组,即周集组③。1979年桑宝梁和邵桂清通过构造分析,把太古宙霍邱群自下至上分为花园组、吴集组和周集组④1982年西北大学沈福农等把太古宙霍邱群分为两部分:下霍邱群周集组和上霍邱群张楼组。1983年张步春等把霍邱群分为:下组李老庄组,上组周集组。1984年营俊龙等把霍邱群由下至上分为花园组和吴集组。1985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及1987年的《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均采用桑宝梁等(1979)的划分方案。 特征根据钻探和航磁异常资料,确定霍邱岩群分布于安徽省西部霍邱县至寿县一带。按岩石组合、原岩性质、变质程度、混合岩化特征及含矿性,把它分为下、上两个岩组。1下岩组相当原称的花园岩组,为一套混合岩系,以条带状、条痕状和眼球状角闪钾长质混合岩为主,夹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片岩等残留体。2上岩组为含铁岩系,相当原称的吴集岩组和周集岩组。主要由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十字石榴石英片岩、变粒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夹数层石英磁铁矿等组成。下岩组为低角闪岩相,至上岩组变质程度增高,部分可达高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程度则是下强上弱。霍邱岩群大致以下岩组为核心组成一复式背斜。上岩组的表壳岩,为泥砂质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夹硅铁质碎屑岩和基性凝灰岩,属海侵的沉积岩系,形成于离岸较远的滨海环境。据营俊龙等(1984)测定:周集岩组的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岩和黑云变粒岩等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740±78Ma,吴集岩组8个样品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744±64 Ma,花园岩组3个样品锆石获得Pb-Pb法年龄2410Ma、2175Ma、2579Ma。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1975)测得周集岩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446 Ma,黑云母K-Ar年龄2245 Ma, 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9)测得角闪片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1870Ma。 因此把霍邱岩群的形成时代定为新太古代,与太华岩群及登封岩群相当。该岩群四周被第四系覆盖。 备考下亚岩群主体原称混合岩,但也有人认为属变质深成岩,需今后进一步研究确定。 安徽省冶金地质局337队,1972、1973、1974、1976、1978年安徽省霍邱铁矿普查勘探设计年报。 安徽省冶金地质局337队,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1978,“安徽省霍邱沉积变质铁矿田”地层划分研究报告。 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1981, 豫中皖西地区晚太古沉积变质铁矿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桑宝梁,邵桂清,1979,皖西霍邱、颖上地区含铁变质岩系的地层层序、原岩特征及构造问题的一些认识。河南地质,第4期。 编撰者: 刘国惠 作者1: 赵家骧 年份1: 1950 作者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年份2: 1987 系名: 太古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