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火星陨石坑
释义

陨石坑(较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陨石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陨石坑内常常会充水,形成撞击湖,湖心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陨石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陨石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逝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陨石坑消失。 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陨石坑。

陨石坑

报道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日前发回一张火星维多利亚陨石坑的最新靓照。这张照片是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使用高清晰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拍下的,拍摄角度比之前维多利亚陨石坑照片更为倾斜。

位置

维多利亚陨石坑位于火星梅里迪亚尼平原(Meridiani Planum),照相机的角度为垂直向下、东向22度(east of straight down),这就好比透过飞机窗口俯瞰此地一样。照片东侧地形最高。暴露出来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地质地层是维多利亚陨石坑陡峭的岩壁,从头顶直接向下看时很难看到。

这种斜视图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陨石坑岩壁最上面附近的一个闪光带。科学家对颜色进行增强,令原本细微的差别变得更突出。高清晰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之前捕捉的维多利亚陨石坑照片有力支持了美国宇航局“机遇”号对该陨石坑的探测。

探测

“机遇”号探测器对火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机遇”号勘测了这个直径约800米的陨石坑的边缘地带和内部。它的实地勘测表明,陨石坑岩壁最上方。

发现冰

NASA的太空望远镜在火星上的陨石坑周围发现了冰的存在

据国外媒体报道,去年,在陨石撞击到火星表面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航天器的数字望远镜观察到在此次撞击过后陨石坑周围有冰出现。

图片显示,火星的地下冰在纬度48'的地方延伸开来。科学家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推测,在火星上存在有更多的冰,并且大多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区域,这大大超出了原来的估计。

这片区域正好是维京2号火星探测器在1976至1980年间执行探测任务的地方。 在该探测器的程序设定中,有一项科学任务是在火星表面挖一条大约6英寸深的沟。新的数据模型显示,如果维京2号能再向下多挖3.5英寸(仅比信用卡长一些),那么它就能够找到冰。

影响

很难说此次发现会对日后的火星科学项目有什么影响,但毫无疑问,影响会很大。“在经历了维京2号的失败后,此次发现将在未来的20年内改变人们对待火星的态度,”NASA的戈达德档案主管 大卫威廉姆斯说,“我们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火星数据模型,当时如果他们再挖深一点,他们对火星的态度就会完全改观。”

科学家们并不是很了解这个红色的星球。由于行星学家们缺乏证实火星上有水存在的有力理论,火星地底的冰的发现也许并不令人感到有多惊喜。原本他们以为在火星的极点附近会有冰的出现。而现在在火星赤道处所发现的冰比之前他们预计的还要多。

不同于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维京2号的挖掘工具不是为了寻找冰而设计的。它的任务仅仅是采集火星泥土样本进行测试而已。由于维京2号的手臂不够强壮,所以它在面对所发现的冰块时无能为力,火星探测任务的首席调查员斯蒂文斯奎尔斯如是说。他同时表示,尽管没有发现冰的存在,但是维京任务依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维京2号的工作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在中纬度的火星表面并没有冰的存在。这说明,有些时候科学发现就需要更深的投入和些许运气的帮助,哪怕是在那个离我们很远的星球表面上。

龟裂痕迹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科学家通过研究火星图片发现,火星陨石坑底部盆地出现的一些巨大多边形裂纹是由远古湖泊干涸蒸发所致。这一发现表明,火星在远古时期曾存在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且可能还有湖泊形成。 这一观点是由马克思·普朗克太阳系研究协会(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的在读博士拉米·埃尔马瑞(M Ramy El Maarry)提出来的。他已经在欧洲行星科学会议(E uropean Planetary Science Congress)上公布了自己这一项研究成果。

埃尔马瑞称,图片显示,这些多边形裂纹是在火星表面干涸之后形成的,很多裂纹相互交错。为了做这项研究,埃尔马瑞调查了火星表面二百六十六个陨石坑盆地的裂纹。虽然近期几次火星探测任务都曾发现过其陨石坑盆地存在多边形裂纹,但是科学家们之前一直认为,这些裂纹的形成是由于火星表面永久冻土的热收缩所致。不过,埃尔马瑞自己发明了一套模式来计算这些裂纹的深度以及广度。分析模式显示,这些裂纹的平均宽度为一米至十米,比他在陨石坑中观察到的裂纹要小得多,而由热收缩导致的裂纹其长度可达六十五米。很显然,这些裂纹不是由热收缩所导致的。

埃尔马瑞表示:“当我发现这些裂纹要比由热收缩导致的裂纹小很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不可能是由热收缩而产生的裂纹。另外,我还发现,这些裂纹非常类似于地球上干涸湖泊的泥裂,这同普通家庭后花园泥巴干涸后产生的裂纹现象是相同的。但是,火星上裂纹同地球上的相比,深度要更深,还会形成多边形形状。”

这些火星裂纹的照片由火星全球测量器(Mars Global Surveyor)上的MOC照相机以及火星轨道勘测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上搭载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 I R I S E)照相机和背景照相机拍摄的。埃尔马瑞通过分析这些照片发现,火星表面裂纹平均长度在七十米至一百四十米,而平均宽度为一米至十米。

埃尔马瑞表示:“当有陨石撞击火星表面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将火星地壳之下的冰层融化,同时形成一个热液系统(hydrothermal system)。液态水能够填满火星表面的陨石坑,形成湖泊,而湖面表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即使在火星当前的气候条件下,其表面的湖泊也可能在数千年之前消失,而留下的就是我们目前发现满布裂纹的样子。”

有证据表明,在距今四十六亿年至三十八亿年这段期间,火星表面曾覆盖大量的液态水。雨水以及河流可能在火星表面的陨石坑内聚集,形成河流,并且在蒸发干涸之前曾存在了数千年时间。不过埃尔马瑞认为,火星北半球的许多多边形陨石坑裂纹是近代才形成的。

勘探

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机遇”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上度过了4个年头,在这段时间内,它对几个陨石坑进行了研究,不过现在它将向最大的陨石坑进发,对它进行勘探。

维多利亚陨石坑(左上)和奋进陨坑(右)

“奋进”陨坑直径22公里

负责姊妹火星车任务的科研组22日宣布,“机遇”号将动身前往直径是13.7英里(约22公里)的陨石坑——“奋进”陨坑(Endeavour)。这个陨石坑比维多利亚陨石坑大20多倍。在过去的两年间,“机遇”号一直在维多利亚陨石坑度过。这个月该火星车才爬上地面。

“机遇”号为了到达“奋进”陨坑,它必须向东南方向行驶大约7英里(约11.3公里),这相当于它自2004年1月在这颗红色行星上着陆以来行驶的总里程。康奈尔大学的史蒂夫·斯奇雷斯是负责这项科学任务的首席研究员,他在22宣布这个消息时说:“我们的火星车可能跑不到那里,但是从科学角度说,朝这个方向行驶是个正确选择。与以前我们看到的陨石坑相比,这个陨石坑大得惊人。”

科学家希望在这个陨石坑里看到的岩石层比在维多利亚陨石坑内看到的更深。斯奇雷斯说:“我希望能在陨石坑边缘看到更深的岩石层。然而即使我们永远也到不到那里,只要我们一直往南走,我们就有望在地表看来越年轻的岩层。而且南面还有大陨石坑,那里的石块都是我们所希望研究的。”

每天行进100米需两年抵达

据负责该火星车的科研组估计,“机遇”号在前往“奋进”陨坑的过程中,每天大约能行进110码(100.58米)。即使始终保持这个速度,它赶到“奋进”陨坑也需要2年时间。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机遇”号任务的项目经理约翰·卡莱斯说:“这个目标比我们以前制定的任何目标都更加大胆、更主动。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行动,它是新科学。对这些遥控探测器来说,它是接下来的又一个巨大挑战。”

可能无法抵达新目的地

“机遇”号和它的姊妹火星车“勇气”号一样,在火星上停留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它的预期寿命,因此它有可能在抵达那个陨石坑之前趴窝。不过美国宇航局表示,2005年和2006年在“机遇”号前往维多利亚陨石坑的4英里行程中无法使用的两个新资源,有望为这项新任务提供帮助。

其中一个有利条件是可以利用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照相机,可以在轨道上拍摄体积比这个火星车本身还小的物体。火星勘测轨道飞行探测器和它的“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照相机在2006年抵达这颗红色星球。卡莱斯说:“我们可以借助‘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照相机确定‘机遇’号的行进路线和它沿途大范围内存在的潜在风险。”

另一个有利条件是2006年上传给“机遇”号和“勇气”号的新版软件,这个软件提高了这两个火星车自行选择路线和避开沙丘等风险因素的能力。

“机遇”号在过去的4年间已经探测了直径65英尺(20米)的“鹰坑”(Eagle crater)、直径430英尺(130米)的“耐力”坑、直径半英里(800米)的维多利亚陨石坑和一些更小的撞击点。研究初期,“机遇”号发现“鹰坑”周围地区在遥远的过去存在地表和地下水的地质证据。自此,这个火星车的探索活动给人们提供了有关该地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重要数据,为人类了解火星的过去提供了一条途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