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战马伦哥 |
释义 | 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巩固法国脆弱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于加强拿破仑的统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名称:会战马伦哥 时间:1800年 参战方:法国,奥地利 结果:法国获胜 主要指挥官:拿破仑,梅拉斯 马伦哥战役总况这是1800年法军统帅、威名赫赫的拿破仑同他的秘书布尔里埃纳的一次对话。原来这是他们在商讨对付强大的敌人奥地利的策略。这时,拿破仑刚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登上了法国第一执政官的宝座,反法联盟正向法国步步进逼。在反法联盟中,奥地利威胁最大,而且它已经侵占了意大利,正准备从意大利向法国进攻。所以,拿破仑决定先打败奥地利,然后,击败反法联盟。但是,如何打败奥地利呢?拿破仑面对着一张地图在全神贯注地思考。终于,他似乎有了主意,问秘书布尔里埃纳:“你猜猜看,我们将在哪里取得胜利?”布尔里埃纳摇摇头,不知拿破仑在想什么。拿破仑却一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对秘书说:“你看这里。”布尔里埃纳一看,不解地问:“阿尔卑斯山大圣伯纳德山口,这儿怎么了?”拿破仑笑道:“笨蛋,你再看这里。”“什么?亚里山大里亚,这是奥军统帅梅拉斯的大本营。”“对!正是,亚里山大里亚是梅拉斯的老窝,他的军火库、医院、炮兵、后备部队都在亚里山大里亚,他会在这里一动不动地呆下去的。”“这个我信,可是……”布尔里埃纳话未说完,拿破仑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怎么象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好,让我告诉你,我们从这里,大圣伯纳德山口越过阿尔卑斯山,突袭梅拉斯,截断他与奥地利的交通线,阻断援军,然后在这里——圣吉里亚诺,在斯克里维亚河流过的平原上和他会战,打他个出其不意,出奇制胜。”说完看着异常吃惊的布尔里埃纳,问道:“听懂了吗?” 布尔里埃纳回过神来,提出了本文开头的问题。 这样,拿破仑就把他进军奥地利的路线确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必须组建一支6万人的预备军团,而且不能让敌人知道任何蛛丝马迹。这谈何容易啊!须知当时英国和奥地利的间谍几乎遍及法国各个角落,只要法军稍有动静,他们就会立刻报告上级。那么,应该如何来偷偷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呢?拿破仑深深陷入深思之中。终于,这位法兰西卓越的领导人以其非凡智慧开始了他又一次非凡的行动。 拿破仑先把他的参谋部和新兵团召集到第戎城,给人以随时准备进攻意大利的假象。而把真正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部队从各地悄悄调往日内瓦,那里更接近阿尔卑斯山的大圣伯纳德山口。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声言将要到第戎城检阅他的预备兵团——所谓预备兵团,实则是一批不堪一击的新兵,但当时外界并不知道任何消息。检阅的这一天,一批批的间谍从欧洲各国匆匆忙忙赶往第戎城,但到了第戎城?螅? 与此同时,拿破仑还准备了另外一手:让法情报部门专门散发一些小传单,上面写上有关拿破仑的不光彩的事情和讽刺挖苦、甚至否认预备兵团存在的内容。这样,就很容易使敌人相信,拿破仑的预备兵团纯属子虚乌有! 结果,拿破仑的目的达到了。反法联盟对拿破仑除了嘲笑,就是蔑视。认为他在唬人,根本就没有能力进攻我们,所以没有任何警戒的必要!梅拉斯元帅甚至得意忘形地对部下说:“拿破仑想借预备兵团吓唬我们搞撤军,过去我们多次上过他的当,这次我们再也不相信他、再也不会上他的当了!”就在梅拉斯自鸣得意的时候,拿破仑率领他悄悄调往阿尔卑斯山的精兵强将,翻越阿尔卑斯山,悄悄向梅拉斯袭来。拿破仑率领军队蜿蜒曲折地行进在山脉之中,风雪交加,道路险峻,部队只能排成一列行走,狭窄的地方还要侧身而过。离山口越来越近了,成功在望,士兵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可是就在这时候,因为道路崎岖狭窄,车辆和苯重的火炮无法向前移动了。拿破仑和手下将士们焦急万分。正在他们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些山民赶来了,在他们的建议下,指挥官们终于有了办法。他们把松树主干截断,然后从中间锯开,挖成木槽,再把炮管卸下装入木槽捆扎结实,使炮头后尾朝前,在炮尾环上系上绳索,由士兵们拉着向前走。这样,他们终于越过了极其艰难的路程,走出了阿尔卑斯山脉,大步迈向了意大利皮埃蒙特平原。向敌人进军。 就在法军兴高采烈的时候,却意外地遇上了奥地利军队。在多拉·巴蒂亚河谷上,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奥军镇守上方,死死拦住了法军的前进道路。拿破仑强行突破敌军,终因地势险要而败了下来。法军将士们又一次遇上了困难,但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越过阿尔卑斯山,绝不能就此罢休。拿破仑和将领们经过研究,终于有了办法。他们让大部队隐蔽下来休息,然后让小股部队轮番进攻奥军,使他们不得喘息。到天黑的时候,大部队开始行动。为了不使敌人察觉,道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麦秸和粪草等,用衣被包上炮车轮子,不让车有任何响声。这样他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眼皮底下溜了过去。等到敌人察觉时,拿破仑已走得无影无踪了。法军迅速逼近奥军总部亚历山大里亚,这时梅拉斯才如梦初醒,他立刻布置部队向亚历山大里亚集结,同时,又派兵迎战法军。 1800年6月4日至9日,法奥两军在喀斯特姆奥和尼斯两地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大胜,歼敌1万余人,自己却只伤亡几百人。拿破仑抓住时机,迅速调整力量,把主力2.7万人集中在托尔托纳北面的沃盖附近,认为那里将是法奥两军大战之地。同时,他又命令得力大将德赛率领一支部队前往托尔托纳以南,堵截奥军退路。这个计划差点使法军全军覆没,拿破仑没有想到,法奥两军大会战出乎其预料,在亚历山大里亚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马伦哥打响了,而他的部队却派往别处!6月14日,他在沃盖等奥军,马伦哥却传来消息:法军大败!战略要地马伦哥、卡斯特尔切利奥洛失守!奥军全军出动,向法军压了过来。拿破仑迅即赶往前线,指挥作战。但因兵力有限,法军处境危险。此时,奥军却一片欢腾,梅拉斯更是欣喜若狂。他当时就派人回维也纳向皇帝报捷,高兴地说:“拿破仑坚持不了多久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说完,他就离开战场,回到了亚历山大里亚。 虽然法军面对危境一片混乱,拿破仑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战斗。当他听说战略要地失守,便赶到士兵那里,首先指责士兵不该丢掉阵地,说:“你们玷污法国兵团,你们不配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然后训斥道:“我让参谋长在你们的团旗上写上:他们不再属于法国兵团。让全军都知道你们是胆小鬼!” 士兵们听了拿破仑的训斥,谁也不敢言语,都感到羞愧难当。突然,一个士兵大声喊道:“我们不是懦夫,请不要写那几个字,我们不想终身受耻辱。请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决心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话音刚落,其他士兵也大声附和,表示要夺回阵地,拿破仑看到这种情况,内心感到很高兴,他同意了大家的请求,同时告诉大家,德赛兵团马上就会赶来援助!士兵们发出一阵怒吼,纷纷冲向敌人。其他兵团的士兵也受到了激励,人人奋勇拼杀。正当双方激战之时,德赛兵团及时赶到,法军士气大振,勇猛进击敌军。作战当中,德赛被击中身亡,但将士们不但没有动摇前进的信心,反而决心痛击敌军。终于,奥军大乱,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全军溃败。法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6月15日下午,奥军元帅梅拉斯在停战协议上签上了名字。 马伦哥会战,拿破仑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反败为胜,最终取得胜利,创造了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他也由此巩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地位。 前奏当两军在喀斯特姆奥发生激战的时候,奥军统帅梅拉斯已回到亚历山大里亚。他在那里集中了三万余人的兵力和二百门火炮,决心孤注一掷,并且认为,冲破法军的封锁是不成问题的。仅是,由于并不了解法军的部署情况,直到六月十二日,奥军主力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里集结,准备向东北方向突进。而在这时,拿破仑对奥军的真实企图和确切位置也还无所了解。因此,六月十一日,他把主要兵力集中在伏赫拉附近。在伏赫拉西面,有一条斯克维亚河。当时,正值雨季,河流水位很高。拿破仑估计敌人很可能扼守这条河流,双方将在那里爆发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于是,他命令法军于十二日在八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搜索前进。具体部署是:拉纳军在右翼,向喀斯特姆奥前进;维克托军在左翼,向托尔托纳前进;德赛军位于库隆桥附近,充当预备队。同时,把蒙赛军的拉波普师从波河北岸调到这里,编入预备队序列。每个军还临时拨给缪拉军的一个骑兵旅,以增强独立作战能力。为了靠前指挥,把司令部转移到伏赫拉。 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巩固法国脆弱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于加强拿破仑的统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伦哥战役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认为,拿破仑在这一次战役的指导上,是有其突出特点的。 意义与地位出敌不意,出奇制胜首先,他有效地制造和利用了敌人在判断上的错误,真正做到了出敌不意,出奇制胜。出敌不意,攻其无备,这是拿破仑惯用的作战手段。在他第一次进军意大利的战争中,曾经非常出色地采用过这种战法。但是,那一次仅仅局限在战役和战术范围之内,而在马伦哥战役中,这种手段已经扩大到了战略范围。战役开始前,奥军认为,法军只能从亚平宁山进入北意大利,别无他路。这是法国人在历史上入侵意大利经常所走的一条老路。这一次,拿破仑一反常规,偏偏避开了他在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中也曾走过的那条路线,而选择了一条历史上很少有人走过、在一般人眼里根本无法通行的道路。结果,完全出乎奥军意料之外,达成了战略上的突然性,收到了战略奇袭的效果。正由于这一战略奇袭,他成功地避开了梅拉斯的主力,弥补了自己兵力的不足。 战役开始前,为了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造成敌人的判断措误,拿破仑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欺骗和伪装措施。例如,在瑞士方向故意示弱于敌,有效地隐匿了预备军团的真实面目和行军路线,并使敌人错误地判断了法军的真实企图。事实证明,马伦哥战役不愧是战略欺骗和战略奇袭的一个杰作。 趋利避害,避实就虚其次他机敏地抓住了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趋利避害,避实就虚。趋利避害,避实就虚,这是克敌制胜的要诀,强军必须恪守,弱军更要遵循。拿破仑率领预备军团翻过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北意大利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迅速南下,增援马塞纳,倾全力解热那亚之围,使意大利军团免遭覆灭的厄运;另一种是暂时置马塞纳于不顾,迅速挥师东进,直取伦巴第的首府米兰,遮断奥军退路,以求一举切断奥军主力与本土之间的联系,迫使奥军北撤,尔后与其进行决战。拿破仑从战役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作出了选择后者的正确决策。 当时,拿破仑如果挥师南下,去解热那亚之围,那么,势必过早地与奥军主力决战,这就很容易被强敌击败,而且,那时法军后方交通不畅,尚有后顾之忧,贸然与奥军决战,一旦失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相反,挥师东进以后,马塞纳军虽有覆没的危险(实际上后来马塞纳也率部投降了),但是,这却可以避敌精锐,击其虚弱,格矛头指向敌人最薄弱和最敏感的部位,可以夺得敌人的后方基地,切断敌人赖以生存的交通线,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敌人,在精神上给敌人以巨大震撼。后来的事实证明,拿破仑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极其有利的态势,为夺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指挥若定,临危不惧第三,他沉着冷静地应付着险象丛生的战斗环境,在关键时刻指挥若定,临危不惧。对一般将领来说,在情况发展顺利时,指挥自如,并不是一件怎么困难的事情。要在情况危急关头镇定自若,做到临危不乱,则是一项不大容易达到的要求。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正好显示了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六月十四日下午的几个小时里,法军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出现了这种情况,法军肯定是必败无疑了。可是,拿破仑却仍然镇定自若,继续从容不迫地指挥部队抗击敌人的进攻,并且因而争取了时间,等到了援兵的到达。尽管德赛率部队及时赶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拿破仑在这危急关头的坚定态度,对于稳定法军的情绪,鼓舞法军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没有他的坚定指挥,则法军早在德赛的援军到达以前就崩溃了。 拿破仑对于马伦哥战役的作战指挥,固然有着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缺点。 拿破仑暴露的缺点对地形和敌情缺乏周密的分析首先,对进军路线的地形和敌情,缺乏周密的侦察和认真的分析。选择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军,出敌不意地袭击奥军,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草率行事,忽视对地形、敌情的侦察和研究。战役开始前,拿破仑并非没有时间和条件,但他只派一名不懂炮兵的参谋军官前去侦察地形,结果没有发观大圣伯纳山口附近这段道路根本不能通行火炮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当地村民帮助,法军炮兵很可能永远无法通过。要是没有炮兵支援,拿破仑在北意大利平原作战,肯定是不能取胜的。法军对于进军道路上的敌情也缺乏必要的侦察,他们只注意了大圣伯纳德山口,但忘记了在多腊巴尔特亚河河谷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巴尔德堡。后来,正是这个巴尔德堡给拿破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它使法军炮兵受阻达十四天之久。 一定程度上坐失战机其次,在米兰停留时间过久,在一定程度上坐失了战机。法军进占米兰,达到了切断敌人退路的目的以后,本应迅速南下,尽快减轻奥军对马塞纳部队的压力,可是,拿破仑没有这样做,他在米兰停留了七天之久,这样就使得奥军有足够的时间猛攻热那亚,致使被围困的马塞纳部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向奥军投降,因而也就失去了一支可以从南面牵制梅拉斯的重要力量。后来,有人指责拿破仑见死不救,这句话也许说得有些过分,但拿破仑错过了援救马塞纳部队的有利时机应该说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弄清敌人企图前,错误分散兵力第三,在没有确切弄清奥军的企图以前,错误地分散了兵力,险些使法军遭到惨败。马伦哥交战前两天,拿破仑曾经作出估计,认为很快就要发生一场会战。这本来是一个有头脑的统帅的正确预感,是按近实际情况的客观判断,可是,拿破仑并没备维护这个判断,思想上产生了犹疑。因此在交战前夕,他却从预备队中抽走了两个师,将一个师派住亚历山大里亚的以南,将另一个师派到波河北岸。这样就使得兵力较弱的法军分散了兵力,特别是使得本来薄弱的预备队起不到预备队应有的作用,以至于差一点就输掉了整个战役。如果不是德赛将军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率领援军起到战场,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尽管法军最后胜利了,但是这个教训,无论对当时的拿破仑来说,还是对今天的军事统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拿破仑在指挥上有着若干失误,但这并不损害马伦哥战役本身的价值。马伦哥战役,无论在战略计划上,还是在作战指挥上,都称得上一个卓越的典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