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计理论 |
释义 | 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关于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的系列。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解释: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例如,会计理论应当解释,对于双倍余额递减法。(2)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未来现金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搜集到的现象。例如,会计理论应减法折旧的公司的不同特征的种种假想,也就是说,它应能预测什么样的公司会采用直线法折旧,什么样的公司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这类预测可以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折旧方法的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供需关系及其影响会计理论也有其供应方与需求方,他们都对会计理论有重要影响。会计理论的需求方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他们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会计理论施加影响。会计理论的供应方包括学术机构、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他们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学教授可能希望通过会计理论的研究创立一个学派,独树一帜,也可能希望能够提职,或提高自己的声望,等等。供应方的自身关系导致不同会计理论的形成,避免了会计理论的单一化。 各类会计理论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目前比较觉的分类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或 ,将领土理论分为规范性理论与实证性理论。规范性理论着眼于应该是什么,即提供处方,它以目标为起点,推演出应采取的措施或行为;实征性理论着眼于是什么,即进行验证或说明,它从假说出发,对其进行测试或验证。 会计理论的目的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解释: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例如,会计理论应当解释,对于双倍余额递减法。 (2)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未来现金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搜集到的现象。例如,会计理论应减法折旧的公司的不同特征的种种假想,也就是说,它应能预测什么样的公司会采用直线法折旧,什么样的公司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这类预测可以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折旧方法的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会计理论的供需关系及其影响会计理论也有其供应方与需求方,他们都对会计理论有重要影响。会计理论的需求方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他们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会计理论施加影响。会计理论的供应方包括学术机构、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他们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学教授可能希望通过会计理论的研究创立一个学派,独树一帜,也可能希望能够提职,或提高自己的声望,等等。供应方的自身关系导致不同会计理论的形成,避免了会计理论的单一化。 会计理论的分类各类会计理论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目前比较觉的分类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或 ,将领土理论分为规范性理论与实证性理论。规范性理论着眼于应该是什么,即提供处方,它以目标为起点,推演出应采取的措施或行为;实征性理论着眼于是什么,即进行验证或说明,它从假说出发,对其进行测试或验证。 简述会计理论发展史古代会计15世纪以前的会计习惯上称为古代会计。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但是,古代会计是厅会计为主的,以上所谓的民间会计仅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人们对于官厅会计的一般认识是指主要服务于奴隶主或封建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的会计。我国在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朝就建立了官厅会计,并首现“会计”一词,《周礼?天官》篇指出:“会计,以参是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国外,官厅会计从古埃及、古巴比伦诞生,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变革,到中世纪,古代官厅会计基本定型。官厅会计的服务:(1)协调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2)协调资产保管责任关系。 近代会计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复式簿记不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会计学观念,并购建了以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卢卡-帕乔利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 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 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 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 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 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 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 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 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 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 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 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 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 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 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 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 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1)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 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 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Ⅰ 利润必须实现; Ⅱ 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Ⅲ 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Ⅳ 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Ⅴ 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Ⅵ 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 (2)、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 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 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 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3)、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 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 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 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会计应用理论的内容体系会计应用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两个方面。“前者是对会计技术方法的规范,后者是对‘会计人’的规范。”“会计准则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功能如何、会计准则由谁及如何制订、会计准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等。”会计行为理论“可具体化为四个部分: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的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吴水澎,1998)这一观点提出了对“会计人”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但是,我们认为,用会计准则理论来概括所有会计技术规范理论,并不合适。对于会计实务中的某些具体操作理论,如会计管理理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也应属于会计应用理论。 2.认为会计应用理论是一套以会计准则为中心的理论,其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发展理论、会计准则结构内容理论和会计准则实现理论。其中: (1)会计准则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制定的动因、模式、目标、方法与价值取向原则;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轨迹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2)会计准则结构是指“各条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准则内容是指会计准则具体“包括的条目”。 (3)会计准则实现理论主要探究“会计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包括会计制度理论和注册会计师理论等内容。”会计制度理论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和制度化,主要研究如何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制定出适合企业经营及业务特点的会计制度,以规范会计实务。另外,会计制度理论还包括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理论。其中,会计方法理论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或基本原理。(陈汉文,1996)这种观点将会计应用理论界定为以会计准则为中心的理论,虽然有利于强调会计准则在会计应用理论中的重要性,但显然很不全面。例如会计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管理方法,虽与会计准则无关,但仍属于会计应用理论。会计行为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也应属于会计应用理论。 3.认为会计应用理论分为会计规范理论和会计实务理论两部分。其中,会计规范理论包括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准则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会计道德理论;会计实务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程序方法理论、具体会计应用理论。(劳秦汉,2000)但是,“会计规范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它几乎可以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具有影响的要求。”(刘峰,1996)会计规范既可以包括对技术的规范,也可以包括对人的规范,甚至包括其他规范。显然,会计规范理论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科学性欠缺。并且,从该观点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也不全面,没有包括会计教育、会计文化等“以人为本”的会计理论。 我们认为,会计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而直接指导会计实践活动的应用理论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技术(客体)的理论,一是研究人(主体)的理论。而在实际工作中,直接指导会计实务的技术可以是会计准则等,也可以是其他操作性的方法或理论(如会计制度设计理论、会计具体核算方法等),相应地,研究技术的理论又可以分成研究技术规范的理论和研究实务操作的理论。因此,我们将会计应用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会计技术规范理论、会计实务操作理论和会计行为主体理论。 三者的内容分别界定为: (1)会计技术规范理论。主要研究会计技术规范制定的有关理论问题,直接指导会计技术规范的制定。目前,世界通行的会计规范形式是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理论是会计技术规范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制定原则、制定基础(导向)、制定模式等内容。 (2)会计实务操作理论。主要说明如何从事会计工作,直接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实务操作理论是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概念结构的具体化,内容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会计核算实务理论,还包括会计监督实务理论和会计管理实务理论;不仅包括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也包括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存货计价的先进先出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等等。 (3)会计行为主体理论。以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如何优化会计行为主体,从而提高会计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内容包括:会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心理、会计公共关系、会计人才市场、会计工作组织、会计文化等问题。 会计技术规范理论、会计实务操作理论、会计行为主体理论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应用理论体系。 三、关于我国会计应用理论研究的思考 会计理论脱离会计实践,一直是我国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会计应用理论研究方面,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部分应用理论研究滞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许多新的经济领域和经济问题不断出现,如衍生金融工具、股票期权、网络经济和各种复杂的资产重组业务等,都需要相应的会计理论为指导,而我国相应的应用理论研究却未能及时跟上,既导致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也导致了实务中的“混乱”。 (2)部分应用理论过于超前。在介绍先进国家的应用理论(特别是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理论)时,许多同志往往无视中国国情,将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不加分析地“全盘移入”。有些甚至在国外就被认为脱离了实践,更不说在我国的运用了。这必然造成许多研究成果只能是“理论探讨”,而不具备任何“应用价值”。 我们认为,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会计应用理论研究,一是必须充分认识会计应用理论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二是要尽早构建会计应用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指导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三是应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会计问题,从而避免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脱节。 图书信息基本资料书名:会计理论 图书编号:248660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48.0 ISBN:711122125作者:吴水澎 出版日期:2007-09-01 开本:16开 图书目录前言 引言 总论篇 第1章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创新、前沿和方法 1.1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 1.2 会计理论创新及其同会计理论研究的关系 1.3 会计理论创新或研究与会计学术前沿 1.4 注重培养判断理论前沿的能力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生要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心态 1.4.2 要学会对学科前沿进行科学判断 1.4.3 掌握一套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理论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会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2.1 古代会计发展简史 2.1.1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及表现形式 2.1.2 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 2.1.3 中国自己的复式簿记. 2.1.4 借贷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2 近代会计发展简史 2.2.1 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494年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出版 2.2.2 复式簿记的传播与发展 2.3 现代会计发展简史 2.3.1 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转变:会计学的创立 2.3.2 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3.3 会计在计算与记录技术方面的重大革命: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 2.3.4 国际会计的发展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 2.4 会计理论发展史:经济学和会计计量视角 2.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会计理论:与价值计量若即若离 2.4.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会计理论研究:走上价值计量的不归路 2.5 会计理论发展史:方法论视角 2.5.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从古典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对立到逻辑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2.5.2 证伪主义主导下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会计理论研究 2.5.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会计理论研究:精致证伪主义思想的引入 2.5.4 对百年来会计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2.6 会计和会计理论发展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第3章 会计理论及其内容、体系和意义 3.1 会计理论的涵义与功效 3.1.1 国外会计学界的观点 3.1.2 国内会计学界的观点 3.2 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内容框架 3.2.1 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简要回顾 3.2.2 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3.2.3 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模式 3.2.4 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 3.3 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 3.3.1 有助于会计学科的系统化 3.3.2 有利于开拓新的会计领域 3.3.3 有利于为会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3.4 有利于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会计基本理论篇 第4章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 4.1 规范会计研究 4.1.1 规范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4.1.2 规范会计研究特点及方法 4.1.3 规范会计研究优缺点分析 4.2 实证会计研究 …… 第5章 会计的本质属性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 第6章 会计与环境及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7章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8章 会计对象及其要素 第9章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第10章 会计程序与方法 会计应用理论篇 第11章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第12章 会计准则理论 第13章 会计行为理论与会计信息失真 新世纪的会计问题研究篇 第14章 新世纪变化的环境与会计的变化 第15章 “会计无用论”与会计的未来发展 第16章 会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目录:丛书序 前言 引言 总论篇 第1章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创新、前沿和方法 1.1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 1.2 会计理论创新及其同会计理论研究的关系 1.3 会计理论创新或研究与会计学术前沿 1.4 注重培养判断理论前沿的能力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生要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心态 1.4.2 要学会对学科前沿进行科学判断 1.4.3 掌握一套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理论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会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2.1 古代会计发展简史 2.1.1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及表现形式 2.1.2 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 2.1.3 中国自己的复式簿记. 2.1.4 借贷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2 近代会计发展简史 2.2.1 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494年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出版 2.2.2 复式簿记的传播与发展 2.3 现代会计发展简史 2.3.1 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转变:会计学的创立 2.3.2 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3.3 会计在计算与记录技术方面的重大革命: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 2.3.4 国际会计的发展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 2.4 会计理论发展史:经济学和会计计量视角 2.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会计理论:与价值计量若即若离 2.4.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会计理论研究:走上价值计量的不归路 2.5 会计理论发展史:方法论视角 2.5.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从古典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对立到逻辑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2.5.2 证伪主义主导下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会计理论研究 2.5.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会计理论研究:精致证伪主义思想的引入 2.5.4 对百年来会计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2.6 会计和会计理论发展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第3章 会计理论及其内容、体系和意义 3.1 会计理论的涵义与功效 3.1.1 国外会计学界的观点 3.1.2 国内会计学界的观点 3.2 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内容框架 3.2.1 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简要回顾 3.2.2 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3.2.3 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模式 3.2.4 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 3.3 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 3.3.1 有助于会计学科的系统化 3.3.2 有利于开拓新的会计领域 3.3.3 有利于为会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3.4 有利于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会计基本理论篇 第4章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 4.1 规范会计研究 4.1.1 规范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4.1.2 规范会计研究特点及方法 4.1.3 规范会计研究优缺点分析 4.2 实证会计研究 …… 第5章 会计的本质属性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 第6章 会计与环境及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7章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8章 会计对象及其要素 第9章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第10章 会计程序与方法 会计应用理论篇 第11章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第12章 会计准则理论 第13章 会计行为理论与会计信息失真 新世纪的会计问题研究篇 第14章 新世纪变化的环境与会计的变化 第15章 “会计无用论”与会计的未来发展 第16章 会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