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晦鸣学社 |
释义 | 学社简介1912年,广东香山县人刘师复在广州西关存善东街8号创建了“晦鸣学社”,被称为中国内地传播无政府主义之第一团体。骨干人物有莫纪彭、郑彼岸、郑佩刚、林直勉、世元、丁湘田、无等、抱蜀、天放、无为、林君复、李希斌、刘石心等。他们以无政府共产主义为标榜,大力推崇无政府主义鼻祖克鲁泡特金。 这年夏天,刘师复在广州西关宝源路平民公学设世界语夜校,聘请由法国留学归来的许论博传授世界语,实际借教授世界语之机来宣传无政府主义。稍后他们还在广州东园建立“广州世界语学会”,短期内发展会员300多人,学员在接受世界语的同时,也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熏陶。 1913年8月,刘师复创办了“晦鸣学社”的机关刊物——《晦鸣录》周刊(后更名为《民声》)。在发刊词中,力陈其反对强权、致力实行社会革命的无政府主义主张。他认为“今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已悉数被夺于强权,而自隐于痛苦秽辱不可名状之境,推原其故,实社会组织之不善有以致之,欲救其弊,必从根本上实行社会革命,破除现社会一切强权,而改造正当真理之新社会以代之,然后吾平民真正自由之幸福始可言。”次年7月,刘师复又在上海成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他解释说:“无政府共产主义者何?主张灭除资本制度,改造共产社会,且不用政府统治者也。”构想未来理想的社会是“无政府、无资本家、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队、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①同月,他的追随者刘石心等马上响应,在广州成立了“广州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发表宣言,认为“政府者,万恶之源,强权之母也。欲无强权,必自无政府始”,预料“今吾人生活于有政府之世,而鼓吹无政府之事,必将躬冒大难,以与强权相见矣”,并坚定表示为无政府而奋斗,“吾人惟恃此至死不朽之精神以与之恶战而已。强权愈凶,则反抗亦当愈烈。”②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反对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力图通过社会革命清除旧社会的病根,创造自由平等的社会主张,在当时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的广州,无疑具有一定进步意义。这些主张迎合了广大人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因而很快在广大群众中,特别是在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并逐步传播开来,以致在广州出现“自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成功后,世人非难现社会者日众,而表同情于无政府主义者也日多”的局面。无政府主义者曾自豪地宣称:广州是无政府主义“输人支那较先之地”,是“吾党同志多数之产地”,“固吾党之一小纪念地也”。 《晦鸣录》广州创刊1913年8月20日,周刊《晦鸣录》在广州创刊。主编刘师复。系中国最早宣传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社的机关刊物。刊物标榜"倡导世界革命,促进世界大同",内容多系介绍、阐发无政府主义,介绍无政府主义著作及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对政治斗争冷漠态度。 《晦鸣录》在"二次革命"期间创刊。在创刊号《政治之战争》一文中指出:"江西战事既肇,全国汗骇,讨袁之声不绝于耳,记者屏营深念,独漠然无所动于中"。"吾人当鼓吹准备之事正多,惟日孽孽,犹恐不给,更何暇及此隔靴搔痒之政治竞争乎!" 《晦鸣录》采用中文及世界语对照。该刊出两期后,为躲避龙济光迫害,迁往澳门,从第三期起改名《名声》。至第四期,由于澳门当局干涉,1914年迁往上海。1916年冬,出至二十九期停刊。1921年3月,又在广州复刊,每月一册,共出五期六册(内增刊一册),同年8月停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