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东渔歌 |
释义 | 从宋朝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居于舟楫、随潮来往的渔民们千百年来以歌自娱、以歌解忧,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民后代弃渔从工,渔歌传唱者越来越少。传唱于惠东县沿海各地渔民之中。据史料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自宋朝开始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惠东县。渔歌是疍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或是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用渔歌唱之。渔歌的曲调品种繁多,大多采用潮语演唱。 概述是从宋朝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居于舟楫、随潮来往的渔民们千百年来以歌自娱、以歌解忧,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民后代弃渔从工,渔歌传唱者越来越少。传唱于惠东县沿海各地渔民之中。据史料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自宋朝开始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惠东县。渔歌是疍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或是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用渔歌唱之。渔歌的曲调品种繁多,大多采用潮语演唱。 惠东渔歌有“啊啊香调”、“啦打啼嘟啼调”、“呵呵香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0多个品种。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渔民群居时以“答歌”(即对歌、或叫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歌词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歌词纯朴、修词简练,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发展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还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厚而珍贵的素材。许多词曲作家先后来到惠东渔村采风,创作了大量渔歌题材的作品,如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等。 惠东渔歌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据了解,现在在惠东,老年渔歌手仅剩10人。 惠东渔歌在十年浩劫中元气大伤,“洗脚上岸”的渔民们迎来了新时代之后,以前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渔歌也渐渐被淡忘,只有在渔村祭祀、节庆、婚丧等场合上,才可以听到令人留恋的经典老渔歌。在整个惠东地区,会唱渔歌的人,仅仅剩下三四十人,基本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说到这儿,叶老有些感慨,眼中流露出惋惜的神色,但随即又欣慰地说,好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很大,基层党委和行政领导也十分重视渔歌。“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我的信心。” 归类出于对民间艺术的珍视,叶林提起笔,向省委领导写信,呼吁重视惠东渔歌濒临失传的困境,并谈到了自己对拯救惠东渔歌的设想。这封信得到了朱小丹等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信件在批示和复印之后,被下发到各级党委。 今年92岁高龄的稔山镇范和村村民徐廿四,她是目前年纪最大的惠东渔歌传唱者,少数第二代传承人之一 。 目前叶林开始着手对渔歌进行归类和梳理,将最典型的五六首渔歌整理成简谱,还计划配上普通话与福佬话两种歌词版本。 渔歌发展要“移步不换形” 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给我们哼起了一首他整理的惠东渔歌…… 广东省文化部门去年曾向中央申报“惠东渔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工作是推广和发展渔歌。 叶林认为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方式。就专业音乐人的立场,叶林指出,单纯运用渔歌素材进行歌曲创作,并不能满足渔歌的发展需要,应当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在保留渔歌基本旋律和风味的基础上编写新词,让渔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抒发现代渔民的感受。他认为客家山歌走的路子值得借鉴,尤其是惠州歌手黄红英最近出版的专辑《客家妹子》,他认为已经达到了客家山歌发展的新高峰。 对大众而言,叶林认为,应在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倡导下,营造重唱渔歌的文化氛围,利用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渔歌,在学校和全社会普及一些老百姓也能轻松上口的经典渔歌等等。另外,渔歌应该有多个版本,不会福佬话的听众也可以学唱普通话版本。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老人家还给我们哼起了一首他整理的惠东渔歌。专注而迷恋的神态中,倾注了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对濒危民间文艺的所有热忱:“两山生来一山尖,两园甘蔗一园甜。四句城歌多人唱哪,唱错一句你呀别啊嫌……” 人物叶林,资深音乐评论家,1922年生,广东惠阳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从事音乐舞蹈工作达60余年,担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协编导学会顾问、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原艺术局专员等职务。1993年起任文化部国家级文华奖一、二、三届评奖委员会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