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族姓氏
释义

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马、哈、海、沙、苏均是回族大姓。

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来

一、由波斯或阿拉伯语原读音引申而来的,如采用谐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二、由祖姓或经名(伊斯兰教名)演变而来的,如变繁为简、谐音、近音等。三、由曾得到过的尊号或源来地名变繁为简采用谐音等而产生的

四、由各代皇帝赐给或御批(改)而产生的(一般会使用国姓或不饶口的姓氏).

五、历史上因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或者借用周边汉人邻居、朋友姓氏的(此类考证起来比较难)。

部分回族姓氏

阿姓 艾姓 安姓 把姓 白姓 摆姓 拜姓 宝姓 保姓 比姓 卜姓 常姓 陈姓 达姓 答姓 丁姓 定姓 端木姓

回族十三姓

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撒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回族中的闪姓,据《回教民族说》称,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回教民族说》“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见《中国回族·贵州回族》)速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后授云南左卫副千户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孙速来蛮时,以速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孙速华,世代为宦,至今为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

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编著《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回族人姓马居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回族马姓起源主要有三种。

一、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经名)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发祥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语人名音节多,听起来不顺口,当译成汉字省写或称呼时,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节作为姓。马姓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的情况复杂。《滇南丛话》说阿拉伯人之汉姓〃则多为其首音〃。如我们的穆圣曾被译为〃马哈麻〃、〃马哈默〃、〃马哈木〃或直呼为〃马圣人〃。又如《元史》把阿拉伯人〃也黑迭木儿〃之子译为〃与合谋沙〃。清代徐珂的《西域水道记》将伊斯兰教嫡传弟子〃阿里的二十五代孙〃译为〃马额敏〃。再有,在回族中,取至圣——穆罕默德之汉字马姓者尤多。如云南昭通、安徽怀宁、湖北怀远堂、江苏南京、河北青县、甘肃临夏之回族始祖皆为西域人,因敬仰穆圣而姓马,分别为〃马哈敏〃、〃马依泽〃、〃马成〃、〃马镇〃和〃马哲利〃。另外,取其〃经名〃中的〃马〃音为姓。如《元史》载〃乌马儿〃、〃哲马鲁丁〃、〃亦思马因〃, 〃默里马合麻〃和〃哈合马〃之后裔,分别译为〃马乌儿〃、〃马鲁丁〃、〃马因〃、〃马合麻〃和〃马哈合〃。即使名中没有〃马〃字,也因谐音而取〃马〃字。如《回教民族学》一书记,宋时〃吉雅谟底音,字元德,谟音与马同……名马元德〃。近代回族学者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说〃回族马姓与汉族马姓之源,有根本的区别,回族马姓正宗源头,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特别是其首音〃。这样马姓就成为回族最早的基本姓氏之一。

二、改姓

回族马姓源远流长,颇有深意,所以改姓者多选之。改姓之因有诸种。〃有因世变逃避蛮夷间者……改姓马〃(云南昭通《保氏谱系》)。也有因定居的,云南寻甸《马氏族谱》记:〃始祖姓纳,至二世……寻甸而十居焉,改姓马〃。又有因隐居的,《中国回族大辞典》记,明永乐时,在京为官的〃赛哈智,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再有因读音相近的,《回教民族学》载,〃清代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而改姓马〃。另有随母的。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觐者作向导工作的阿拉伯人,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马姓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故给子女冠以马姓,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中国伊斯兰大辞典》)。再有其它民族改姓的。《元史》:〃维吾尔人习礼吉思,改马庆祥〃。《青海化隆县志》记〃清末民初,甘肃省临夏阿訇马来迟到青海化隆县卡力岗地区藏民中传教,许多藏民改信伊斯兰教,并放弃原来与佛教有关的名字,随阿訇姓马〃。据《一个特殊回族群体的人类学调查——以卡力岗两个回族村为个案》一文(载《回族研究》2004.4)说,〃卡力岗人是学者们对卡力岗人中’回族’的专称〃。卡力岗包括〃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3乡回族16565人(回族占了三乡总人口的73.8%)〃。按《化隆县志》记,这3个乡的回族人〃许多姓马〃。卡力岗的德恒隆乡的〃德一村村民自称祖上原为汉族,迁徙至此皈依伊斯兰后,成为回族,后来全部改姓马。一位村民说自己原来姓韩,入教后改姓马〃。该文注释⑥还说,这位村民叫〃马克功(他说这个村有汉族、藏族,全部改姓马〃。

三、赐姓

由于在伊斯兰教中,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马姓赐之。《宋元以来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人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赐马姓为马沙亦黑和马哈木。〃《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一书中,先后记有〃定亦德回国,太祖(1368-1398)赐姓马,名信〃和〃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赐姓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儿马里麻,上赐马尧顺〃。由于皇帝的赐姓,大大激发了回族人改姓的积极性,使回族马姓大增,故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十马九回〃。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回族860万人,马姓占66.92%。又据全国九个回族区(宁夏)州、(新疆昌吉、甘肃临夏)、县(河北大厂、孟村;青海化隆和门原;甘肃张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统计,马姓占71.8%。据前文介绍,德恒隆乡有两个纯回族村(该文注:纯回族村全村皆为回族或99%以上为回族):加纳村和德一村。加纳村现有60户人家,以马〃姓为首,且人数占绝大多数;德一村全村239户,1235人,全部姓马。笔者家乡回族也有800多人,马姓占74.9%。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虽有点夸张,但马姓列为回族姓氏之首,的确是事实。然而回族中却〃十个马姓不同源,八个马姓不同宗〃也是事实。这〃一姓多源〃之因构成了〃十个回回九个马〃这一特殊姓氏群体现象。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回族姓氏特点

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们原来的姓氏,但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现了汉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表现如下;

(1)保持回回人原来的姓氏,这在唐宋很明显。例如: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为“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赐福他”。等等。

(2)回回人虽有阿文姓氏。但也采用了汉族的字和号。这在元代很突出,表现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即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时又要适应中国汉文化的特点。例如,许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记载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生二子从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刺兄弟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礼训,谋于师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无常也。吾其从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又曰:我兄弟读书学礼,无名字其可?名则改不敢忘吾先,而字则从华可也。于是师友相与字暗都刺曰平叔,凯霖曰和叔”。这充分说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态,这样的例子在元代很多,

(3)既有阿文,汉文名字,姓却是蒙古姓。例如,元代诗人马九皋,号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为蒙古姓,后取汉姓“马”,以马九皋最为有名。元代华化较深的文人墨客,赐予蒙古姓氏是常见的,也是当时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4)完全使用汉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难辨认出民族特征来了。这在唐宋以来就有之。如唐代大诗人(阿拉伯)进士李彦升,宋末大食人蒲寿庚,元代的丁鹤年、高克恭,等等。尽管这些人在姓氏上汉化了,但追溯其先辈的民族特征和姓氏仍很明显,丁鹤年就是如此。从以上元代(包括唐宋)回回人姓氏的特点看,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回族姓氏的来源与他们的先民尤其是元代回回人的姓氏有着直接的缘渊关系。元代是回族姓氏形成的准备阶段,进入明代回回姓氏汉化,基本使用单字姓,标志着中国回族姓氏的形成。

第二,明代回族姓氏的形成与汉化,也表明中国回族的形成,这一结论是从姓氏学的角度提出的。而元代的回回人仍没有具备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只有族群的特征。元代所谓的回回人,是在同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支配下的不同血统、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穆斯林群体。在元代的诏书,官书上,经常出现回回人、回纥人、答失蛮,迭里弥失、斡脱、色目等称呼。具体到一个人,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回回人,都说明他们的祖籍和称号,还有氏族。元代回回人的氏族有哈刺鲁氏、回回古速鲁氏,凯烈氏、西域忽鲁木石氏,答失蛮氏,昔马里人,别失八里人,西域旭烈入、撒马尔罕人,呼罗珊人、亦思法汗人,等等。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回回人的人种,地域分布、氏族等。这些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在中原大地施展着各自的才能,并不断地与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等接触通婚,到明代中叶,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因此,在姓氏学的范围内说元代回回人是种族意义上的人类群体。

第三,元代,大批回回人来到中国,他们的文化也相应地带进了中国,.必然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相碰撞,不断地演化、繁衍,变异,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回族姓氏文化是其中之一。元代是这一文化形成的准备阶段,为回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回族姓氏来历

回族姓氏同汉姓相比较,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但追寻回族姓氏的来历却很有特点。表现在语音变化上有, (1)回族姓氏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的译音,并非取自汉姓; (2)比较而言,回族有许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 (3)回族姓氏内部是同姓不同源,异姓且同源; (4)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 (5)与汉姓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数量却不少,许多古老的汉姓回族有之,许多生僻的回族姓氏,汉族却没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内容丰富,出处具体,自然有趣,特点鲜明,体现了中国回族的文化传统。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的价值,其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历史性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1.回族有些姓氏,直接来源于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经中外史家研究,回族蒲姓来源于阿拉伯人常用人名abll的译音。泉州历史上因蒲姓回回居多而有“半蒲街”的地名。今天东南沿海地区蒲姓回回较多。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丁字,即阿语den底尼,义为宗教信仰,元代回回人姓氏带丁字的特别多;波斯人姓氏首音多带有沙字,波斯语意为王,元代回回人姓氏也如此。今丁、沙等姓为回族大姓。

2.取姓氏中的一个字,作为自为的姓氏。例如,元代回回人伯笃鲁丁,汉名是鲁至道,鲁即姓氏中的一译音。但伯笃鲁丁的后人倒没有姓鲁,而是去单人旁留白,以白为姓,今广西桂林、马平一带白姓最盛。

3.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是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但回族形成后,由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基本上实行族内婚,不同辈份之间通婚是不稀奇的;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别多,天下回回是一家,尽管姓氏不同,亲戚关系却十分紧密,祖先传下来了许多不同姓氏的亲缘体。例如元代赛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中国传了不少于16大姓。回族单字姓的大家族就更多了。

4.随国姓或皇帝赐姓。一般说的国姓是指皇帝的姓,例如李唐,赵宋、朱明等朝代,这些姓氏回族不少,这是回族取得姓氏的一种方式。

赐姓是历代皇帝都乐意做的,回族著名人物也不乏有之。如“国姓爷”郑和,原名为马和,民间有“马不能登殿,皇帝赐姓郑”的说法。今江苏六合县的达姓,其祖上是波斯人姆巴拉沙,元初进入中原,因军功赐蒙古姓达布台(其第三世),初居浙江,后迁江苏镇江,元代移六合县,子孙世代繁衍,现代著名大阿訇达浦生即达布台的后裔。公元1295年西域回回人纳速喇丁镇守松江时创建了上海地区第一座清真寺,名真教寺,在寺内又建成了"回回坟”,来自西域的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中心定居。松江纳速喇丁的后裔明以后被赐姓唐,并赐建清真寺。河南开封的回回梁家,据家谱所载,他家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从西域而来,做金疙赐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

5.因官职、教职,民族而得姓。元代大臣回回人廉希宪(一说蒙古族,一说维吾尔族)出生时好其父布鲁海穿担任廉使之职,遂以官职为氏。火者,是波斯语,意为显著或富用作对穆罕默德后裔或学者的尊称,回族火姓可能来源于此。回回哈姓与元时对官的称谓--哈的有关。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答失蛮"(元时对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之称),"尕最" (明清时宗教法官之称)相联系。迭姓回回至少在元明时还有不少,明代正德年间泉州伊斯兰教人士迭元高等募众重修清真寺。迭里弥实是波斯语苦修者之意,迭姓回回似与此有关。

回姓乃回族最显著的姓氏了,可能直接来源於回回民族本身,今华北,东北一带回姓回族很多。

6.避难、避禁忌而得姓或改姓。清同治年后,回族遭到了灭顶之灾,回回人为了反清复明,以明为姓,抗议清政府的屠杀政策,今宁夏固原有明家庄,云南明姓也为大姓;元社以降,明朝统治者为了报复泉州蒲寿庚侵宋降元之罪,杀回回蒲姓,使泉州蒲姓四处逃避,迁往各地的蒲姓,随改姓为卜、杨、吴等姓氏,所以今泉州蒲姓甚少。安徽《童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八年(公元王669年),仝朝臣为州武举。仝姓原为童姓。童姓始祖童小桥为清皇太子的御教师,在传授武术时,不慎误伤皇太子致死,其全家老小仓皇从陕西**府和州定居,改姓仝氏。

安徽寿县城内回族聚族而居,号称"朱半城"。追及其祖上明代立有军功,朱洪武赐国姓,分住安徽与山东,后因朱字讳音,为避禁忌遂改姓黑,所以今安徽山东朱黑两家回回不分.今西北黑姓回族也不在少。

7,因地名、数字而得姓。现在部分杨姓回回,祖上原住北京羊角市,是元代回回人伯颜察尔的后裔,明初迁往山东益都,随原地名姓羊,后改羊为杨姓。现代北京、**仍有羊姓回回;回族还有因数字而得姓的,如明代北京牛街礼拜寺的协教(海推布)是由回回人八光祚,八继德父子继承担任,八姓乃由数字而得之。

8.因皇帝御批而改姓。明代回回人?茂,今湖北公安人,天顺年间的进士。明英宗朱祁镇不识其姓,念起来拗口。询问内阁李贤,贤答曰读音与陕同,英宗皇帝遂将?改为陕。今西北陕姓回回不少,湖北省亦有。观安徽省《王氏家谱》载:王诊始祖玍科甲(玍音ga),回回人,自唐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玍称姓,当时唐王听了不悦耳,即隆赐王姓。后来王姓以“钦易”为王家堂名。明咸化年间(公元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

9.以国名为氏。唐宋元时从中亚一带迁来许多人士,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安姓出自安息,在今西亚伊朗高原东北部;石姓来自西域石国(今撒马尔罕一带)。米、安、石姓进入中国后,有一部分融为回族,今西北一带仍可寻到他们的后裔。

回族姓氏民族来源

中国的回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成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她的历史比较短,追溯起来比较容易。现在从姓氏家谱可以看到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另外还能从姓氏上看出其他民族融入回族之中。这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民族关系提供了许多史料。

1.汉族融入回族之中。

这在元代就已存在,杨志玖先生在《元史三论》中专门作元代回汉通婚考。汉族成员进入回族行列,主要是与回族联姻、信仰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族。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其祖辈姓林,经常泛海经商,娶回回妇女为妻,从回回习俗。因之,林家分为林李两姓,林姓为汉族,李姓为回族,有些林姓后来也成了回族。

云南沙甸林姓回回为大族,约400余家,林家祖籍福建,是商朝比干的后裔。始祖林钟元朝至元年随咸阳王瞻思丁,官昆明城守城参将。瞻思丁十分赏识林钟,遂将女嫁于他,钟即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随后由昆明到石屏,后到沙甸,林姓回族遂成沙甸一大族。民国时沙甸林仲明、林兴华,林兴昌皆为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并在中国回族研究和阿拉伯语方面有所成就。

汉族随伊斯兰教,还有因经商或收养关系而成回族的。例如,宁夏永宁县纳家户的张姓回族,清末到宁夏经商,落居回族聚居的纳家户后,皈依伊斯兰教,随回族习俗,现在成了虔诚的穆斯林。

2.蒙古人入籍回族。

蒙古族人融于回回之中从元代就开始了,最为有名的是《多桑蒙古史》引《史集》所记载安西王阿难答所率15万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兰教,变成了回回人。到了明代,禁胡语、胡服、胡姓,使部分蒙古人加入到回回行列,还有明代归附的蒙古人也有些成了回族人。在今西北回族聚居区仍然有脱、妥、铁、帖。达、朵、火、贴、燕、何、塔、忽、萨、合、和等姓氏,从姓氏考察几乎都来源于蒙古人的姓氏。今沈阳脱姓回回为一望族,《脱氏家谱》记载脱姓的始祖为元丞相脱脱,从14世纪中叶定居沈阳,信仰伊斯兰教,传脱姓回回,遂成沈阳明清以来回族一大姓。

3.维吾尔人融入回族。

现在,从家谱,史籍中仍然可以看到回族中维吾尔人的成份,即使从骨骼特征上,也能在今西北回族地区看到,而历史记载就更多了。

元末被封为甘肃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仍授原职,后封为土司,并率部众驻往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所率部分维族人与当地土居人联姻,尤其是与当地的冶土司联姻。今青海民和、乐都县冶姓回回是维族人的后裔。

河南省固始县《陈氏宗谱》载:陈姓回回原是安徽徽州人,元朝时祖上在安徽做学正官员,与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联姻。元朝中期迁河南潢州小南海(今回回营),后因生活所迫迁往固始。今陈,马两姓后裔河南、安徽皆有之。

湖南常德的翦姓仍知自己是维族,翦伯赞、翦天聪为当地翦姓名人。而迁往中原、西北的翦姓都已变成了回族。即使今天湖南常德回维村的翦姓维族人,基本上与回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人体骨骼特征上,与回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鲜姓的先祖是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来内地,其后裔转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宁夏固原县的鲜姓是清末由青海迁来,而西吉县的鲜姓是1949年前后迁来的。今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宁夏鲜姓回回有共同的渊源。

4.犹太人进入回族行列。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称“珠赫”,穆斯林的《汉译塔布》称“朱乎得”。犹太人善经商,在我国的主要大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与回族相似,唐宋时从海路来的犹太人,落籍河南开封的较多,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明代开封犹太人有17姓。清初还有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称“七姓回子”,又因犹太人喜戴蓝色帽或缠蓝色布,又称“蓝帽回回”,今仍居住在开封南的北教经胡同。融于回族中的犹太人后裔对外都称是回回人。 .

5.菲律宾穆斯林加入中国回族行列。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观菲律宾的一部分)的苏禄东王率使团访京,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王妃和次子温嗒刺、三子安都鲁等为其守墓,后定居中国不归。因信仰习俗与当地回民相同,并与之通婚联姻,在今德州的北营村落居,其后裔以温、安两姓相称,成为今山东回族的一份子。1986年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6.越南穆斯林加入中国回族之中。

今海南省5 000多回族全部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乡。据明万历年间的《琼州府志》记载:琼州回民的祖先大约在宋元之间从古占城(今越南平定省一带) “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后居住三亚市、陵水县一带。今当地人仍称呼回民为“蕃人”,也以蒲姓居多。

7.藏族人加入回族行列。

最为典型的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的德恒隆和阿石隆两个乡,有近万藏胞加入回族中来。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前后,甘肃省河州花寺门宦教主马来迟到青海循化进行宣教活动,在卡力岗地区藏族中,以伊斯兰教教义“顺从和平”来制止当地的仇杀和械斗,并用回族的风俗影响藏族同胞。经过长期的演化,在信仰、伙食习俗上当地藏族与回族无大的差别。如今他们的后裔已成了回族,而不称藏族了,并以马姓居多。

在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中甸县的“藏回回”,生活习俗沿用藏族的,但信仰伊斯兰教,过回族节日,严格遵守回族的禁忌习俗,在姓氏上也很有意思,例如藏回马成龙阿訇,伊斯兰教经名为伊斯玛伊,藏名此里皮楚(意为长寿),汉名马成龙。

8.傣族,白族同胞融入回族之中。

在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曼赛回(傣语为:银裤带寨的回族),曼乱回(住在小山凹里的回族),傣族人称他们为“帕西傣” (傣语为:回傣),他们自称为回族。进入傣族地区的回族主要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避难下层,与傣族妇女联姻,形成了今天的“帕西傣”。帕西傣的姓氏也很能说明回族与傣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每个帕西傣出生后,按傣族习惯男孩称岩,女孩称玉。结婚生孩子后,子以长男或长女名称呼,他们生下来七天后,又请阿訇起经名,长大工作后,又要起汉文官名。例如曼乱回的马玉芹,小时候依傣族习俗,父母给她取名玉六尖叫(即象麝香一样香,象玛瑙一样美);她结婚以生了大儿子取名灭岩勒,村中人就依傣族习惯称呼她为灭岩勒(岩勒的妈);她出生后阿訇给她取经名麦里央;1953年她上大学时取汉文官名为马玉芹。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部分回族,他们也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进入白族地区,同白族联姻,成为今天白族地区的回族。他们生活习俗严格遵守回族穆斯林的习俗,在姓氏上既有经名、汉文官名,也有白族的名字。

9.原苏联的东干族。

在原苏联境内的东干族,他们自称为回族,老回回,也称为中原的人,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由白彦虎等率甘、陕、新疆的回族进入俄境内回族的后裔。他们许多生活习俗与今两北回族相同,但受俄罗斯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姓氏上东干族巳不使用穆,白、马、沙、黑,哈等单字姓,而是使用父子联名制,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在男子名后加耶夫,如马沙耶夫,在女子名后加耶娃,如曼苏耶娃等。俄罗斯境内的东干族从族源上看应包括在我国回族之中。

10.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

从今天回族的一些姓氏来看,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可能有融入回族之中的。

金国女真人的国姓是完颜,而今江南、西北、中原仍有完、颜、宛姓回族。宋元时期就有回回人到金国经商,蒙古人灭辽金后,可能有部份女真人融入回族之中,完、颜等姓氏可以间接说明这一点。

鲜卑人的主要姓氏是呼延、达奚,今西北、云南、中原仍有呼、奚姓回族;西夏党项人最显著的姓乃党姓,西夏被元灭之后,据考证部分党项人迁往河南,今西北多党姓汉族,而河南仍有党姓回族;关姓是满族的典型姓,清代甘肃就有关姓阿訇,至今甘肃仍有关姓回回;龙姓是苗族的典型姓,回族也有龙姓阿訇;韦姓是壮族的主要姓氏,回族亦有之;狄姓是古代北方狄族的主要姓氏,鄢姓是历史上西域的姓氏,在今西北、云南回民中仍有狄等姓氏。以上说明古代的部分少数民族也可能右融入回族之中的,经过历史的演变,仍可从姓氏中寻觅他们族源。

回族姓氏地区分布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有860万回族,但回族有多少姓氏,至今未有准确的答案。从现有的一些常见姓氏及笔者收集的回族姓氏资料,估计有500个左右。从这些姓氏资料中发现,回族人口虽然少,但姓氏数量较为可观,通常的汉姓,回族有,古老的汉姓,回族亦有,而一些传统的回族姓氏,汉族很少甚至没有,使回族姓氏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

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做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出。根据宁夏固原县(包括今彭阳县)户籍调查,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固原县回族人口为198106人,马姓约有66 000人。宁夏大学30年校友录(1958-1988年),回族有l 000多人,其中马姓293名,湖南邵阳县的回族马姓占邵阳回族的1/3。所以,回族姓氏有“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还右纳和哈”。西北除了较多的马姓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这一点应引起回族姓氏研究的注意,这对回族族源的研究是有探索意义的。例如:拉、陕、摆、靠、者、喜、牙、乜、糟、绽、扇、底、朵、敏、勉、把、初、满,洒、撒、尕、阿、讷、塔、纳、哈、虎、沙、喇、宝、和、贴、鲜、计、水,亢、仁、且、腊、百、花、冶、妥、黑、佑、拜、咸、茹、顿、芥、海、消、铁、笪,轿,密、查,朝、雒,踏、剡、销、终、阐、锁、母、明、嗽、邺、乍、佘、弥、元、帖、弭、来,脱、禹、关等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姓也没有的,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姓氏的数量,也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云南是我国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回族姓氏以纳、赛、林、马为有名,还有忽、合,木、沐、玉、散、龙、桂、芮、速,晏、云、金、保等姓氏,构成云南回族独特的姓氏来源和姓氏体系。

河南及中原一带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回族形成后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姓氏,温、安,金,李、艾、宛、米、牧、闻、狄、黑,朱、满、买、左、同、仝、佟、山、扈、火、丹、关、闪、水、梅、盖、刁、皇、皇甫,逮、来,褚、虎、展、党。这些姓氏中有古老的汉姓皇、皇甫,这对研究中原回族姓氏分布很有意义。

沿海及海南岛地区,回回人很早就落籍,由于强大的汉文化的影响,这里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黄、葛、骆、林、陈、苗、羽、镇、端木为主要姓氏,其中羽、林、端木是中国古老的汉姓。因沿海地区回族历史悠久,仍保留了回族的传统姓氏,如迭、萨、蒲、白、海、夏、脱、马等,从中可追溯沿海回族的渊源。

京津一带历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许多回族也移居于此,把各地的姓氏带入京城。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姓氏是京津回族的主要姓氏。

元明时期南京及江浙一带为回族聚居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这里回族较少。即使如此,这里除回族常见姓外,仍可找到回族的传统姓氏。如哈、郑,达、法、花、望,完、沙、童、伍、马等。

历史上,两湖地区既是水上枢纽,又是商埠和军事重镇,回族在历史上以军屯或民屯、经商,落籍于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居点。留下了马、海,蔡、苏、火、鲍;江,计、羿,答、苫、定、子、狄、魏、许、韦、伍、宛、欧阳等姓氏。这里既有回族传统的姓氏答、海,马、苫、定等,也有中国古老的姓氏欧阳、子。

回族进入东北地区较晚,往往是聚族聚村的迁徙,这样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回族大姓,如铁、脱、左等大姓,还有麻、段、杨、李、从、丛、户、刘、赵、回,应、辛、代、尹、伞、韩等姓。这里的从、丛,户、伞等姓氏,是西北乃至中原地区少见的姓氏,它丰富了回族姓氏的构成,为回族姓氏增加了数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