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文年 |
释义 | 所谓回文年,指的是该年份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1881年,1991年,2002年,2112年都是回文年。回文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对联中有“回文联”,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诗词中有“回文诗”,如苏东坡的《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中文名:回文年 含义:年份顺读与倒读一致 回文创始时间:十六国时期 回文创始人:苏蕙 回文代表作:璇玑图 说明读者若将此诗倒读,同样韵味无穷。数学中有“回文式”,如12×231=132×21,18×891=198×81等等,“回文式”有许多有趣的性质。更为有趣的是数学中的“回文数”,如1991, 2 002, 36 963, 435 868 534等,它像一座“迷宫”,“迷”雾重重,诱人神往。 数学家发现,在回文数中,平方数是非常多的。如121=112,12321=1112,484=222,676=262,你还能再写出几个来吗?一个整数的三次方、四次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如 343=73,1331=113,1367631=1113,14641=114,等等。一个整数的五次方、六次方、……能够得到回文数吗?这方面的探索令人失望,现在还没有谁发现存在回文式五次方数,也没有发现次数更高的回文数。因此,数学家们猜想:当k>4时,任何大于1的整数a,ak都不是回文数。 一个回文数若又是一个立方数的话,它的立方根几乎可以肯定也是一个回文数,例如:1331=113,1030 301=1013,1367631=1113。对于回文数的4次方数更是如此,例如14 641=114。于是人们猜想:所有的回文数4次方数的4次方根也都是回文数。因为人们用计算机进行验证,都还没有找到反例。 数学家还发现,取任意一个自然数,把这个数的数字倒过来写(如17写成71),并将这两个数相加,若所得的和数不是回文数的话,再加上它倒过来写的数,重复这个步骤一直到获得一个回文数为止。例如,当分别取数17,75,59时,由算式17+71=88;75+57=132,132+231=363;59+95=154,154+451=605;605+506=1111。人们验证过很多数都得到了回文数。于是数学家又提出了一个猜想:不论开始采用什么整数,在经过有限步骤后都会得到一个回文数。这就是著名的“回文数猜想”。它至今仍然是个谜:说它正确,却无法证明;说它不正确,又找不出反例。 196很有可能是人们要找的反例,因为有人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个数进行几十万步计算,仍然没有出现回文数,但是却没有人能证明它永远产生不了回文数,探索仍在进行。 数学家还特别研究了既是素数又是回文数的数(称为“回文素数”),如 101,757等。虽然数学家们相信有无穷多个回文素数,但这也是尚无证明的猜想。 数学家还注意到,在回文素数中像181、191;919、929;30 103、 30 203这样成对出现的情形,这些数对中除了中间的数字都相同,而中间的数字又是相邻的整数(称为回文素数对)。数学家猜想回文素数对也是无穷的。 充满猜想的回文数真像一座小小的迷宫,它到底隐藏着多少个有趣的奥秘?我们寄希望到了下一个回文数年—2002年时,回文数之谜被人们所揭开。 回文,是我国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回环成文且往复可读。这种稀奇的文体,总称回文体,诗、词、曲、联、谜里都曾经有过,甚至在纪元中也屡屡出现。这种文体在诗中叫回文诗,在词中叫回文词,在曲中叫回文曲,在联中叫回文联,在谜中叫回文谜,在纪元中叫回文年。今年是2002年,又称回文年,正巧是人类纪元以来出现的第120个回文年。 回文体创始何时?清代朱存孝《回文类聚序》:“诗体不一,而回文尤异。苏伯玉妻《盘中诗》为端肇,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相传苏伯玉出使蜀,久不回家,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很想念丈夫,就在盘中写了首长诗,以表达伤离怨别之情。全诗49句,从盘中央回旋及于四周,如珠走盘:“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在汉代初次面世,甚是生疏。 十六国时前秦刺史窦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其创作手法比苏伯玉妻的《盘中诗》有了很大发展,唐武后称此图为《璇玑图》,宋元间诗僧起宗和明代康万民从原图800余言中推求,分别得诗3752首和4200多首。回文诗受到后人好奇效仿,王安石创作了《碧芜》、《梦长》、《进月》三首五绝回文诗。宋代李禺的夫妻相忆诗,堪称回文诗中绝妙之作了。当代诗人和学者阿袁(即陈忠远)先生其实也深擅此道,撰有各种体式的回文诗词数十首,如他的《回文菩萨蛮 即事》、《无题》(亦即正读为七律诗,倒读则为《虞美人》词)、《四时杂咏》等等,都是令人激赏有加之馀而爱不释手的。 清朝乾隆皇帝也有此举。一天,他私访回来,到京城名店“天然居”用餐,回宫后便赋对:“客人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请诸位大学士来对。纪晓岚以“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应对,合成一副回文联。 民国初年,福建张超南把回文体应用在灯谜上,始创“回文格”,谜面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猜四书句“孟之反不伐”。按底句顺逆读之,即为“孟之反不伐,伐不反之孟”,各系一事。尔后,依格仿制者将此变体发展。余曾见一谜,面为“心心相印”,猜越剧名《女中郎》,回读成:“女中郎、郎中女”,扣合谜面别解有趣。又见回文离合字谜一则,面为“买卖”,猜“货”字,如格读成“贝化货、货化贝”,猜来弥觉创作者匠心独运,标新立异。 回文年回文联介绍2002年是回文年。所谓回文年,是指2002这四个数字的组合,两两对称,即顺读、倒念都是2002。而回文联,形式奇特,构思精妙,典雅活泼,不论正读倒念,皆可成趣。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这副回环相扣、平中见奇的回文联,富有语言美和情趣美,早被人们传诵。 北京城南“天然居”酒楼有这样一副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此联逐字倒读,浑然天成,引人入胜,颇有情趣。它产生了这样一种奇妙意境:客人来到“天然居”用餐,俨然成了天上客,岂不令人叫绝! 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到朋友家做客,看到宋代佛印和尚画的一幅《出水芙蓉图》,连声叫好,脱口吟出一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朋友一听,连声叫绝,可一时又无以为对。后来一位翰林学士听说此事,乃提笔续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种对联从字面上看虽不是回文,但按字音却是回文。 另有一种回文联,其上下联都只有一句,以句子正中的一个字为对称轴,凡对称位置的字均相同。如云南海秀山联: “秀山青水青山秀,香柏新风新柏香”。 至今仍未对出的回文对子与故事:响水潭里潭水响 在徐闻县城往海安的路上,有一处佳景,其潭深水清,洞幽湍急,逢连绵大雨,山泉水涨,急瀑冲潭,发出巨响,故称响水潭。 响水潭乃自然景观,依其山势,形成一峡谷深渊,谷底积水而成潭。谷上悬瀑,长流不息,人工筑起的拦洪坝蓄水分流,更使瀑布来势迅猛,夏季雨季,水量充足,洪水由五六十米落差的崖上直冲而下,似白布挂帘,蔚为壮观。谷下悬崖陡壁,山石耸立,杂草丛生,顺着嶙峋怪石踏出的山间小道攀援而下,谷底阴冷潮湿,清风徐来,伴着山泉巨响,阴森可怕。潭边山洞,深数十米,足以容几十人观泉听瀑,泉水沿山涧小溪流向大海,瀑布飞流直下发出轰鸣,回荡山间,置身其中,倍感大自然神奇造化。 这一奇特景观,成为徐闻八景之一,是历代文人墨客游历之处,吸引了不少游客,留下千古佳话,传闻古代文人根据此景特色,拟出一上联,至今仍无巧对。其上联曰“响水潭里潭水响。”在此,笔者斗胆邀请四方游客到此一游,亲身感受此景,妙笔对出下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