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辉县香稻 |
释义 | 简介辉县香稻,是我国水稻名贵品种之一,属于粳亚种糯变种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带,泉水灌溉稻区种植历史悠久。靠近百泉河的楼根、八盘磨、西王庄、三小营、中小营等村,泉水环绕,土地肥沃,很早就是香稻的集中产区。其米呈短椭圆型,色泽乳白,具有浓香味,质糯性。可用于作汤圆、八宝饭、米团和糕点等甜食:煮粥时只需加入少许,就香气扑鼻,具有“一家煮粥,全村香”的美誉。大约从北宋以后香稻就成为“贡品”。 起源无考关于香稻的起源无考,在辉县仅有一个传奇的神话。说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一群金雁飞越百泉(辉县境内)上空,一只被击伤的雁跌落下来,被一位善良的农民救起,精心治愈,重返蓝天。次年春,此雁口衔一棵金色稻种返来,交给这一农民栽培,收获后做成饭,奇香四溢,群众赞叹不已,起名叫香稻。 生长和产值其实,辉县香稻,是辉县古老的农家品种。在豫北原作为春稻栽培,生长期165天左右,后来改为麦茬稻也能正常成熟。香稻品种耐寒、耐早、抗病、适应性强,出米率达75%。但分蘖力较弱,株高140一150厘米,因此成稳率低,植株易倒伏,产量不高。一般亩产仅400一500斤.解放前后都作为水稻搭配品种。五十年代辉县每年仅种植200亩左右. 国家每年收购3—4万斤。 “文化大革命”中,辉县香稻也被视为“革命对象”,大砍大杀,几乎断种,目前仅有零星种植。由于栽培历史长,品种退化,香味亦大减。1974年,新乡地区农科所利用“辉县香稻”和“新稻二号”杂交,选育出“新香1号”良种。株高降到90—100厘米,亩产提高到800一900斤,而且保持了原香稻的优点。现在辉县香稻种植面积约800亩左右,年产近70万斤,1982年国家收购15万斤。近几年温县、武陟、修武等县也有种植,很受群众欢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