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控制能力终生发展理论 |
释义 | 简介德国心理学家Jutta?Heckhausen和Richard?Schulz的控制能力终生发展论。该理论的基础是:将控制能力看作由初级控制(Primary?Control)、次级控制(Secondary?Control)构成的双进程结构;并且根据3个维度(初级-次级,功能-功能失调,真实-虚幻)把与控制力有关的行为进行分类;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初级、次级控制不断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具体内容人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系统,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则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的阐述。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两类: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是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次级控制是指人类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就其实质而言,初级控制是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行为系统,而次级控制则属于被动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系统。 控制理论认为,人类总是让自己努力改变环境,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以在世界上展现并留下自己的生存价值。对个体而言,对环境的控制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 从个体发展来说,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因为初级控制是指向外在世界,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并通过改变环境来发展自我的创造潜能。可见,初级控制的功能相当强大。次级控制功能是在个体对外界控制不成功,或没有能力控制外界环境时出现的。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通过对行为的目标、预期以及归因进行调整,对事件进行认知重构,从而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帮助恢复自信,以便去适应环境,准备应对新的挑战。 当然,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也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情境的不同,两者也会发生相互转换。 次级控制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出现,不同个体对次级控制活动采取的策略会有区别。良好的次级控制策略会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的缓冲作用;如果个体采用功能不良的次级控制策略,不但不能起到缓冲补偿作用,反而会对日后的初级控制产生负面作用。因为不良的策略功能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影响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改变环境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基本保持稳定。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如对自我的积极再评价、自我保护性归因以及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等。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次级控制策略来适应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