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栏记 |
释义 | 作品简介《灰栏记》(全名《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又名《包待制智勘灰栏记》,作者李行道,名潜夫)是在世界戏剧史上比较著名的元杂剧作品之一。1832年即被用法语翻译过。《灰阑记》在元代表现妓女题材的元杂剧作品中,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 作者简介李潜夫,字行道,又字行甫,绛州人。元代杂曲作家。当时绛州治所在今新绛县东北,属晋宁路(即平阳),李潜夫为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贾仲明著的《录鬼簿》中,称他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他精心编写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颂扬了包公铁面无私、智谋果断的精神。剧作仅留此一种。海外有多种译本。一九三三年《灰阑记》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即根据李潜夫原作改编而成。 作品分析《灰栏记》是一出公案剧。剧作对元代吏治的腐败,恃强凌弱、欺诈浇薄的社会风气,以及下层妇女苦难的生活境况均有所反映,有一定现实意义。但此剧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包拯断案的情节。针对两个妇女共争一个孩子的棘手案件,包拯并没有按常规靠侦查掌握人证物证去破案,而是根据母亲爱子的心理,巧设灰栏计,把小孩放在用白粉画成的圆圈(灰栏)中,让两个女人同时用力把孩子拉出栏外,并声言:“若是孩儿是他亲养的孩儿,便拽得出来;不是他亲养的孩儿,便拽不出来。”结果孩子亲身母亲因怕孩子皮肉受苦而不忍用力,孩子被假母亲拽出。包拯却由此断定拽不出孩子的是亲生母亲。这一故事不落俗套,充分表现了包拯的智慧,也使得剧情悬念丛生,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这类审判二母夺一子的故事,早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类似记载。另外同类故事,在古代东西方国家如印度、希腊、罗马等也有流传。《旧约》中所罗门王以剑判争儿案也与此相类似,故这个戏较受国外观众的欢迎,早在19世纪就被介绍到欧洲。现代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还据此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