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灰卷尾
释义

灰卷尾(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为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共有14种。体形中等,嘴形强健侧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尾羽10枚,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跗蹠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全身暗灰色,鼻孔处的宽度与厚度几相等。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分布于中国各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中文学名:灰卷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别称:灰黎鸡、铁灵夹、白颊卷尾、灰龙尾燕、白颊乌秋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2属

种:14种

命名时间 :Vieillot, 1817

英文名称 :Ashy Drongo

外形特征

灰卷尾代表物种的普通亚种,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兰绒浅灰色;鼻须及前额基部绒黑色;眼先,眼周,脸颊部及耳羽区,连成界限清晰的纯白块斑,并稍向后上方,伸延到上颈侧部;上体自头顶、背部、腰部至尾上覆羽均呈法兰绒浅灰色;尾羽淡灰,并具隐约不显的浅灰褐色横斑端稍向外卷曲,外翈窄狭,稍缀褐灰色;双翅表面浅灰色,飞羽轴灰褐色,初级飞羽端尖灰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灰白色。下体颏部灰褐色;喉胸部淡灰;腹部转为浅淡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近灰白色。

雌性成鸟:体形较雄鸟为小,羽色近似雄鸟但显然稍为暗淡些。

幼鸟:体羽暗灰褐色;头侧脸颊部白块斑的界限不甚清晰;翅角腕关节缘具灰白斑,翅下覆羽及腋羽亦呈灰白斑。

虹膜橙红色;嘴、跗蹠与趾、爪均黑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灰卷尾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通常成对或单个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也栖于高大杨树顶端枝上;从海拨400—1150米以上山区都有分布。活动于针阔叶混交林和村寨边,成群活动于乔木树冠顶端和林间旷野,飞行时结小群或成对,翻腾于空中追捕空中飞行的昆虫,飞行时而展翅升空,时而闭合双翅,作波浪式滑翔;鸣声粗厉而嘈杂。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有鞘翅类、膜翅类、鳞翅类蛹及幼虫和成虫,这些多是树木、苗圃、果园、农作物为害甚大的有害昆虫。特别在育雏期间,能大量消灭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虫等,对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保护作物有重要作用。 偶尔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灰卷尾的巢置于阔叶高大乔木树冠岔枝间,距地面约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岛4-6月间,在华东区则为5-7月间;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巢构造细致而精巧,呈浅杯状;内壁层是以细枯草、根须、杂草花穗、植物细纤维等编织而成,中间杂以枯干碎叶片;巢的外层由细小树枝、叶柄、树皮碎片组成;巢缘及巢外并覆以伪装与加固物质,如地衣碎片、苔藓、蜘蛛网丝、动物绒毛纤维等。通常产卵3-4枚,卵壳颜色多变异,壳呈乳白、橙粉或粉红色;壳表面杂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红色和棕黄色点斑或大小不规则的斑块和渍斑,一般在卵的钝端斑点较密集。卵径为24-26.5mm×17.5-19mm。能见到亲鸟衔食喂育幼雏。

亚种分化

(14种)1. Dicrurus leucophaeus batakensis ( Robinson & Kloss, 1919)分布于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和巴塔克高地。

2. Dicrurus leucophaeus bondi (Meyer de Schauensee, 1937)分布于泰国的西部和东部,柬埔寨,老挝南部和越南部。

3. Dicrurus leucophaeus hopwoodi(Stuart Baker, 1918)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从不丹东部始),中国西南部和南部(从西藏至广东、海南),缅甸,越南,孟加拉,泰国和老挝。

4. Dicrurus leucophaeus innexus( Swinhoe, 1870)分布于中国海南。

5. 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genis ( Walden, 1870)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中部,辽宁、甘肃、四川、广东迁移至中国南部,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和德林达依沿海平原。

6. 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 (Vieillot, 1817)分布于锡默卢,苏门答腊西北,爪哇岛,巴厘岛,龙目岛,菲律宾(布桑加库利昂,巴拉望和巴拉巴克)。

7. Dicrurus leucophaeus longicaudatus(Jerdon, 1862 )分布于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至不丹,印度半岛(除旁遮普、信德、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干旱地区),南到斯里兰卡。

8. Dicrurus leucophaeus mouhoti( Walden, 1870)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柬埔寨。

9. Dicrurus leucophaeus nigrescens( Oates, 1889)分布于缅甸(德林达依)和马来半岛扩散到新加坡。

10. Dicrurus leucophaeus periophthalmicus ( Salvadori, 1894)分布于西普拉和巴盖,苏门答腊西部。

11. Dicrurus leucophaeus phaedrus (Reichenow, 1904)分布于苏门答腊的中部和西部。

12. Dicrurus leucophaeus salangensis (Reichenow, 1882)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沿长江流域至福建、广东、海南),印度支那,泰国和马来半岛。

13. Dicrurus leucophaeus siberu(Chasen & Kloss, 1926)分布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西比路岛。

14. Dicrurus leucophaeus stigmatops ( Sharpe, 1879)分布于婆罗洲北部。

保护等级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