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背大鼯鼠 |
释义 | 外形特征灰背大鼯鼠也叫霜背大鼯鼠,体形与栗背大鼯鼠相似,但上体在暗栗褐色的基色上浓密地布满白色霜层,尤以头部为重,一些地区的标本头部全变为白色。耳壳上部绣棕色或白色,与颈肩部明显有别。下体全为棕黄色或淡棕褐色,足背黑色,尾栗褐色。颅骨粗壮,吻短,脑颅及枕部低且宽,额骨中央凹陷,听泡较大。齿式为:1.0.2.3/1.0.1.3=22。体重为1500—3000克,体长410—510毫米,尾长540—660毫米,后足长80—100毫米,耳长45-60毫米。颅全长79.3—82.0毫米,口盖长40.3—43.1毫米,颧宽49.5—54.0毫米,眶间宽17.4—21.4毫米,后头宽34.7—39.4毫米,上颊齿17.9~19.7毫米。 分布范围分布于云南(南部)、四川(西南部)、湖南(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 生活环境栖居地为气候更热而更加湿润、浓郁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多成对活动,以树叶、树皮、浆果、昆虫等为食。 生长繁殖1年产1胎,每胎2~3仔,6—7月产仔。 保护级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