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皇瓦窑
释义

皇瓦窑是位于海城市的一座清代琉璃窑,目前仅余遗址,因内有大量待解之谜而一直为考古界所关注。由鞍山市博物馆等部门组成的调查队对皇瓦窑进行了初步调查,已得出有关结论。

海城清代皇瓦窑

在史书或是文献上,有关皇瓦窑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海城县志上这样记载道:“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窑(即皇瓦窑),制成黄绿琉璃瓦,清时工部特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这使得皇瓦窑遗址的调查成果愈发显得重要。

“皇瓦窑,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的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地方。”在市博物馆,有关人士这样介绍说。据这位人士介绍:“过去,只有皇宫和庙宇才能使用琉璃建筑构件,一般人家没有资格用。和木质建筑材料相比,琉璃具有不易被火烧、豪华气派等特点。”

在去年四月份的现场调查以及后来带着各样问题数次前往遗址所在的缸窑岭村后,调查人员终于弄清了皇瓦窑的初步情况:

地位: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烧造宫廷琉璃窑址

“皇瓦窑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烧造宫廷琉璃窑址,它参与过沈阳故宫等建筑的兴建和维修”,在整个调查中,这是一个被调查人员形容为“最具意义”的收获。

得出皇瓦窑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结论并不难,因为遗址中出土的不少废件上写着“清宁宫”、“崇政殿”、“福陵”等宫殿、陵寝的字样,由于史料上查不到东北还有第二家烧造宫廷琉璃窑址的记载,实际发掘中也找不到这样的“例证”,于是,调查人员认定———“皇瓦窑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烧造宫廷琉璃窑址”。但是,皇瓦窑究竟为哪些宫殿、陵寝提供了建筑构件?它是参与了这些建筑的建设还是仅为这些建筑的维修提供材料?这都是调查人员必须研究的课题。

在东北,清代主要的宫殿、陵寝有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北陵等等。从文献记载上看:始建皇瓦窑的侯氏人家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从山西移来的”,这一年是1607年。而在1598年,当时尚称为后金的“清王朝”兴建了在东北的第一座大型陵墓———永陵(即二祖陵、又称兴京陵)。而皇瓦窑兴建时间不仅晚于永陵的建设,史料上也没有皇瓦窑参与永陵建设的记载,调查人员更没有在遗址内采集到有关“刻有永陵标识的建筑构件”,因此,基本上排除了皇瓦窑参与永陵建设的可能性。

有关皇瓦窑的另一个背景情况:“皇瓦窑遗址位于海城市析木镇缸窑岭村北沟山下,占地1.5万平方米左右,遗址内由窑址、官厅、琉璃影壁、伯灵庙、老井、泥浆池、红土场、白土场、晾坯场等组成,当年由侯氏家族世代管理。调查人员在去年4月份的考察中,重点考察了一号区窑址,并在遗址及缸窑岭村内收集到100多件瓦当、大脊、垂脊、大吻、琉璃砖等建筑构件,这些构件,都是烧窑时的废品,术语称为废件。废件普遍没有上釉,因此推测当时的釉很贵,所以稍有缺陷的构件不经上釉就被丢弃了。”

从1607年——侯氏来到海城之后

据史料记载,1629年(即皇太极时期的天聪三年),“清王朝”开始兴建沈阳故宫的主体建筑,如大政殿、东华门、西华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这一年,福陵也破土动工,随后不久,昭陵开始兴建。这时,侯氏(侯振举)因在努尔哈赤建造东京城时特送绿釉盘碗而被加封为世代五品官,皇瓦窑亦被指定专为宫殿、陵寝烧造琉璃建筑构件。调查中,有关人员还在皇瓦窑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写有“清宁宫”、“西华门”、“福陵”等字样的废件,因而,基本上可以肯定,皇瓦窑参与了沈阳故宫的主体建筑及福陵、昭陵等陵寝的建设。

“这也是皇瓦窑最鼎盛的时期,此后,它只为沈阳故宫、陵寝的修缮提供建筑构件,这种修缮一直持续到清末。”有关人员说道。

清末,清政府对宫殿、陵寝的修缮以永陵为例,1906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缮。之后,由于政权更迭、国力不足,各大建筑均减少了修缮,皇瓦窑因再没有机会参与修缮而衰落消亡。“由此推断,侯氏为清王朝建造修缮宫殿、陵寝从清初到清末一直持续了282年。”

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皇瓦窑,皇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规模:相当于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建筑提供构件

“皇瓦窑生产规模巨大,相当于为当时最宏大的建筑提供建筑构件。”采访中,调查人员很感叹地说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规模按大小分为十样,其中一样最大、十样最小。明清时期,整个中国兴建的最大建筑就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其规模属于十样中的二样。而在这次对皇瓦窑的调查中,除了发现大量的大脊、垂脊、大吻等建筑构件属于“二样类型”外,让调查人员最为吃惊的就是那堆筒瓦。“当初,我们发现它时也没怎么太在意,以为所有的瓦都是同一种规格,后来我们对它进行了测量,和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筒瓦数据一对比,才发现这堆瓦也属于二样类型。”

属性:是否为官窑有待考证

此次对皇瓦窑遗址调查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原来得出的“皇瓦窑是官窑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一开始,我们在遗址中发现的废件上,看到普遍刻有宫殿、陵寝的字样,所以得出了结论,皇瓦窑是专门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官窑。但后来,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贤王庙山门的大脊。这个贤王庙在哪儿?贤王又是谁?沈阳故宫里没有,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向专家请教,专家也不知道。假如这个贤王庙是民间兴建的庙宇,那么,就打破了皇瓦窑只为宫殿、陵寝提供建筑构件的说法,也就是说,皇瓦窑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官窑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性质,是官窑还是半官半民,只有等贤王庙的情况弄清之后,才能做出定论。”

窑炉:形状前圆后方独具特色

“皇瓦窑的窑炉形状很特别,是前圆后方的形状,不像一般窑炉那样,要么是长方形要么是圆形,也许,这正是它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而独有的特点吧。”调查人员介绍道。

在皇瓦窑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座金元时期的馒头窑以及当时的一些生活用具,于是,调查人员认为:

“皇瓦窑地处群山之间,东山有白土,西山有红土,北山又有两条名为大龙湾泉和二龙湾泉的山泉,是烧窑的绝妙之处。所以,金元时期就在此兴建窑址。皇瓦窑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另建琉璃窑,并经历了由盛到衰最后消亡的过程。”

侯氏家谱:一个待解之谜

调查皇瓦窑,自然离不开调查它的经营者——侯氏家族。关于侯氏家族,有关的记载寥寥无几,调查人员历经周折收集到几本残缺不全的《侯氏家谱》,但召集有关专家开了几次研讨会,也没能如愿地按着时间顺序把家谱上的人名依次排列出来,这也成为皇瓦窑有待揭开的一个谜团。

明末清初皇瓦窑历史沿革

早在辽金时期,皇瓦窑遗址上就有窑址存在。

明末清初,侯振举建始侯家窑。当时为民间窑址。

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赐窑主侯振举世袭五品备御官,将皇瓦窑纳入官府。从此,皇瓦窑为官窑。

天命七年(1622年),皇瓦窑制出大批琉璃砖瓦供应沈阳城的建设。

天命十年(1625年),皇瓦窑为修建沈阳故宫修建提供大批琉璃砖瓦。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窑主侯氏烧制琉璃有功,御封琉璃影壁一座,建在皇瓦窑窑址东20米。

咸丰元年(1851年),侯廷弼成为皇瓦窑最后一任窑主。至此,皇瓦窑窑主共十四任,连绵300年。

1982年,皇瓦窑遗址被海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状况描述:

皇瓦窑占地面积共约15.7万平方米,是我省现存的唯一一处官窑遗址。

详细状况描述:

皇瓦窑全盛时期,占地数十亩,内设官厅、颜料房、帐房、伙房、水井、瓦桌、大窑、琉璃影壁、胡仙堂、五神庙等18座建筑。

官厅五间建于后粒子中间,坐北朝南,东侧为颜料库,西侧是帐房和伙房,东厢有泥房、水井和瓦桌,西厢是大串窑六座。

皇瓦窑现为农田,为当地农民使用。

价值评估:

皇瓦窑遗址为我省现存的唯一一处官窑遗址,其窑址规模之大,为我省少见,对研究我市烧窑历史,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皇瓦窑鼎盛于清代,清代关外的一宫三陵的建设材料,构件均出于此,构件造型优美、釉色纯正,经历百余年釉面不落,这为研究清代的建筑造型、釉料配置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事物依据。

考古发掘情况:

1、从一九七三年起清华大学,辽宁大学历史系,沈阳故宫,省考古所先后对皇瓦窑遗址进行了普查。

2、2002年4月1日经省文化厅文物处批准同意由鞍山市博物馆、海城博物馆、岫岩博物馆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皇瓦窑遗址进行了试掘。整个考古工作历时12天,发掘窑址一座,该窑为半倒式馒头窑,东西长6.5米,南北宽5米,深度近两米,同时还对其它窑址及琉璃影壁进行了测绘并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及侯振举家族的家谱。

有关论文及资料:

《鞍山文物志》97-98页(辽宁大学出版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