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后乌喇纳喇氏 |
释义 |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姓乌喇那拉,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 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晋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三十一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及皇五女。 人物信息出生: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1718年) 卒年: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七月(1766年) 享年:49岁 履历:雍正年间,为乾隆帝侧福晋,具体入侍时间不详。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 谥号:无 葬地:葬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墓穴内,无享祭。 子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成为皇后雍正帝在位时,把她赐给弘历当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封她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皇后富察氏(谥孝贤)崩,中宫之位悬缺。当时弘历三十八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相当关心,见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遂下懿旨命乾隆立乌喇那拉氏为皇后: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钦此。 乾隆对此的回复是“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因与前妻感情深厚,乾隆觉得皇后刚去世不久,尚在大丧期间就册立新后,“心有不忍”,即使过了二十七月仍然觉得太快。但为了不违背皇太后的旨意,他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娴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即代替皇后掌管六宫大小事务),暂代行皇后职务。但乾隆作得十分不情愿。他在诗中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御制诗二集 卷九》) 不仅如此,乾隆在立后之前特地乾隆静安庄向前妻告知此事,并为此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续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孝顺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 事见《御制诗二集 卷十九》 诣静安庄祭酒 序:恭奉皇太后懿旨以中宫久虚宜行册封之礼 ,岁月既易 ,吉庆臶临,勉遵慈谕,益睠芳踪,将颁明诏,奠以申怀。 鸾车邈仙踪,彤管垂思媚。 齐眉予夙愿,续弦谁所致。 上以奉慈宁,下以率九位。 唯此苹蘻重,义不容虚置。 十行伫颁诏,百感纷萦思。 仿佛凤帏前,翻然来相慰。 等到孝贤皇后27月的丧期过后,那拉氏于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将那拉氏册立为新皇后。 在那拉氏成为皇后初期,乾隆与她的感情仍是比较淡薄的,具体体现在乾隆仍经常作诗怀念前妻,比如在他四十岁生日那天,大家都在为“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而庆贺,乾隆却“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御制诗二集 卷二十》)。在那拉皇后陪同他去真定行宫时,乾隆也想起旧人:“劝餐非昔侣,举案是新缘",并自注:丙寅年来此孝贤皇后相随。(《御制诗二集 卷二十 真定行宫晚坐叠旧韵》) 乾隆对那拉皇后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在乾隆十六年,那年三月十一日,是孝贤皇后三周年日,正赶上首举南巡江浙,乾隆与那拉皇后奉皇太后驻跸杭州圣因寺行宫,皇帝在悼念孝贤皇后的一首诗中,无意地流露出对那拉皇后的内疚: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惊岁月信如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御制诗二集 卷二十五》) 这首诗中的“新琴”指那拉皇后,“旧剑”指孝贤皇后。 经过反思,乾隆领悟到并不是继后不如前妻,而是因为自己与前妻感情太深才疏远她。既然继后没什么过错,就不该受到过分的冷落。于是之后他便专注于培养与继后之间的感情。 乾隆十七年四月那拉皇后诞育了皇十二子,这时乾隆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不仅仅在上谕中批复“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又为此写诗庆贺: 视朝旋跸诣畅春园问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怀欣因诗言志 视朝已备仪,弄璋重协庆。 注:适中宫诞生皇子 天恩时雨旸,慈寿宁温清, 迩来称顺适,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净, 柳浪更荷风,云飞而川泳, 味道茂体物,惜阴励勤政。(《御制诗二集 卷三十》) 随后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相继降生,也是那拉皇后所出,这些事例都表明乾隆与那拉皇后建立了融洽和睦的夫妻生活。 自断青丝事件这位皇后做的一件出名的事就是在陪同乾隆南巡的时候,在前一天还和乾隆相当和睦的情况下突然“发疯”断发,这是满族大忌,一般推测这与乾隆宠幸民间女子有关,事后乾隆立即将皇后送回北京,并在实质上进行了废后。把给乌喇那拉氏的所有册封(皇后、皇贵妃、娴妃)全部收回,乌喇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在第二年去世,死后乾隆仍然不解恨,仅以皇贵妃的礼仪安葬,灵柩也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甚至到今天葬在哪里还是迷案。 有的贵妃死后的葬礼比皇后还要风光,而有的皇后死后的葬礼比贵妃还要简单;有的皇后死了多年还让皇帝魂牵梦绕,而有的皇后临死之际却得不到皇帝一丝怜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就是这样一个死前遭遇冷落、死后饱受凄凉的女人。堂堂大清国母之所以遭遇如此不幸,仅仅是因为她在陪乾隆南巡途中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据《清史稿·列传·后妃》记载:“(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在满洲风俗中,女子最忌讳的就是剪发。母仪天下的堂堂大清国母剪掉自己的头发,无疑是在带头败坏“国俗”,龙颜大怒。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乾隆派人打发她提前回京。两个月后,乾隆回朝后虽然没有公开废后,但还是将其打入冷宫。半年后,忧郁成疾的乌喇那拉氏含恨而终。 原因那么,是什么事情让乌喇那拉氏做出“自断青丝”的雷人举动呢?有人认为乾隆在南巡杭州期间经常微服私游、纵情声色,乌喇那拉氏苦谏无效反而倍受斥辱,一气之下自行剪发。《清鉴辑览》也持相同观点:“帝在杭州,尝深夜微服登岸游,后为谏止,至于泪下。”乾隆是风流皇帝,南巡期间外出“放松”一下算不了什么,皇后不至于如此小心眼,如此大动肝火。笔者认为乌喇那拉氏自断青丝另有原因。 乌喇那拉氏虽然被册立为继皇后,得到过皇帝的宠爱,但她在乾隆心目中却远不如前皇后富察氏。其一,乌喇那拉氏所生皇嫡子永璂,一直没有像富察氏所生的永琏、永琮那样被乾隆秘密立为储君,这让她感到焦虑和不安。其二,乾隆心里一直怀念已经作古多年的富察氏,而乌喇那拉氏却相对冷淡,这让她感到伤心和失败。无论是作为皇后,还是作为女人,乌喇那拉氏一直不被乾隆所重视,造成她内心极不平衡。 而南巡途中发生的另一件事情,终于激起乌喇那拉氏内心积压多年的怒火。十七年前,富察氏陪同乾隆东巡时,在济南一病不起,后死于德州。此后,乾隆每次途经济南时,总是避开这座“伤痕城市”,绕城而行。这一次,乾隆还专门为富察氏作诗:“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正是这首蕴涵对富察氏苦苦相思的抒情诗句,切实刺痛了乾隆身旁乌喇那拉氏那颗极其要强的心。接下来的“断发”,不过是乌喇那拉氏在情感绝望中一次歇斯底里的爆发。 因为“自断青丝”,乌喇那拉氏付出了沉重代价,并受到了乾隆的彻底冷落。身处冷宫期间,乾隆没有去看她一次;生命垂危之际,乾隆还在木兰游玩;置办丧葬之时,乾隆“命丧仪视皇贵妃”。乌喇那拉氏,这位堂堂大清国国母,这位在绝望中敢于抗争的女人,这位死后原本可以享受最高丧葬待遇的皇后,她的不幸遭遇再次验证了“伴君如伴虎”的千古名言。话又说回来,古代女子向来把“青丝”看作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载体,一种寄托,也叫做“情丝”,更是“三千烦恼丝”。爱没有了,还留着头发做什么呢? 结果乾隆三十年正月,乌喇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就没有再露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后来才知道,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南巡结束,回到京师不久,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乌喇那拉皇后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最低下的答应才有两名宫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乌喇那拉氏默默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同时传旨,命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的制度举行,当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千古疑团乌喇那拉皇后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乾隆立即把她送回京师,并收回四份册宝呢?事后只听说那拉皇后忽然自己剪发,在满族的习俗里头这是最忌讳的,只在皇太后、皇帝驾崩时,皇后才可以剪发,当时的皇太后、皇帝都还健在,那拉皇后却突然剪发,无疑是在诅咒他们一样,在当时引出了一些传闻,说皇后随驾南巡,触犯了龙颜,只得削发为尼,出家到杭州寺庵之中。另外,据有的史书记载,乌喇那拉皇后随乾隆南巡来到杭州后,乾隆曾深夜换上便服登岸游玩。皇后再三劝谏,甚至哭着劝谏,乾隆不仅不听,反而说皇后精神不正常,派人将她送回京师。乾隆是中国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他模仿他的祖父康熙帝不断南巡,目的却只是贪恋江南美景,又可趁机寻花问柳。据说他南巡时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个昭容的女伶,带在身边,后来又特命用钿车锦幰送回扬州,还赐给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绿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还有一个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时又看上她,加入行幄,颇受眷顾。事后,雪如特地在上衣肩头绣上一条小团龙,并且对人说,乾隆皇帝曾经用手抚摩过她的肩膀,因此特绣小龙,以志宠异。 在《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二十二中的一道谕旨中说: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有余,病势日剧,遂尔庵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 乌喇那拉氏一向温柔婉顺,淑慎贤明,夙娴礼教,她出身满洲,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什么是国家大忌,她会不知道吗?究竟受了什么重大刺激,会把这位温顺懂礼的皇后逼到不顾触犯国俗大忌,甚至发疯的地步?野史中的传说不能说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在乌喇那拉皇后过世之后,当时乾隆在木兰围场打猎,听到皇后病故的消息,只命乌喇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回宫。当时有个叫李玉鸣的御史上疏,请依皇后礼举丧,结果竟被谪伊犁。十二年后,又有一个名叫金从善的书生,上书乾隆皇帝,谈到立后之事。乾隆还为此发怒道: “乌喇那拉氏本是我即位前的侧福晋。我即位后,因孝贤皇后病逝,她才循序由皇贵妃又立为皇后。后来她自犯过失,我对她一直优容。国俗最忌剪发,她却悍然不顾,我仍然忍隐,不行废斥。她病死后,也只是减其仪等,并未削去皇后名号。我处理此事已经仁至义尽,况且从此未再立皇后。金从善竟想让我下诏罪已,我有何罪应当自责?他又提出让我立皇后。我如今已经六十八岁了,岂有再册立中宫皇后的道理!” 竟因此将金从善处斩,从此之后,就没有人再敢提及那拉皇后的事了。 葬礼仪式实际上,乌喇那拉皇后的丧礼比皇贵妃的级别还要低,按皇贵妃的丧仪规定,每日应有大臣、公主、命妇齐集举哀、行礼一项,在乌喇那拉皇后的丧事中,这项被取消了。乌喇那拉皇后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单建陵寝,却葬在了妃园寝内,更有甚者,按惯例,凡葬在妃园寝内的,无论地位有多低,都各自为券,而那拉皇后却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位于一侧,堂堂的皇后反倒成了皇贵妃的下属。清制:凡妃、贵妃、皇贵妃死后都设神牌,供放在园寝享殿内,祭礼时在殿内举行,而嫔、贵人、常在、答应则不设神牌,祭祀时,把供品桌抬到宝顶前的月台上。而乌喇那拉皇后即不设神牌,死后也无祭享,入葬以后也只字不提,比民间百姓的葬礼还不如。 野史逸闻富察氏皇后去世一年后,皇太后把乾隆帝召进慈宁宫,对他说:“皇后去世,已满周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册为继后。” 乾隆不语,太后又问:“六宫妃嫔,哪一个最使你合意?” 乾隆答道:“嫔妃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 太后说:“我看娴贵妃不错,她侍奉皇儿多年,未有过失,人也端淑娴静,就册立她为继后罢。” 乾隆一听,虽然有些不愿,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况自己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便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下诏,册封娴妃乌喇那拉氏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事,并不马上册立为后。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过后,才正式册立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是住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为宝亲王时,便成了他的侧福晋,乾隆帝对她不甚喜爱。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殇,永璂被封为贝勒。 乾隆三十年,弘历生了一场病,两个皇子永璐、永琪接连病逝,更使他愁怀难解。大臣和珅建议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请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议道:“江南有苏杭,不亚于天堂胜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随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该让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虽不甚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得答应。 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惬意。到江宁地方乾隆帝对和珅说:“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畅游,听说秦淮河登上画舫游览一周,其味无穷,何妨一试?” 第二天,君臣二人换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着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拥右抱,饮酒谈笑快乐异常,直到第二天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至晌午时分,两名太监及侍卫十几人奉太后命,摇着船来找皇帝,这才登岸回到行宫。 在离江宁去杭州的途中;皇后与皇帝争吵起来。原来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满族大臣为皇后的丧礼力争,乾隆帝就是不听。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有一大臣名金从善的劝皇帝考虑立储、册后两件大事时,乾隆帝回想起来,还怒气冲冲。从这以后,他便不再册立皇后。 子女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在生时仅被封贝勒,死后也没得到追封。乾隆四十一年薨,年25岁。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五女(1749—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小说演绎琼瑶的小说《还珠格格》中的皇后(戴春荣、姜黎黎饰)就是这个乌喇那拉氏。 乾隆的这位皇后,姓乌喇那拉,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乾隆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为人谦和,人人喜欢,长得非常美丽,和乾隆伉俪情深。可惜不长寿,在乾隆十三年死了。乾隆伤心得不得了,作了很多的诗来悼念她。在他的内心,没有人再能继任“皇后”的位子。但是,六宫不能没有统摄,在太后的示意下,立了现在这个皇后。固为有“孝贤皇后”在前,大家都会把两个皇后作一番比较,乌喇那拉氏就输给孝贤皇后了。乾隆自己对这个皇后,也有很多不满意。既不像对孝贤皇后那么“敬爱”,也不像对令妃那样“宠爱”,所以,这个皇后是很失意很落寞的。为了要证明自己聪明能干,她事事要强;为了皇后的尊严,她经常声色俱厉。在她心里。确实有很多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把她变成了一个尖锐而难缠的人物。 影视形象1998年《还珠格格》戴春荣 饰 皇后 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戴春荣 饰 皇后 2001年《风流才子纪晓岚》博弘 饰 皇后 2002年《乾隆王朝》李芸 饰 皇后 2003年《还珠格格第三部》姜黎黎 饰 皇后 2003年《江南京华梦》姜鸿 饰 娴妃 2004年《乾隆与香妃》翁虹 饰 皇后 2004年《铁齿铜牙纪晓岚3》许晓丹 饰 皇后 2011年《新还珠格格》邓萃雯 饰 皇后 2011年《后宫·甄嬛传》张妍 饰 娴妃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