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炜华 |
释义 | 黄炜华(1914-2001.12.28),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2001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少将简介黄炜华(1914-2001),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红四军第12师统计干事、第11师政治部秘书、第11师第5团技术书记,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师司令部参谋,陕甘支队第五大队技术书记,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作战参谋、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团长、七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和开辟山东、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师参谋长,第六纵队参谋长、第十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7军参谋长。参加了开辟东北解放区的斗争和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处长、军区空军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军空军军事订货部部长,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将军故事黄炜华,福建上杭县人,1914年生,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2年9月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曾转战川、黔、滇,参加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以及山城堡伏击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黄炜华在红一军团二师师部任统计参谋。部队出发时黄炜华正患病,高烧40度,不能走路。师政委刘亚楼看黄炜华行动困难,关心地对我说:“现在敌人分路逼进苏区中心,我们要突围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和没有堡垒的地方去,以便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你现在有病,是不是到后方医院去养病?”在这样的紧张时刻,我怎么能去后方养病呢?黄炜华向刘政委表示:“坚决不到后方去养病,请领导把我留在部队,让我随队行动。”刘政委听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对卫生队的政委王奇才说:“请你派一副担架,把黄炜华抬上走!” 部队出发了,黄炜华被抬在担架上,卫生队的同志抬黄炜华走了3天,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倍受艰辛。那时部队行军打仗非常困难,一边与堵截的敌人厮杀,一边前进攻下了新田和固陂,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有不少伤员从火线上下来。黄炜华看到那些负伤的同志在路上走,在担架上实在躺不住了。毅然地下了担架,对抬他的同志们说:“我深深地感谢你们,你们快回卫生队去,去抬那些负伤的同志吧,不要抬我了。”抬我的同志见我执意不再坐担架,只好回到卫生队去照顾伤员了。黄炜华自己虽然行动仍很困难,全身无力,坚持跟在部队后面走,走得很吃力,但心却比躺在担架上好受多了。司令部的林助理员等战友,看黄炜华行走艰难,都来帮我,帮我背背包,帮我背米袋,扶黄炜华上山,搀我过河。有一天晚上通过一条公路,也叫过“封锁线”,部队是跑步前进的。黄炜华尽力加快脚步,天亮时爬上了西华山。 血染湘江 经过艰苦的转战,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到了灌阳、绍水、界首一带。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陆军、空军共30余万人,构筑许多碉堡,以广西和湖南军两面夹击,以中央军和广东军尾追,企图一举全歼红军于湘江。为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后续部队安全过江,中央红军在湘江两岸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浴血奋战。 红二师奉命在奔袭道州和抢渡潇水之后,原拟占全州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由于敌人先占全州,战场就摆在脚山铺、绍水一带。这里距全州10多公里,桂黄公路从此通过。11月29日,湘军刘建绪部得悉红军先头部队已渡过湘江,其余部队也要渡江,唯恐红军进入湖南,以其4个师的兵力,从全州倾巢出动,向我红二师阵地扑来。空中飞机掩护,地面大炮开路,满山遍野,黑压压的一片,整营整团地冲杀过来。我们二师3个团阻击敌人4个师16个团,烟尘滚滚,杀声震天。红三军团在桂林之界首以南担任阻击任务,亦与广西军在激战之中。 那时红军子弹缺乏,只能把尖头子弹集中给机枪使用,把圆头子弹给步枪使用,这样还得省着打,主要靠手榴弹和刺刀与敌人搏斗厮杀。听从指挥,掌握时机,一声令下,狠打排枪,效力最大。等待成群的敌人上来,一阵排枪,又把成群的敌人打倒在地,打得敌人气急败坏,整营整团地向我们阵地发起集团冲锋。我们也向敌人进行集团反冲锋,白刃肉搏,无数的战友壮烈牺牲。防守尖峰岭的红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行动困难,为了不当俘虏,不给部队增加负担,要求警卫员开枪打死自己,警卫员不忍,他夺过警卫员的枪,自己饮弹身亡。为了保住黄帝岭阵地,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也负了重伤。 12月1日凌晨3点多钟,军团首长要求红二师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以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聂荣臻政委把电文记录交给师政委刘亚楼,上面写着:“一日战斗,关系野战军全部。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防守……”因此,这一天的战斗打得特别激烈。敌人的飞机反复对我们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敌人的大部队轮番向我们阵地攻击,一批批被打下去,又一批批涌上来。面对超出我军数倍的敌人进攻,红军将士端着血淋淋的刺刀,喊着“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的口号,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拼力厮杀,在十里长的阵地上打得敌人首尾难顾,鬼哭神惊。我们终于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湘江一战,是中央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战,也是离开根据地损失最大的一战。后来知道,从江西出发时红军约8.6万人,湘江一战之后,减少到3万人。红二师也由7000人减到4000人。 四渡赤水中央红军执行党中央遵义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渡过长江实现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开辟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前进阵地”,于1935年1月19日由遵义地区出动,向川黔边前进,准备在泸州与宜宾间北渡长江。敌四川军阀刘湘部队,在长江北岸一线部署兵力,严密防范红军入川,同时派出教导师、模范师南渡迎击红军,在土城激战一天。红二师由赤水返回45公里增援,经一下午激烈冲杀,未能解决战斗,再坚持没有什么好处。红军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令参战部队退出战斗,迅速在猴场、土城一渡赤水,向扎西前进,以调动敌人。我随红二师渡赤水后,在古蔺城西向叙永前进。曾向叙永攻击一夜未果,便向黄泥河、大坝、盘山前进。川军教导师在后跟进尾追。总部令红五团在黄泥河与敌激战,实行反尾追。二师师部和红四团、六团到大坝宿营。红五团由南面西进,当晚师参谋长李棠萼带着电台来到五团指挥。师主力在大坝宿营时,敌趁夜前来,将大坝的红二师主力包围得水泄不通。红二师拂晓起床准备出发,发现敌已占领大坝周围的高山,并开始向我警戒部队开火。为了尽快脱离敌人,师首长决心突围出去,向盘山前进。于是令红四团组织突击队,集中火力,于7时向西山头突击,打开缺口,令师直在四团后跟进,令六团在后掩护并随后跟进。红四团向西山突击时,用猛烈的轻重机枪火力轰击敌人,突击队以手榴弹、驳壳枪猛打,打得敌人狼狈溃退,山头血流满地,死尸成堆。我部队踏着敌尸体冲出包围。接着马不停蹄一口气跑了十多公里,才停止整队前进。当晚宿营于盘山。第二天奉命南进鸡鸣三省与总部会合,稍作休息,向奉节方向南行20余公里后,即转向东前进,在太平渡出乎敌人意料二渡赤水。然后部队日夜兼程,向桐梓、娄山关攻击,将敌歼灭,再占遵义城。红三军团南占鸦雀岭,与敌吴奇伟追击军九十三师增援部队恶战。我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英勇牺牲。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即沿公路两侧猛冲猛打,将敌打得落花流水,一直追到乌江,将敌大部歼灭。 此次遵义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红军士气大振,遵义人民热烈庆祝。之后红军主力西进,拟消灭鲁班场敌五师,经一夜战斗,未能解决战斗而北向茅台前进。茅台镇是个产酒的地方,茅台酒名扬中外。指战员在茅台没收了地主恶霸的茅台酒,并喝了这种好酒,大家精神抖擞。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向古蔺县前进,示形于渡长江的态势,把敌人引向川黔滇三省边界去,然后再东进太平渡和二郎滩,四渡赤水河。我们红军主力(一、三军团)南下速渡乌江,围困贵阳,好似要攻占贵阳的样子,又像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势态,弄得敌人进退两难。那时蒋介石在贵阳城内,因贵阳空虚,急得像热锅的蚂蚁,急调滇军3个旅由云南支援贵阳。滇军将到贵阳时,红军迅速西进,兵临昆明,佯端滇军老巢。红二师四团占领杨林和嵩明城。红五团在李棠萼参谋长率领下,向禄功、元谋前进,抢占龙街,摆开在龙街渡过金沙江的架势。红五团正在架桥,由于江宽水急和敌机轰炸,浮桥未能架成。佯渡的同时,红军干部团由马龙直驱金沙江下游的皎平渡,抢占了渡口,消灭了刘文辉部一个团的守军,并缴到大船,红军全部在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到了西昌、德昌、会理地区。在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红九军团留在遵义以北活动,牵制敌人而后占领宣威,在金沙江下游亦安渡过江。这样把三四十万敌军丢到金沙江以东了,红军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重要胜利。 彝汉兄弟情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部队到了大凉山彝民区。突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声,惊天动地。这“呜嗬”声传达着一个号令:“挡住官军,不准汉人入境!”接着就是成群结队的彝民群众手举大刀、土枪、长矛和棍棒,围住红军不准前行。工兵连的东西被抢了,有的同志还被扒去了衣服。 那时,每个人心里都想着毛主席的嘱咐:“过彝族区,一定要尊重彝族同胞,不能打枪,不能伤害彝族兄弟,先遣部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传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去与彝族达成友好。”当时师部领导还向我们传达了过彝民区先遣部队司令刘伯承的指示:“不要着急,彝民群众主要是对红军还不了解,只要我们严守纪律,加强思想宣传,等他们了解我们了,不但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于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把彝族群众当亲人,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当时还组织了工作团,宣传朱总司令发布的安定彝民的布告,宣传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也是为受压迫的彝族同胞打天下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 由于严守民族政策的行动和积极的思想宣传,终于感动了彝族同胞。彝族同胞很快转变了对红军的态度,不但不阻挡红军过境,还为红军作向导,一村一寨地把红军送过彝民区。当地彝民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在海子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先遣部队离开彝民区时,小叶丹就组织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按照刘伯承同志的嘱托,这个支队和广大彝民群众细心地护送红军后续部队,披星戴月,奔忙了7天7夜,把红军全部安全送过彝民区。后来听说在红军全部过了彝民区后,白色恐怖再次笼罩了彝民区,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在彝民群众的支持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小叶丹被国民党军阀邓秀延杀害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彝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小叶丹的美名更是万古流传。 抢夺天险腊子口红军一、三军团过完草地,来到巴西、俄界地区,经莫牙寺、卡藏寺,日夜兼程,3天急行军,渡过了白龙江,到了腊子口。 在天险腊子口前,遇敌整编十四师鲁大昌师。他们盘踞在那里,阻拦红军前进,扼守去陕北比较近的通道。那里到陕甘有3条道路:向西绕道,路程多几百里;向东绕道不但路程远,舟曲、武都、天水皆有强大的敌人堵击;在腊子口通过最为合适。对于希望早日到陕甘的红军来说,在腊子口通过是最好不过了。因此,攻下天险腊子口,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盘踞在腊子口的敌鲁大昌部,虽然有一师之众,但战斗力并不强,主要是凭着地形险要,阻挡红军。古人说腊子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到那里一看,证明古人说的并非嬉言。腊子口犹如一个瓶口,村子在瓶口内,中间有条河通过,水流湍急,奔腾而泻,虽有木桥,敌重兵把守,通过腊子口的惟一的小路,其两侧都是悬崖绝壁,地势特别险要,在瓶口两侧,敌人挖了地堡,桥上也筑有坚固的地堡。我红四团强攻几次,两侧悬崖上和桥上的敌人以猛烈的火力交叉扫射,悬崖上的手榴弹如下雨一样哗哗落下。敌人居高临下,能鸟瞰红军的行动,而红军在悬崖之下看不到守敌。所以强攻不能奏效,不能接近桥头堡,在悬崖下又无法立足而退回。 红军干部们亲临现场,再看地形,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肯定,从正面强攻难以获胜,只有爬上右侧悬崖,迂回敌后去打敌师团部,打乱敌人的部署和指挥系统,歼灭敌人,才能占领腊子口。这个办法,非常新奇,把所有牲口集中起来,作为渡河工具,战士们有的骑在马上,有的拉住马尾巴,约一小时就渡过去两个连。另一部分战士以裹腿连结起来,当粗绳使用,一段一段爬上悬崖,经3小时拼搏,全部爬上了悬崖,在午夜3时,深入到敌人的纵深(腊子口村敌团部)内打响了战斗。守瓶口之敌听到团部被击,心理防线一下垮了。红军乘势猛烈攻击,一举占领了桥头堡。团主力立即投入战斗,尾追后撤之敌,追到腊子口村,敌人一个团全部被歼,而后红军猛冲猛打,如猛虎下山,攻到敌师主阵地(腊子口东北山岭),然后继续猛追50多公里,到了山口边的哈达铺,残敌向岷州逃去。 敌人用一个师坚守的腊子口,终于被红军攻破了,占领了,通过了。红一、三军团向陕甘又前进了一步。红军智取天险腊子口的光辉事迹和英勇行为,永载史册,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永远传颂。 重要事迹1950年,黄炜华和老伴毛真合影于武汉长江边。 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部队四渡赤水,纵横云贵川,把蒋介石搞得晕头转向,人们惊叹极了!可谁也不知道,是一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帮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军事指挥员的大忙。这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与黄炜华将军有关。黄炜华参加红军,被分配在红一军团。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黄炜华在红一军团二师师部任统计参谋。当时,黄炜华正发高烧,不能走路。师政委刘亚楼要他留下到后方医院养病,黄炜华坚决要求随队行动。 部队出发了,黄炜华被卫生队的同志放在担架上抬着走了三天后,他毅然跳下担架,对抬他的同志说:“我深深地感谢你们,你们快回卫生队去,去抬那些负伤的同志吧,不要抬我了,我自己走,宁肯走慢些。”司令部的测绘员许春夏等帮黄炜华背背包,背米袋,扶他上山、过河。几天之后,黄炜华的病好了,便随军作战。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总参谋长刘伯承为了进一步了解敌情,保卫遵义城和指挥红军以后的军事行动,就在红军进城的当天晚上,召开了遵义知名人士座谈会。被邀请到会的有遵义原邮电局局长、商会会长和部分国民党军官。会上,刘总参谋长向各位名流讲述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宣传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使那些名流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正确的认识。为了帮助红军,他们向刘伯承反映了云贵川三省许多重要情况,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战斗素质等,一些国民党军官的姓名和为人,还有一些重要地区的人力、商业和交通情况等。座谈会开到深夜?刘总参谋长请他们吃夜餐。饭后,原邮电局局长拿出了一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献给刘伯承。刘伯承看了这张图十分高兴,认为这张图对各地主要村镇都标得比较详细,对红军行军作战很有参考价值?当即,刘伯承把地图交给了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要求复制下发给部队。因为,黄炜华是座谈会的工作人员,既负责记录,又负责具体安排夜餐等事宜?于是,李棠萼参谋长就随手把交通图给了黄炜华,叫黄炜华具体承办,复制下发。 为了完成任务,第二天天一亮,黄炜华便到遵义街上寻找印刷厂复制。可是,找了老半天,跑遍了全城,印刷厂都关门了,工人跑光了?怎么办?黄炜华万般无奈,费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位五十来岁的会写字画图的老先生。在这位老先生的帮助下,黄炜华才把交通图复制出来,并很快印了300份,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各部队。毛泽东得到这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如获至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军事指挥人员在这张交通图的帮助下,运筹帷幄,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各部队领导有了这张交通图,他们好像多了一只眼睛,最终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由于黄炜华将军不喜欢张扬,很少人知道这张交通图的来历。即使研究历史的人,也很少人知道长征中有这么一段小插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