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蓓佳 |
释义 | 黄蓓佳,女,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代表作品:《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 中文名:黄蓓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955年6月 27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作品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江苏省儿童文学奖《花城》文学奖 代表作品:《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 基本资料性别: 女 出生地:江苏如皋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参事。 个人简介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出生。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分配至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2003年12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政协 常委,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民进省委副主委、省社会工作委员会顾问。 人物概述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如皋。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后来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凡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1972年开始中发表作品,出版《黄蓓佳文集》等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儿童文学作品20余部。其中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分别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奖项。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派克式左轮》《没有名字的身体》《所有的》。中短篇作品集《在水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请和我同行》《藤之舞》《玫瑰房间》《危险游戏》《忧伤的五月》《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玻璃后面的花朵》及《黄蓓佳文集》四卷等等。 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遥远的风铃》。中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芦花飘飞的时候》及《中国童话》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儿童文学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及部省级文学奖数十种。根据这些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戏剧获得国际电视节“金匣子”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出版。 黄蓓佳率真地袒露了自己的心灵,写出了一种相当普遍的女大学生在学校里和走向社会之后的心理、情绪——这是在执着地追求事业与爱情、追求人生的所谓‘辉煌的瞬间’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浓重的苦闷以及为摆脱这这种苦闷而紧张地进行着内心搏斗”。这一阶段塑造的主人公大都是当代女大学生,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又倔强又软弱,又自尊又自卑,又清醒又迷惘,又憧憬又失望,又理智又纵情”。她们虽然没有形成一系列的有特色的“人物画廊”,却是“一部回旋往复的当代女大学生的命运进行曲”。当然这一阶段黄蓓佳的“创作情绪几乎完全是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生活历程中燃烧起来的”,因而这种创作情绪是比较狭隘的主观情绪,艺术的触角没有伸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作品成就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著有《黄蓓佳文集》四卷;儿童文学《小船、小船》《唱给妈妈的歌》《我飞了》《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中短篇集《在水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给你奏一支梦幻曲》《玫瑰房间》《藤之舞》《忧伤的五月》;散文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长篇小说《何处归程》《午夜鸡尾酒》《夜夜狂欢》《世纪恋情》《派克式左轮》《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小说曾被改编成电视剧《派克式左轮》《新乱世佳人》《月色撩人》《你是我的宝贝》等。 其中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分别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奖项。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凡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希望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但遭到老师拒绝,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朗读了课文,并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本文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使我们大家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只在于它是否被他人注意。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 《心声》已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作文上的红双圈》已被选为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第五课。 她曾是专业的作家,但后来年纪大了便没有像以前那么写作了。名气也小了一些,但她的作品是非常不错的。值得一看! 她用朴实无华的语句,书写着最细腻的人间温情! 社会评价黄蓓佳创作的开端是最值得珍惜的。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船、小船》 “闪动着作者苦涩而纯净的童心,也或浓或淡地画出了社会的影子”。艺术上凸显出“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能力和轻松自然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显示了其刻画人物的功力,她善于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从而让读者看到社会深处的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标志着“黄蓓佳文学创作的开端是很有光彩的。” 80年代初,黄蓓佳“逐步地在创作上走出‘情绪小说’的寂寥的‘雨巷’,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她“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表现形式,用以述说她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认识。”曾镇南先生认为,这一阶段的黄蓓佳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是表现了开拓多种题材的愿望;二是向积极的人生方面发展,三是凸显出吸收新的生活印象的热情和能力。创作路径的转变昭示着作家创作生命的不断延展。黄蓓佳与时俱进地适时改变自己的创作路径,很快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黄蓓佳一方面在重构小说“信念”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在重构“讲故事”的方式。黄蓓佳在创作《仲夏夜》时,试图不再用过去“情绪”的流动方式讲述故事,而希冀换一种讲故事的态度、语调。黄蓓佳的故事已经不是那种期望感伤——惆怅——期望爱情复苏——幸福再临的模式,故事成了一个未可知晓的谜局,黄蓓佳已经破坏了以往故事的完满性结局,引导故事性质发生变异。 文章赏析已经打过放学铃了。坐在窗口的京京稍稍一侧脸,就看见了背着书包往校门口走的同学们。大家都下课,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 “李京京!注意力集中!” 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 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大家都注意听,这件事很重要。”程老师屈起食指轻轻敲着讲台。“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公开教学课,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昨天发下去的讲义,你们都看了吗?” 讲义上印的是一篇小说《凡卡》,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程老师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端端正正摆在面前。 “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林蓉,你读第一段。赵小祯,从‘亲爱的爷爷……’读到‘仿佛人们为了过节拿雪把它洗过、擦过似的’。周海,你从……”程老师一共点了六个同学的名,然后说,“上课时,我说:‘表情朗读课文。’你们就举手。一个一个顺序来。别的同学呢,听的时候坐得端正一些就行了。”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里拿出那份讲义。讲义是新近印出来的,油墨味儿还是那么浓,那么香,真好闻。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他从地上捡起讲义,又挑了一段往下念:“亲爱的爷爷,老爷家里有挂着礼物的圣诞树的时候,替我摘下一颗金色的胡桃,收藏在我的丝匣子里头。问奥尔迦·伊格纳捷芙娜小姐要,就说是给万卡的……”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凡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狡猾的神气。她总是领了京京去摘桑果吃,她会爬树,双手一扯一扯,爬得飞快,跟猴子似的。她让京京在树下举着篮子,她坐在树上一把一把摘下桑果,扔进篮子里。然后,他两人坐在河边的水码头上,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凡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他抬起头,往四面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 “三个月前,九岁的男孩凡卡·茹科夫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这儿来做学徒……”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第二天放学后,程老师让那指定的六个同学留下来,各人把自己的一段课文反复读了几遍。她因为要备课,先到办公室去了,说一会儿再来“过关”。 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去,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 胖胖的赵小桢读的是第二段。她平常的声音又脆又甜,很好听。但是只要一读书,她读出来的调子总是软软的,奶声奶气的,好像写信的不是穷孩子凡卡,而是个爱撒娇的小姑娘。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 赵小桢还在往下念,还是那样软绵绵、奶声奶气的。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屋里的朗读声一下子停了,六个人都吃惊地望着他。 “你说什么?”赵小桢惊讶地问。 京京有点儿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嘟嘟囔囔地说:“读得不对。”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京京说的又算个什么呢?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不对。不对。” 屋里的同学全都哄笑起来。赵小桢尖起嗓子说:“得了吧,老师不让你读,你就说人家不对。你在妒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他委屈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凡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