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菀 |
释义 | 森林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00cm。根状茎短,歪斜。茎单生或有时丛生,直立,近无毛,上部有稍斜升的花序枝。 【简介】药名:黄菀 汉语拼音:huang wan 英文名:Herb of Shady Groundse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nemoresis L. 功效:清热解毒 考证: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科属分类:菊科 拉丁文名:Herba Senecionis Nemorensis 主治:痢疾;肠炎;肝炎;结膜炎;中耳炎;痈疗毒 生态环境:生于河谷草甸子、林缘、林下阴湿地。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台湾等地。 【来源】为菊种植物森林千里光的全草。 【植物形态】森林千里光 【采集】8~9月采。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大叶千里光碱与瓶千里光碱等。还含洋蓟素、绿原酸等。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脾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热痢,眼肿,痈疖疔毒。 【用法】【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肠炎,痈疮:黄菀配鼠曲草(或火绒草),水煎服。 ②治肝炎,结膜炎:黄菀配龙胆草或獐牙菜,水煎服。 ③治疮肿:黄菀,捣敷。(性味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中药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大叶千里光碱(macrophylline),瓶千里光碱(sarracine)等。还含洋蓟素(cynar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环氧四氢高21-去甲千里光二酮(nemorensine)等。C22-32石蜡(C22-32paraffins),金合欢烯(farnesene),甜没药烯(bisabol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C28-32不饱和脂肪族醇,C38-58蜡,呋喃橐吾烯酮(ruanoligularenone),3-氧代-8α-佛术-1,7-二烯-8,12-内酯(3-oxo-9-eremophila-1,7-dien-8,12-olide),3-氧代-8α-羟基佛术-1,7-二然-8,12-内酯(3-oxo-8α-hydroxyere-mophila-1,7-二烯-8,12内酯(3-oxo-8α-hydroxyere-mophila-1,12-olide),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从根皮和叶中分得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没食子酚(pyrogallol)焦性儿茶酚(pyrocate-chol),卫矛醇(dulcitol),马栗树皮素(esculetin)及内酯类成分。 【动植物形态】动植物形态:森林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00cm。根状茎短,歪斜。茎单生或有时丛生,直立,近无毛,上部有稍斜升的花序枝。单叶互生;部叶在花期常枯萎;中部叶较大,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cm,宽约5cm,先端尖,基部渐狭,的无柄而关抱茎,边缘有细锯齿,两面被疏毛或的无毛,有细羽状脉;上部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头状花序,多数,小,排列成复伞房状;梗细长,被短柔毛,有条形苞叶;总苞近柱状,长6-7mm,基部有数个条形苞叶;总苞片1层,10-12个,条状长圆形,先端三角形,背面有短毛;舌状花约5个,黄色,舌片条形;筒状花多数。瘦果,圆柱形,有纵肋,无毛,冠毛白色,有多数不等长毛,长6-6.5mm。种子淡褐色。花期6-8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