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振棠 |
释义 | 黄振棠(1912—1996),开国少将,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上犹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顾问等职位。 简介(1912—1996)江西省上犹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宣传队分队长,红二十一军第四十三团青年干事,军政治部青年部长,红三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师十一团总支书记,第六师十六团代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团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代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训处主任,七六九团政治委员,第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生经历1912年生,江西省上犹县人。又名黄振堂。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少年时放牛、当徒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农民运动的影响,1930年参加上犹县农民暴动。同年冬加入少年先锋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派往崇义县任少共巡视员,在白色恐怖下负责粤北赣南地下交通工作。在交通线遭敌破坏后转移上山开展武装斗争,后任于都县斜岭游击队政治委员。1932年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瑞金少共中央团校学习,后任红二十一军第四十一团青年干事、红二十一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指导员。7月至12月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一团党总支书记。1934年任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六团党总支书记,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任代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在长征中攻克湖南宜章县城。在娄山关战斗中,创造红军1个团击败敌军6个团,闯关夺城一日激战百余里的著名战例。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参加直罗镇战斗。参加红军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回师陕北后,进延安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第九十一师代理政治委员(1937年3月起)。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政训处主任。不久调任第七六九团政治委员。1939年6月至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5月至1941年1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东洋关战斗和太原保卫战、广阳伏击战、正太铁路破袭战、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参加巩固和发展太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1年进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4年春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爷台山等战斗。其间,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冀鲁豫的代表(被拨入晋察冀代表团),出席了中共七大。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副政治委员。1947年3月至7月任西北野战军新编第4旅政治委员。同年10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编第4旅政治委员。1949年2 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6军第17师政治委员,第6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4月至9月任第63军党委常委、第6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和指挥武家坡、响水、平良、镇川堡、西府战役。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斗。1948年率部参加了宜川、瓦子街战役、澄合战斗、荔北战役以及解放蒲城、大荔战斗,解放西安、扶眉、兰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第63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至1951年12月)、军党委常委。1950年12月至1954年11月任军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4年11月至1955年4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同年4月至1960年12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5月至1956年4月、1957年8月至1960年3月、1961年2月至1969年12月、1975年10月至1977年12月担任北京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55年11月至1959年11月任北京军区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60年12月至1965年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61年2月至1965年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1977年12月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67年4月至 1969年4月任中共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代理书记。后任南京军区顾问。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离休后撰写革命回忆录。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1996年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功绩黄振棠,出身于江西省上犹县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自小受苦,孩提时代就敢与欺压弱小的恶势力作对。一天,一伙富家子弟趾高气扬地从穷人家的菜地踩过,白白糟蹋了一行行青菜。黄振棠知道此事后,决心报复。他邀约一伙穷家小伙伴,藏在路口的树丛中,看见那伙欺侮穷人的恶小子走来,突然冲上前去,将他们痛打了一顿,并责令那伙人回家量米,赔偿穷人的损失。那一年黄振棠虽只有16岁,却长得牛高马大,浑身都是力气。他揪住为首的那位富家子弟说:“不怕你们家钱多,我的拳头比你大。以后你要再欺负穷人家,你就得先问问我的拳头同意不同意!”从此黄振棠便在乡邻中出了名,被大人们称为“细伢子头”(即“孩子王”)。 这时,黄振棠的家乡已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共赣南特委派出的共产党员黄达,已在上犹县先后建立了清湖、社溪两个中共区委,上犹全县已发展共产党员60余名。党组织正在组织和发动贫苦农民准备举行武装暴动。机灵的黄振棠打听到了这个消息,找到本地的暴动领头人要求加入暴动队。他的要求获得同意,从此他正式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这是1930年春的事。 1930年5月下旬,轰轰烈烈的上犹农民武装暴动遭到敌人镇压。黄振棠没有害怕,继续参加秘密革命斗争。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共青团西河分委巡视员。1932年4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来到上犹、崇义两县活动。黄振棠带领一批青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振棠参加红军后,任红军宣传队分队长,红二十一军第四十三团青年干事、军政治部青年部长,红三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师十一团总支书记、第六师十六团代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团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代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训处主任、七六九团政治委员、第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各一枚。还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