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釉 |
释义 |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宏源阁博物馆藏黄釉牡丹孔雀纹天球瓶) 基本简介瓷器釉色名。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制作与应用制作方法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茶叶末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 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 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 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黄釉,低温黄釉,帝王黄,宫廷黄,低温陶瓷颜料.黄釉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低温黄釉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黄釉颜料信息:化学名称:黄釉(低温黄釉)黄釉英文名称:Yellow黄釉别名:帝王黄,宫廷黄黄釉化学性质/ Chemical Character:Cd-Se-S黄釉外观/Physical Form:黄色粉末/ Yellow Powder 黄釉颜料特性>>>黄釉耐温性:720°C-820°C 黄釉容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 低温黄釉着色力强,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 黄釉化学性能稳定、耐酸、耐碱、低温烤烧、节能、高抗蚀。 黄釉颜料技术指标>>>黄釉完全符合国家进出口检验标准(国标限量值:Pb:0.5mg/L,Cd:0.25mg/L。 黄釉广泛使用于强化瓷、骨质瓷、软质瓷、硬质瓷、日用瓷等瓷种的釉上装饰。 黄釉的铅镉溶出指标比国标GB12651-2003指标低一个数量级,铅、镉溶出量低于国家标准,产品符合欧盟Rosh标准。 低温色釉系列釉上低铅镉陶瓷颜料属于低膨胀系数的釉上陶瓷颜料; 低温色釉系列拥有完整的色系,质量稳定、印刷性能好,颜色烧烤温度范围宽; 低温色釉系列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产品表面装饰光亮度好、呈色鲜艳; 科勒颜料自主研发低温色釉系列包含红.黄.绿.兰.黑等色系,适用于工艺瓷,日用瓷.陶瓷酒具等的装饰; 科勒颜料自主研发低温色釉系列:Pb:0.00~0.01mg/L,Cd:0.01~0.02mg/L)并且可互兑调出更丰富的色彩。 黄釉颜料色卡>>>编号 名称 英文名 化学成份 耐温性 色卡 CPY-6658 黄 釉 Light yellow onglaze Cd-Se-S 720°C-820°C CPY-6678 黄 釉 Bright yellow onglaze Cd-Se-S 720°C-820°C CPY-6688 黄 釉 Deep yellow onglaze Cd-Se-S 720°C-820°C 黄釉颜料产品用途用于陶瓷、日用搪瓷、工业搪瓷、搪瓷贴花纸、搪玻璃、建筑珐琅板、永久性色标和远红外材料、粉末涂料等;耐温涂料,氟碳涂料,户外高耐候涂料;户外塑料制品,塑钢门窗型材,色母粒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