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岩孔庙 |
释义 | 黄岩孔庙,又称文庙、儒学。地处黄岩城关市中心。始建于唐,具体年代无考。北宋治平三年(1066)迁建于明因寺北。北宋元丰六年(1083)徙现址。元代元贞二年(1296)因黄岩由县升州而成州学,明洪武年间复为县学。这是台州惟一有较详的历史记载的孔庙建筑群。在科举时代,大抵由县令、学官相伴和士子乐助集资修建。黄岩孔庙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名称年代黄岩孔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介绍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城关镇。旧名文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乾隆道光、同治重修。存大成殿、东西庑、戟门、衣亭、奎星阁等建筑37间。大成殿五间。殿南有东西庑各九间。戟门五间,东西有更衣与神祠各三间。以及泮池、泮桥等。大成殿系孔庙主体建筑。面宽五间,通面宽21.4米,通进深25.6米。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面,正脊砌有“天井文运”四个大字,东西侧堆塑龙形正吻。梁架系抬梁式结构,殿内置金柱18根,檐柱12根,柱础高为0.50米,雕刻盘龙、缠枝牡丹花、连珠纹图案。磉盘呈浅盆状,由如意状云肩和几何形勾连回纹相组合。东西厢庑各9间,面宽27米,进深4.8米。均为单层小青瓦屋面,滚瓦花脊。内置各式柱36根。柱础素面。厢房内南北两则系平面天花板,中间为方形覆斗式藻井。东厢房南与神祠连接,北与大成殿相交。西厢房南与衣亭连接,北与大成殿相交。神祠、衣亭屋脊式样与厢房类同,两则为马头山墙。大成门又称之戟门。面宽五间,通面宽18米,进深7.8米。重檐歇山顶,灰色筒瓦屋面,屋面较平缓,翼角起翘,滚瓦花脊。平面置各式柱子26根,柱础素面。地面铺砌石板。在明间与次间的中柱间设大门,即一中门、二边门。泮池位于大成门南端。距大门9.3米。泮池呈半月形,四周壁面由条石叠砌,泮池宽22.7米。泮桥为三孔梁桥,南北走向,桥长12.1米,宽2.15米。两侧设栏杆,望柱高0.60米,柱头刻饰仰莲与覆莲,栏杆两端置抱鼓石。奎星阁位于孔庙东轴线上,距离大成门40米。始建于明未清初。面宽三间,通面宽10.2米,进深11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面。正脊为滚瓦花脊,两侧雕塑龙吻。1995年维修时,在栋桁上发现“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墨书一行。 历史清代之前旧名文庙,在黄岩城关镇青年路与劳动路交叉口西南。宋元丰年间始建,屡建屡毁。 清代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均曾重修。大成殿通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色筒瓦屋面;尾脊有龙飞凤舞砖刻,间歇“天开文运”四个大字。殿柱大可合抱。柱础或刻龙或雕莲,前檐柱雕 龙琢狮,尤为精美。殿南有东西庑各9间,大成门5间。大成门又称戟门。东西有更衣亭与神厨各3间。这些房子勾心斗角合成凸字形建筑结构。大成门南有泮桥跨泮池。泮池以状名,又称半月池。东南还有奎星阁3楹,也是重檐歇山顶,黄色筒瓦屋面。庙宇共37间,是台州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古建筑群。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构造概述黄岩孔庙地处黄岩城关市中心。始建于唐,具体年代无考。北宋治平三年(1066)迁建于明因寺北。北宋元丰六年(1083)徙现址。元代元贞二年(1296)因黄岩由县升州而成州学,明洪武年间复为县学。 黄岩孔庙建筑在清康熙九年(1670)毁于火后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遭飓风损坏后作较大修建。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大成殿。道光、同治年间又修缮增建。孔庙规模原来较大,现存有“万俐宫墙”、文奎阁、伴池伴桥、大成门、两庄、杏坛、大成殿建筑。大成殿重檐歇山顶,五间开面,黄色琉璃瓦屋面,脊饰龙凤堆塑各一对,间设“天开文运”砖雕大字。前檐柱上部雕琢云龙戏狮,柱础雕刻题材丰富,风格筒丽。整座大殿琉璃宝光规模恢宏。 大成门重檐歇山顶,五开间,盖黑色简瓦,飞檐翼角,花脊高垒,建筑风格同大殿。文奎阁重檐歇山顶,黄 外形色琉璃瓦屋面,正方造型,郴井内顶,绘龙虎相斗彩画。“万切宫墙”残存高约1.5米。孔庙旧有棂星门、射圃、题名坊、乡贤词、名宦柯、崇圣饲、明伦堂、尊经阁等,现已不存。 文庙制度,庙堂主祖孔子,每年春秋二祭。旁设学宫,培养生员,兼行每年会(乡)试,并附先贤词等。放文庙实是邦邑文化中心,缅怀则追美先哲,效法前贤,教授则弘扬文明,激励后人。 黄岩孔庙主体建筑保存较好,是浙江省现存较完整的文庙。一九八二年二月黄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艺术黄岩孔庙接长街,庙东古为尚书坊、桥亭头,前有腾蛟、起凤二坊,后有五条河通舟楫。县令或知州上任都要参与孔庙的祭祀大典。黄岩素有“小邹鲁”之称,宋代中进士183名,其中一年中了18名进士,文风称盛。 孔庙在今址建庙以来,频遭兵、寇、风、火之灾;屡毁屡建,有记载的修建达28次。明代的孔庙,大殿三楹,东西各五楹,规模较大。现在的孔庙,是按清初建制重修的。 大成门又称戟门,古代设仪仗,所谓列戟之地。泮池又称半月池,也是孔庙特有建筑。古代中秀才,可以进入孔庙,称入泮。东偏还有奎星阁,《孝经》说奎星主文章。老戏庆寿时演“奎星点中”,扮一黑面独脚跳的奎星一手执笔,一手执斗舞于台上。 大成殿大成殿高16米,五楹,重檐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正脊砌“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边饰龙凤砖塑是黄岩孔庙特色。重檐八角以飞椽出檐,起翘高昂是江南庑殿式风格。副阶卷棚,梁阁斗拱刻花繁缛;前檐柱琢狮雕龙为清代中期佳作。大殿南接东、西庑、联大成门,有回廊可通。大成门东、西有神祠和衣亭各三围一字排开十一间面。大成门又称戟门,前后抬梁古为设仪仗所谓列戟之地,重檐高耸南临泮池,为全国孔庙建筑中所罕见。偏东还有魁星阁,黄岩孔庙共存古建筑37檐。 大成殿北沿嵌以花窗。80年代晚期在孔庙明伦堂、崇圣神祠、尊经新闻片旧址上建造一个座孔园。这里有古树名木、奇花异石点缀于长廊,假山、亭轩、曲沼相同,古樟临街,浓荫匝地;古银杏昂首园林,倚双亭而停曲沼;妙智寺的罗汉松寺废而树存;同仁堂的黄杨树乔迁而千枝竞秀。南天竹墙边茂发,紫竹、观音竹层角森林;蟠桦如伞,榴花似火,并有铁树频频开花,银桂累累结子。盛开的紫薇花更是把孔园映衬得古色古香。 大成殿系孔庙主体建筑。面宽五间,通面宽21.4米,通进深25.6米。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面,正脊砌有“天井文运”四个大字,东西侧堆塑龙形正吻。梁架系抬梁式结构,殿内置金柱18根,檐柱12根,柱础高为0.50米,雕刻盘龙、缠枝牡丹花、连珠纹图案。磉盘呈浅盆状,由如意状云肩和几何形勾连回纹相组合。东西厢庑各9间,面宽27米,进深4.8米。均为单层小青瓦屋面,滚瓦花脊。内置各式柱36根。柱础素面。厢房内南北两则系平面天花板,中间为方形覆斗式藻井。东厢房南与神祠连接,北与大成殿相交。 西厢房西厢房南与衣亭连接,北与大成殿相交。神祠、衣亭屋脊式样与厢房类同,两则为马头山墙。大成门又称之戟门。面宽五间,通面宽18米,进深7.8米。重檐歇山顶,灰色筒瓦屋面,屋面较平缓,翼角起翘,滚瓦花脊。平面置各式柱子26根,柱础素面。地面铺砌石板。在明间与次间的中柱间设大门,即一中门、二边门。泮池位于大成门南端。距大门9.3米。泮池呈半月形,四周壁面由条石叠砌,泮池宽22.7米。泮桥为三孔梁桥,南北走向,桥长12.1米,宽2.15米。两侧设栏杆,望柱高0.60米,柱头刻饰仰莲与覆莲,栏杆两端置抱鼓石。 奎星阁奎星阁位于孔庙东轴线上,距离大成门40米。始建于明未清初。面宽三间,通面宽10.2米,进深11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面。正脊为滚瓦花脊,两侧雕塑龙吻。 过去孔庙常年封闭,荒草没胫,平民百姓是难以入内的;如今孔庙常年开放,游人纷至沓来,有联为证:憩小亭,闲话禾香稻熟;瞻文庙,长歌政通人和。 文物保护必要性黄岩孔庙建筑因年代久远,长期遭受风雨侵蚀,造成部分木结构建筑及砖砌墙面残损、倒坍。特别是“文革”期间,孔庙被视为“四旧”产物,遭人为破坏,其状破烂不堪,1991年被浙江省文物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黄岩孔庙维修工程得到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黄岩县人民政府的重视,黄岩博物馆对文物“以旧修旧”的原则,历经3年工程维修,终于使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以它独特的原有建筑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黄岩孔庙作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由于文物保护有现行法规可依,保护的效果相对比较明显,而历史文化保护由于长期没有法律依据,给保护增加了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行法规,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