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秀宝 |
释义 | 黄秀宝,棉纺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应用基础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转杯纺工艺理论研究方面,她是中国国内最早引入数值模拟、计算机仿真的学者之一。她主持的课题如创建的基于喷射流场数值模拟的气流拉伸模型以及相关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关机器视觉纺织应用的研究已获多项专利。主持了纺织工程专业的系统改革,将原纺织工程以棉、毛、麻、绢分类的纺织小专业改造成为纺织工程大专业。在纺织教育和科研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黄秀宝,女,浙江省宁波市人,1935年6月9日出生。1938 年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童年时代目睹了穷人为抢购“户口米”而被挤伤、踩死的惨状。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但江南大地又陷入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黄秀宝也亲眼看到了穷人们团结起来,涌向囤积粮食、牟取暴利的“米蛀虫”那里抢米的风潮。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使黄秀宝深深感到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黄秀宝1948年9月考入宁波市甬江女子中学,1950年2月进入苏州市萃英中学,1951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1954年9月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1960年2月被录取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研究生,从事牵伸工艺理论研究。在导师陈寿琪和丁寿基的指导下,完成了《牵伸过程中的几个平稳随机函数功率谱问题》的研究生论文。在此期间,导师们严谨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对她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1964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秀宝借助广播自学英语。1979年12 月,赴英国里兹大学进修,在P.Grosberg教授和W.Oxenham博士的指导下从事转杯纺工艺理论研究。1982年7月回国继续任教。 个人简历1935年6月9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51年-1959年7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高职班、纺织系学习。 1960年3月-1963年12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研究生。 1964年1月-1979年11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助教、讲师。 1979年12月-1980年2月 英国卡迪夫大学语言中心培训英语。 1980年3月-1982年6月 英国里兹大学访问学者。 1982年7月起 华东纺织工学院(先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年-1996年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系主任、纺织研究所所长。 2005年 退休。 生平介绍黄秀宝,女,浙江省宁波市人,1935年6月9日出生。1938 年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童年时代目睹了穷人为抢购“户口米”而被挤伤、踩死的惨状。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但江南大地又陷入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黄秀宝也亲眼看到了穷人们团结起来,涌向囤积粮食、牟取暴利的“米蛀虫”那里抢米的风潮。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使黄秀宝深深感到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黄秀宝1948年9月考入宁波市甬江女子中学,1950年2月进入苏州市萃英中学,1951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1954年9月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1960年2月被录取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研究生,从事牵伸工艺理论研究。在导师陈寿琪和丁寿基的指导下,完成了《牵伸过程中的几个平稳随机函数功率谱问题》的研究生论文。在此期间,导师们严谨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对她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1964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秀宝借助广播自学英语。1979年12 月,赴英国里兹大学进修,在P.Grosberg教授和W.Oxenham博士的指导下从事转杯纺工艺理论研究。1982年7月回国继续任教。 黄秀宝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博士生导师,历任棉纺研究室副主任和主任、纺织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87年到1996年间,连任三届中国纺织大学纺织系主任、纺织研究所所长。1987年起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七、第八届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副部长,现任《辞海》纺织分科主编,东华大学学报编委和《国际纺织导报》编委。黄秀宝1950年5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3 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国纺织总会巾帼新中国成立标兵,同年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主要论著1.陈寿祺,丁寿基,黄秀宝.牵伸理论研究中的几项平稳随机函数问题——牵伸过程动力学问题.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论文集,总144页 2. Chen Shouqi, Ting Shouji, Huang Xiubao. A Study on Some Stationary Stochastic Function Problem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Drafting-The Dynamic Theory Regarding the Drafting Process. Proceedings of 1964 Beijing Symposium, August 21-31, 1964, Beijing, China, 757 3.黄秀宝.阻捻盘设计和纺纱条件对阻捻盘假捻效果影响的分析.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3,9(3) 4.黄秀宝,梁金茹.捻度传递长度、包缠纤维与成纱质量.纺织学报,1983,4(11) 5. Huang Xiubao, Zhu Reiyao. Tensile Behaviour of Rotor Spun Yarns. Proceedings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Annual World Conference, October 16-20, 1989 Nottingham, U.K. 219-231 6. Huang Xiubao, Lin Tingkun. Fuzzy Dicision-Making of Combing Roller Covering for Spinning Pure Ramie Noil Rotor Spun Yarns.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1993, 10(1) :1-9 7. Huang Xiubao.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lse Twist Effect Inside the Rotor.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w Spinning Systems into the Future.Edited by Department of Textile Engineering,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Shanghai, China, November 14-18, 1995, 138-143 8.赵建明,黄秀宝.苎麻纯落麻转杯纺假捻盘磨损研究.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6,22(5) 主要贡献1987-1996年,黄秀宝连任三届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系主任。在此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她把大量心血倾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纺织工程专业的系统改革与建设,为建成纺织工程大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黄秀宝主持的纺织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专业设置、初建纺织工程大专业;第二阶段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加强专业的硬件建设。专业设置主要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能力、主辅结合、按需分流”的原则。学生进校后,前三年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到第四年,在广泛调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服务方向,进行分流的专业教学。对有潜力的学生,在三、四年级时还组织他们辅修工业外贸、管理工程等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纺织工程大专业建立以前,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开设的专业课程是针对行业需要的棉纺学、毛纺学、麻纺学、绢纺学、机织学、棉纺织厂设计、毛纺织厂设计、麻纺织厂设计、绢纺织厂设计等。初建纺织工程大专业以后,原针对各行业纺织工艺原理的二、三十门课程综合为“纺纱原理”、“纺纱设备”、“织造原理”、“织造设备”四门,同时把各行业的原料化学初加工及半成品化学加工也进行了综合,开设了“纤维与纱线化学加工”课程,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横向专业知识面;后又开设了“织物后加工”课程,使学生的纵向专业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为了做到“纵横兼顾”,在四年级仍设立“棉纺织产品与工艺”、“毛纺织产品与工艺”、“麻纺织产品与工艺”、“绢纺织产品与工艺”、“带、毯织物生产”、“色织物设计与生产”等主要专业分流课,并保留了相应的纺织厂设计课。 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纺织新产品层出不穷,许多新产品应用的是各行业加工工艺与技术的交叉渗透,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学生的择业面也越来越宽。因此,初建的纺织工程大专业阶段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与世界纺织产品结构变化及21世纪纺织科技发展相适应,尤其是尚未把产业用纺织品列为必修的专业内容。鉴此,黄秀宝又主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总体目标是打破行业界限,真正建立起学科型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以较大力度加强有关产品与质量控制的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大致是:原来的“纺纱原理”、“纺纱设备”合并为“纺纱学”;原来的“织造原理”、“织造设备”合并为“织造学”;原来的棉、毛、麻、绢纺织产品与工艺的分流课程改设为“纱线生产与质量控制”;原课程体系中的原料化学初加工及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各种常规纱线产品,各类棉、毛、麻、绢纱的质量国标及其在生产中如何控制与保证,以及各类纤维混纺产品、工艺与质量控制等均在“纱线生产与质量控制”中讲授。产品类课程按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三大类产品领域开设。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范围已遍及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水利、农业、医疗卫生等部门,其开发与应用将是我国纺织工业新的生长点,因此产业用纺织品被列为指定选修课。改革后的这一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已基本与国际接轨。调整后的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除继续加强专业劳动、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外,又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强化训练及试纺、试织、综合性实验等环节。 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等,均离不开实验室建设的现代化。为此,黄秀宝又亲自主持加强了对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是实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原来分散于各教研室的小实验室集中起来,实行系管实验室,并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建设好几个系管实验室。接着在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逐步改善硬件设施,建成了能容纳30余人的微机房,并使全自动转杯纺机、自动络筒机、倍捻机、片梭织机、电脑绣花系统以及成套Uster纱线质量检测系统等陆续进入了纺织工程系的实验室。黄秀宝为了建成纺织工程大专业而进行的系统改革和建设,花了整整九年的时间。她自始至终亲自主持了整个改革方案的构思,亲自参加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的审定等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其中第一阶段关于改革专业设置,初建纺织工程大专业的成果获得了1989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阶段关于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获得了1996年中国纺织总会教学成果二等奖。现在,纺织工程学科已成为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211工程”建设的主体学科。 人物评价黄秀宝自1986年担任硕士生导师和199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已先后培养了34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20名(包括4名用英语教学的外国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4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高级工程师,有的已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所在单位均已成为中坚力量。多年来,黄秀宝在精心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作为纺织工程学位点的负责人,曾数次认真细致地主持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硕士研究生力求加深拓宽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努力提高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以满足纺织产品设计、加工、贸易等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博士研究生则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宽广的专业知识,能深入从事本学科或与高新技术相关学科交叉渗透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并能主持纺织工程技术创新的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博士论文选题是关系到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选好博士论文课题,黄秀宝挤出时间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瞄准学科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新兴学科的进展及对纺织学科的影响和可能的交叉与渗透,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纵向项目,然后让博士生一起参与研究工作,从中进行博士论文选题。在论文选题方向确定后,黄秀宝要求博士生在与选题方向相关领域检索的文献资料不得少于70-80篇,并加以认真阅读和系统综述,了解前人在该领域已获得的成果以及该领域尚需继续研究和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对创新点要进行严格的考证,直至确认查新有效后才列为博士论文的预期目标。在完成文献综述和查新后,黄秀宝即要求博士生认真写好开题报告,然后对所列创新点逐个进行攻关和突破。 博士论文撰写阶段是博士生成果综合的收获阶段,黄秀宝对此给予特别关注。她坚持认真、细心地审阅、修改每一篇博士论文,从论文的提纲、内容到文字结构,均一一进行精批细改。在博士生进行论文撰写中,她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关于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以及实事求是良好学风的教育,要求学生清晰区分自己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对引用前人成果的段落必须注明出处;对自己成果的评价要谦虚真切,即使确系首次发现或首先提出也要让评审专家审定,坚持自己不评自己。黄秀宝坚持严谨治学,从而确保了她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她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有多篇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提名论文。她的一位博士生留校任教不久,即破格晋升为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黄秀宝不仅在思想上、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也热心关爱学生。针对部分博士生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她尽力给予博士生以较多的津贴,以保证学生必要的营养。对待生病的学生,她更是给予了母爱般的关怀。2000年她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4年又被评为东华大学第一届师德标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