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胸鹀指名亚种 |
释义 | 黄胸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aureola aureola)属小型鸣禽。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千岛群岛,日本,朝鲜半岛至印度,中国。 中文学名:黄胸鹀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aureola aureol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种:黄胸鹀 亚种:黄胸鹀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Pallas, 1773 英文名称:Yellow-breasted Bunting 外形特征雄鸟春羽嘴基、额、眼先、头侧、颏和上喉黑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栗褐色或栗红色,背缀有少许不甚明显的黑色纵纹,有的尾上覆羽微缀暗褐色。尾黑褐色,羽缘色淡,最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形白斑。翅上小覆羽与背同色,亦为栗褐色或栗红色,中覆羽白色,大覆羽外翈栗褐色,内翈黑褐色具窄的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羽缘淡棕色,三级飞羽和内侧大覆羽外翈羽缘棕栗色。下喉、胸、腹和两胁鲜黄色,上胸有一窄的深栗色横带,两胁有栗褐色纵纹,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皮黄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沾黄色。头顶栗色,眼先和眉纹皮黄色或黄白色,耳覆羽皮黄色而具褐色纵纹,上体余部和春羽相似,但具宽阔的沙皮黄色或棕色羽缘,腰栗红色。下体黄色,颏和上喉有时为黑色,但大多被沙黄色羽缘所掩盖,胸无栗色胸带。 雌鸟头顶栗褐色具细的黑色中央纹,头侧亦为栗褐色具较宽的黑色纵纹,眼先和长的眉纹皮黄白色。背、肩等上体棕褐色或黄绿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同雄鸟,但小覆羽近暗褐色,中覆羽暗褐色具宽的白色尖端,大覆羽暗褐色、羽缘淡棕色或灰褐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部分个体胸具细的黑褐色纵纹,两胁纵纹亦为黑褐色或黑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头和背羽色相同,多为沙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下体绿黄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较淡,脚淡褐色或肉色。 雄鸟:额黑色,而不扩至头顶前部;上体栗褐色,黑色条纹较少,下体亮黄色。 雌鸟:上体橄榄棕褐,杂以黑褐色条纹;眉纹淡黄色;颏和喉近白黄,下体余部黄色,两胁杂以暗褐细纹。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 生活习性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只-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叫声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变而悦耳。 黄胸鹀的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千岛群岛,日本,朝鲜半岛至印度,中国新疆北部青海,阿勒泰(繁殖鸟、旅鸟),自东北,内蒙古中部(繁殖鸟),西抵青海祁连山,南至云南,广东,广西(旅鸟),广东沿海一带(冬候鸟)。 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在4月末5月初可听见雄鸟站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鸣声清脆婉转。巢多筑于草原、沼泽和河流与湖泊岸边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与草丛下的浅坑内,利用四周的草丛和灌木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巢呈碗状,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牛毛、猪毛、马尾和兽毛等。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绿灰色、被有灰褐色或褐色斑纹,卵为卵圆形。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3-14天。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易危(VU)。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