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梧芳
释义

黄梧芳(1924年- ),上海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1950年6月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在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特别是玉米叶斑病类的病菌生理分化、致病毒素和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玉米病害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人物经历

黄梧芳,1924年5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西省容县。黄梧芳曾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读书,1937-1944年在广西省立桂林高中读书,后转湖北省立第八中学至高中毕业。1946年9月,他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1950年6月毕业。

大学毕业后,黄梧芳毅然放弃随家去香港定居的机会,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吉林省综合农业试验场(现吉林市农科所),从事大豆褐斑粒病的调查与研究。1954年,由于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他调到河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先后担任过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植物免疫研究室副主任,河北省高校职称评委、农林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华北分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由于教学、科研成绩显著,黄梧芳曾获校先进工作者、科教兴农突出贡献者,河北省优秀知识分子等称号。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其中“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抗小斑病突变体研究”评为1989年河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工作简历

1950年6月 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

1950-1954年 吉林省综合农业试验场技术员。

1954-1983年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3年至 植物病理学教授。

学术研究历程

研究背景

60年代,玉米病害发生严重,尤其是玉米小斑病常爆发流行,损失巨大。黄梧芳与教研室的老师深入田间调查,开展研究与防治,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期间,美国玉米种植带玉米小斑病亦严重发生。1970年达到顶峰,造成了165亿千克的直接经济损失。这次惨痛教训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植病学家的广泛关注。

理论初探

黄梧芳密切注视国外研究动态,针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案。经过课题组几年的不懈努力,测定了全国十几个省市上千份标样,摸清了中国玉米小斑病群体的生理分化状况和玉米品种资源的抗病性表现,认为特定的病害是特定的寄主在特定的病原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玉米小斑菌的生理分化不能简单地分为T、O两个生理小种,而存在某种特殊性。经过严格筛选,他和同事首次在国内提出鉴别玉米小斑菌的8个鉴别寄主,即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包含T、C、S型不育系及正常系)。根据这8个鉴别寄主,可鉴别出16个生理小种。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当时育种部门普遍采用或拟采用的T、C、S型雄性不育材料呈专化致病性的T小种、C小种、S小种及同时对三者都能致病的强毒力小种。这些结果为育种部门的抗病育种及雄性不育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得到俞大绂、方中达、吴绍骙等的高度评价。

学术成果

在明确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相继发表了“不同细胞质玉米对玉米小斑菌的专化反应”、“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分布频率”等一系列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主要产区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理小种。玉米小斑菌的小种与不同细胞质间的互作存在着很高的专化性。某些对C型不育细胞质或T型不育细胞质玉米具有专化致病性的小种都以较高的频率存在。若大面积单一种植某一类型的玉米,势必对病原菌群体造成更大的选择压力,促使致病类型迅速上升,造成病害的爆发流行。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遗传种质单一性意味着抗病的脆弱性,在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抗性多样化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原理,黄梧芳又带领课题组一班人对玉米小斑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致病机理、药剂防治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除对病菌的扇形突变、单孢系单斑系后代变异、有性世代的遗传规律、无性世代的寄生适合度属性变异等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外,其中以致病毒素的研究最具特色,是国内最早开展此类工作的单位之一。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真菌致病毒素研讨会”上,该课题组以交流论文的质量高、数量多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他们不但对玉米小斑菌毒素的理化性质、提纯方法及生物测定技术等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还利用致病毒素在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抗病品种测定上进行了尝试。其中“根冠细胞测定法在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获省教委二等奖。

个人影响

黄梧芳非常重视各学科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交叉利用。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吉林市农科所等单位合作,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和毒毒诱变筛选抗病突变体,探索了一条抗病育种新途径。目前已分别获得玉米抗小斑病、大斑病和圆斑病,小麦抗根腐病和赤霉病的突变材料。其中获得的多个玉米抗小斑、小麦抗根腐病的突变品系经多年多点田间观察表现良好,受到省科委、省教委的奖励。

黄梧芳一直承担着极其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他先后主讲过“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真菌生理学”、“植物光学显微技术”、“高级植物病理学”等课程。他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40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门技术人才。很多人已成为各部门的骨干力量。

50年代建系初期,由于师资力量薄弱,黄梧芳主动承担起三四门课的讲授和实验任务。他从讲义到实验材料的准备都一人完成,每天只有4-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正是这些锻炼,培养了他后来不畏困难和挫折、勇挑重担、坚韧豁达的性格。

黄梧芳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参加工作起,就以严谨的态度,对每个实验及科研活动都亲自准备和观察。经费不足时,就自制工具和仪器等。他发表文章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自己拍摄和冲洗的,质量之高常受到同行的好评。他经常强调,养成亲自动手观察的习惯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因此他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技术性课程“植病技术”和“植物光学显微技术”等都形象生动,有理有据。

主要论著

1 蔬菜和果实的贮藏原理(俄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 植物细胞中的病毒内含体(俄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3 细菌学基本原理(英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4 玉米蠕孢菌叶斑病(英文).见:河北农大科技译丛.1974

5 河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

6 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英文).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

7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杂粮病害部分).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8 农业土壤真菌(英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人物评价

黄梧芳为人正直,对不正之风及不良现象敢于提出意见和批评。他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则以身作则。由于他的学识和为人,得到了病理教研室同事的一致尊敬。他在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时,室内学术气氛浓厚,植物病理学多次被评为校一类课程。在繁重的教学、科研的同时,他还培养了植物免疫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3名,编著和翻译了全国农业院校统一教材等近10种。1983年,他与王焕如一起筹建了“河北农大植物免疫研究室”。该室目前已成为学校主要教学科研基地之一,取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被授予省级先进科研集体称号。

黄梧芳的讲课效果全校闻名,学校和系多次组织教师观摩。全系的许多年轻教师都得益于他的指导。对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他更是耐心指教、从不保留,有时拿出自己的讲稿让他们参考。为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他从未间断过搜集各种资料。他将整理成的上千张卡片,充分消化后溶入各种讲义、教材中。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第二外语(俄),并翻译出版了不少书籍。

身为学科带头人,黄梧芳特别重视解决新老交替、培养年轻人的工作。目前,他所在的研究室已成为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集体。近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仍活跃在植物病理学的工作岗位上,为学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