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伟宗 |
释义 | 黄伟宗,男,1935年11月出生。《中国珠江文化史》主编,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首创者和倡导者,珠江文化工程的实践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化学者。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评价。 人物简介黄伟宗,笔名黄葵、荷红。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于广西贺州,祖籍广东肇庆。《中国珠江文化史》主编,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首创者和倡导者,珠江文化工程的实践者。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化学者。致力于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倡导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文学创作,政府文化策划等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羊城晚报》文艺副刊编辑,《广东文艺》、《韶关文艺》、《作品》编辑。 黄伟宗主编的《中国珠江文化史》,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给予高度评价;《创作方法史》获1989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欧阳山创作论》获1989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新时期文艺论辩》获1992年中国云冈杯文学奖;《创作方法论》选入《二十世纪中国文艺论著汇编》、《中国“八五”科技成果录》,并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代表作有《黄伟宗文存》、《浮生文旅》(散文集)、《珠江文化论》、《珠江文化系论》、《文化与文学》、《创作方法史》、《创作方法论》、《欧阳山创作论》、《欧阳山评传》、《新时期文艺论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文艺辩证学》、《中华新文学史》(下册)等20多部,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珠江文化丛书》、《珠江文化》(学术杂志)。 社会影响一、汪洋致信黄伟宗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广东江河文化史空白。 1、以水为源流,以长江黄河为参照,研究广东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2010年07月08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州举行。而伴随庆祝大会的举行,珠江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中国珠江文化史”、“珠江文化工程”、“珠江文化品牌”、“珠江文化星座”等系列专题座谈会。不仅回顾了珠江文化研究和探索的历程,同时也吸取了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珠江文化的品牌更加发展壮大。广东学者关于珠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 2010年07月0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收到300万字的《中国珠江文化史》后,亲自给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写信,高度评价专家们对我省文化建设事业所作的积极贡献。 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历史时刻,广东以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10年来,这批学者不畏山高路远,探访秦汉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穷村僻寨与海岛古港,都留下这批学者艰辛的足迹。近日,集结了该研究会十年研究成果的巨著《珠江文化史》开始出版发行,有专家认为,该项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江河文化的空白,意义十分重大。这部专著的出版,也是对广东建立文化强省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献礼。 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其中一项重大课题。以黄伟宗为首的一批研究珠江文化的学者认为,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与海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珠江文化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之流而交汇的水态有关,还有海洋性、开放性、前瞻性等等。将江与海联系起来考察,把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贯通起来,使得珠江文化的研究有了更广阔的时空观。 2、研究珠江文化,对现实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珠江文化系列座谈会深入展开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致信给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高度肯定了珠江文化的研究对于广东文化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汪洋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题中之义,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广东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这项事业需要全省人民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希望你对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 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研究工作,在广东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500万字的《珠江文化丛书》和300万字的《珠江文化史》,填补了广东江河文化史的空白,详尽而且生动地记录了珠江几千年来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揭示了广东改革开放、领潮争先的历史基因、悠久性和必然性。 二、广州2010年亚运会开幕式是中国珠江文化内涵和学术成果的充分体现。 广东与水、与大海的联系和思考,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得到充分展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水文化主题,让人久久难忘。水滴款款而下,温婉宁静;江河蜿蜒而去,纵横交错;海洋吞吐八荒,勾连万里,完全是水的世界。海水、航船、风帆,都是表达珠江文化的密码,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通过展现水文化主题为广东文化正名。这正是广东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敢于解放思想、乘风破浪、领潮争先的时代精神品格,以及珠江海洋文化开放、多元、兼容、开拓、创新的水文化特质的生动反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期间,黄伟宗在接受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的时候,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他说:“开幕式主题最符合我的文化思想!”这使他回想起自己20多年来,不遗余力推广“海洋文化”理念的艰辛历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盛大庆典上,代表广东形象巡游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车,名为“赛龙夺锦,领潮争先”。黄伟宗说,他之所以想到这样的设计理念和命名,是因为奔腾不息的珠江水,给了岭南人生命,也给了岭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赛龙夺锦”是广东音乐,“领潮”则表达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领潮人角色,也是广东海洋文化很好的诠释。 三、中国珠江文化理论对学术界的影响正不断深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珠江文化不仅是概念和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它更是千百年来,生活在珠江流域人们所特有的物质、精神意识和情感积淀。目前,黄伟宗所创立的中国珠江文化理论已经为珠江流域学术界广泛应用,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研究、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等方方面面。2011年10月,知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岭南名画撰写学术论文《郑伟标<湖山秋晓图> <秋林野兴图> 双璧艺术欣赏》,在国内文化界反响热烈,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金羊网、中国收藏网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权威刊发,该篇深入系统分析岭南地区秋季自然风光特点,岭南画派创作精神,以及珠江流域开放、多元、兼容、开拓、创新的水文化特质的学术论文,为中国珠江文化理论在文艺批评领域上的运用树立了典范。 代表作品一、《中国珠江文化史》,2010年06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黄伟宗主编。 珠江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珠江文化也是有灵性的文化。但在历史上,珠江从来都是被文化主流所疏忽甚至遗忘的。要使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就得站在一个高度去探讨研究它,那就是它的海洋文化,蓝色文明。名语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地理环境中的珠江流域,特别是岭南历史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条件下孕育、发展起来的珠江文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开放的。它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占有自己特殊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是世界性的。 1993年夏,黄伟宗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到南雄考察,发现并提出珠玑巷与粤赣分界的大庾岭梅关古道相连。同年,黄伟宗偕参事室文化组同仁到封开考察。从史料记载中,即发现两广划分之源及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乃古广信,即今日封开与梧州。2000年,黄伟宗率刚成立不久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先后到湛江、雷州、徐闻,广西的北海、合浦,福建的泉州考察,并对多学科的史料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经反复论证,再次认定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徐闻与合浦。2003年,黄伟宗率队到阳江考察“南海1号”宋代沉船。并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从沉船所载近8万件的文物来看,为其“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的学术论证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物证据。 黄伟宗率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团队,对珠江流域文化遗迹、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文化风情等的考察和发现轨迹,包括:从2004至2005年在云浮和粤西四市考察和提出南江文化,2004年春在新兴、曲江、怀集考察禅宗的六祖文化,2005年在怀集提出金燕文化,在德庆与广西岑溪为龙母文化定位,在肇庆为包公文化、利玛窦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立论,还先后为粤东的妈祖文化,广宁的南竹文化,江门的侨乡文化,韶关的古道文化,乳源的瑶族文化,湛江霞山南头村的古港文化,广西贺州及广东恩平的科举文化,番禺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广州十三行的商帮文化、荔湾区的校园文化,广东科协的科技文化,佛山的监狱文化,深圳中丝产业创意园的丝绸文化,广州荔湾区与云浮郁南的“广东大西关”文化,肇庆的端砚文化和“端州文化”,东莞的“客侨文化”,以及佛山、顺德、南海的珠三角文化作出的考察和定位,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和我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江河文化上,对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南江的文化研究;在民系文化上,对客家、广府、潮汕民系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系统上,与黄河文化始祖黄帝、哲圣孔子,长江文化始祖炎帝,哲圣老子相对应,发现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哲圣惠能的文化系统。 作为珠江文化工程,它确立了珠江文化的体系,由此,珠江文化得以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列,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亚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黄伟宗文存》,2010年06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黄伟宗文存》选辑黄伟宗的主要著作22部,包括:《创作方法史》、《创作方法论》、《新时期文艺论辨》、《欧阳山创作论》、《欧阳山评传》、《文化与文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文艺辨证学》、《英州夜话》、《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名篇选读》、《浮生文旅》、《珠江文化论》、《海上丝路文化新里程》、《珠江文化系论》、《良溪:后珠玑巷》、《郁南:南江文化论坛》、《海上丝路的辉煌》、《珠江文踪》、《中国珠江文化史》,以及各类文体“首篇”选、“集后集”,并附有五十年学术活动年表。 三、《浮生文旅》,2001年11月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浮生文旅》是黄伟宗文学生涯40余年的散文结集,汇编了五类作品:“足迹文照”是作者近年到西欧五国、美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各地旅行所写的文化散文;“生涯情思”是作者对走过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的回忆和文化反思;“风华稚笔”是作者在青年时代写的散文特写;“艺海记札”是作者与著名文艺家的交往回忆和信件;“笔耕苦旅”是作者为他先后出版的著作所写的序跋或体会文字,全书视野开阔,亘贯古今,史料鲜闻,知识面广,文图并茂,饶有意味。 人物生平1955年9月至1959年8月,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 1959年至1967年,任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编辑; 1972年至1975年,任广东韶关地区文化局干部; 1975年至1976年,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文艺》编辑; 1977年至1978年,任广东作家协会《作品》编辑部编辑; 1979年,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上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来,致力于首创和倡导中国珠江文化理论,实践珠江文化工程; 1993年,被聘任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及参事室文教组组长; 1993年,赴香港、澳门讲学; 1997年,率领中国文化专家考察团访问西欧五国; 2000年,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担任会长; 2000年,率领中山大学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2010年,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广东江河文化史空白。 研究方向中国珠江文化理论、文学创作、文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批评。 主要著作《创作方法史》(专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6年09月出版,获1989年广东省优秀社科三等奖; 《创作方法论》(专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03月出版,曾获1994年广东省优秀社科三等奖; 《新时期文艺论辩》(专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曾获1992年中国新文学学会奖; 《欧阳山创作论》(专著),花城出版社,1989年02月出版,曾获1989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欧阳山评传》(专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02月出版; 《文化与文学》(专著),花城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专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中华新文学史》(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文艺辨证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浮生文旅》(专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中国珠江文化史》(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06月出版; 《黄伟宗文存》(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06月出版。 主要论文《提倡社会主义的创作方法多样化》,《广州文艺》1980年第4期; 《论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湘江文艺》1980年第4期;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创刊号; 《评外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当代文坛报》1987年12月;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艺术世界》1992年第2期; 《现代岭南文化特征初探》,《当代文坛报》1994年第2期; 《文学评论家的勇气和责任心》,《花城》1990年第6期; 《珠江文化特质及其源流略论》,《岭南文史》1998年第2期; 《我与文艺研究》,《南方文坛》2000年第1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