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王倪吴 |
释义 | 简介“黄王倪吴”并称中国绘画史上,经常把同一时期某一地区最突出的几个画家相提并论。 公元1279年,蒙古族消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朝帝国。在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很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作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了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晚期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追求古代意境,重视主观情绪的抒发。在元代短短90余年里,画坛名家出现很多,其中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最为著名(元四家)。 擅长他们都擅长诗书画印的结合,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注重笔墨趣味。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画科。早期的山林、树木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画得比人物还小。在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山水已经成为画面表现的主体。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山水画成熟,出现了李思训家族的青绿山水,和韦偃、张躁等人的泼墨山水。到了宋代,山水画达到鼎盛,画家很多,以雄劲为特色的“北方派”有李成、范宽、郭忠恕等,以淡墨清雅为特色的“南方派”有董源、巨然。宋代山水画的共同特点也像当时的花鸟、人物画一样,强调学习前人。元代画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山水画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都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代也最深远。元代早期,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都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钱选擅长画青绿山水,学习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风格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高克恭风格吸收米芾、董源、李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元代中后期,崛起的元四家,他们以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他们的作品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加提高。 “元四家”的作品对后来的明代、清代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详细介绍“元四家”--黄、吴、王、倪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家,在山水画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绘画史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称为“元季四大家”。元四家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广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画成就,充分发挥笔墨在绘画艺术中的效用,把笔墨韵味在绘画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画的文学趣味,使诗、书、画有意识地融为一体,各具风貌,开创了一代新风,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对明清两代画坛影响极大。 黄公望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故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中年做过小史,因借张闾争夺民田之事,而连累坐了好多年牢狱,几乎被置于死地。自此之后,他便不再问政事,游历名山大川,放浪于江湖间,寄情于山水。后来黄公望入道教。 黄公望到了晚年50岁时,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师法赵孟 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他经常一整天在荒山乱石丛林中静坐,都不知他做什么,如遇到暴风骤雨时,他也不屑一顾。晚年的黄公望,在生活上显得比较旷达浪漫。他喜欢狂饮,特别在游乐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绘画史上给予人们的影响也最大。 后人对其山水画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黄公望的山水画现存于世的水墨画作品最著名的有《富春山居图》卷(分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馆)等。‘ 《富春山居图》卷,是黄公望最得意之作。至正七年(1347年),他七十九岁在富春山寓居创稿,前后历经三四年经营,始告完成。至正十年(1350年)他八十一岁题跋时,尚未最后画完。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彩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峰峦冈阜、坡陀沙渚,起伏变化无穷,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在笔法上取法董、巨,而又自出新意,变化无穷,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极少渲染,丛树平林多用横点,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为黄公望水墨山水杰作。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是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吴镇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他在宋朝灭亡的第二年出生,所以亡国的悲哀,民族的压迫所带来的痛苦,对他来说仍是深切感受得到的。相传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豪侠一流人物,并学习武术和击剑。 他家住小巷,性爱梅花,他家宅的四周,遍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便躺在花中,以吟咏为乐趣。 吴镇性情孤峭,爱好读书,除研究儒家的学问外,还精通道家、佛家的学说,所以有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别名。他杜门隐居,忍饥耐贫,以算命为生,兼以卖画。他喜欢与和尚做朋友,不肯和富贵人来往,也不肯替富人作画。 王蒙王蒙(公元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曾做过闲散小官,元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兴起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北)。 他的外祖父赵孟頫和外祖母、舅父、表弟都是元代杰出的画家。这对王蒙的绘画来讲,不能不给予他一定影响。 王蒙擅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在绘画上自幼受外家赵孟頫影响,并继承董、巨传统,自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喜用枯笔、干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细笔短皴,有时兼之以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布局充满,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表现出山水的蓊郁、华滋,风格多样。其绘画主题多表现隐士的隐居生活。 王蒙的创作方法大致分为设色和水墨两种面貌,在笔墨设色上更是富于变化,往往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太白山图》卷,表现了太白山山峦的层叠绵延,松柏的苍郁茂密,溪水的幽深曲折蜿蜒,楼观萧寺等建筑物的宏伟庄严,高僧游客往来不绝。笔法细劲繁密,设色典雅明丽,反映了这一佛教圣地的情景。《丹山瀛海图》卷与《太白山图》的笔法相近,但用笔更尖细,在章法上画高山为云海环绕,山色奇丽,海水空阔与他通常构图充满形成了鲜明对照,在王氏作品中极为少见。《葛稚川移居图》描写晋代葛洪携带家眷入罗浮山隐居的故事。画面上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溪桥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构图繁复,笔法灵活生动,设色鲜艳明快,山石皴法用湿笔、细笔短皴,纯用水墨,仅于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画家的精心布置,创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此图无年款,大约创作于元末乱世之秋,这反映了画家在当时弃官避世隐居的思想。他曾不只一次地画这一题材。说明葛洪正是王蒙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般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倪瓒倪瓒(公元1301~1374年)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幼霞等,无锡人。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往来,元末社会动荡,因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游于五湖三泖间,寄居村舍、寺观,故有“倪迂”之称。 倪瓒从小就很聪明,努力读书。他最喜欢做诗,立志做一个诗人,后来他果然成为一名诗人,和当时名家齐名。 他家里房屋很多。有一座三层楼,像方塔的形状,名叫清闷阁。阁里面藏书籍几千卷,包括经史子集、佛经道书,他都用心阅读,并加以校正考订。阁里还有三代的钟鼎铜器和历朝的法书名画。他每天在楼上,有时读书有时作画,有时写诗,有时和好友谈论。人家远远望见他以为是世外的超人。 倪瓒是一个性情敦厚的人,能帮助人家,用钱很慷慨,如他的老师老来没有儿子,他就奉养老师终生,死后又殓葬尽礼。他又是一个极爱清洁的人,传说他每天洗脸时,要时时换水。每天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要拂拭几十次,连书室外面的梧桐树和假山石,也叫人常常洗净,恐怕染上污迹。为了保持庭院里一片碧绿可爱的苔藓,遇有树叶落下来,不用扫帚去扫,只用针缚在杖头上将叶片挑去,不使绿苔弄坏。有本书上记载说:有一次倪瓒留朋友住宿,夜里听着有咳嗽声,第二天早晨就命仆人仔细寻觅,有没有吐出的痰迹。仆人骗他,他把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急忙就叫人赶快把梧桐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倪瓒的画,当时的人很喜欢,他死后的声誉更加高了。他绘画题材是主张不求形似的,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绘画创作思想,进一步阐发了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创作理论。不仅代表了元代绘画创作思想的一般趋向,并且对明清文人影响极大。但是我们从倪瓒的艺术实践中看出,他不完全摆脱“形”,他的大量传世作品,无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为自己的创作源泉,不过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竹石等当做自己寄兴写意抒发自我性灵的一种依托物。不仅倪瓒如此,这也是元代文人画家总的创作趋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