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色间谍 |
释义 | 2007年8月26日,德国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黄色间谍”堪称是2007年西方炒作“中国间谍”的代表作。 介绍2000年以来,国外一些媒体恶意抹黑华人事件时有发生,处在这些事件的风口浪尖的海外华人毫不畏惧,坚决以各种方式反击国外某些势力的抹黑、“辱华”言行。 2007年8月26日,在德国著名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而同一天恰逢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这种缺乏幽默和友善的“玩笑”,几乎成为那个时期德国人和中国人谈话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这一切,大多源自《明镜》周刊的一篇长达14页名为“黄色间谍”的封面文章。这篇文章里边主要的内容就说中国剽窃西方的技术,还有说中国的留学生和中国在外国学习的工程师,都是间谍,等等等等。那么这些指控呢,应该说是空穴来风,引起了很多在德国生活华人的强烈不满。 爆料2009年11月29日,据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现年44岁的克莱门特向媒体披露,他前往北京时携带了大量资料,目的是寻找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投资者。克莱门特在奥运会开幕式的招待会上“意外”遇到一名美艳女子,邀请他喝一杯。两杯酒下肚后,克莱门特自称失去自控能力,将这名女子带回房间。 克莱门特说,他只想找个机会“放松一下”,却酿成大祸。对于当晚的事情,他说已经记不起来什么,只是相信当时喝的酒中被下了药。当他醒来后发现,美女已经不见了,他的钱包被翻过。由于钱包里东西一样没少,让他开始担心这不是一般的窃贼。克莱门特披露,他回到伦敦后没有上报此事因为他认为那名“间谍”拿走的是经济资料,不足以威胁国家安全。 早有案底在身的克莱门特因挥霍和虚报公款于2009年6月下台,并有5项欺诈罪名被确定。尽管他在担任副市长期间年薪超过15万英镑,但现在却被发配社区服务——去粉刷公共厕所。 维权行动在德国居住20多年之久的周坚表示,在德国的华人维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德国的一份黄色小报《图片报》污蔑中餐馆,称其在食物中使用老鼠肉,对中餐行业带来巨大重创。于是一些中餐馆的老板,其中包括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中国人就上街游行示威。最后,这份《图片报》只在不起眼的一个位置发表了一个更正声明,此事便不了了之。 “这样的维权效果为零。” 2007年11月1日,多个华人社团在法兰克福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汉堡举行抗议活动。11月10日,《明镜》汉堡总部大楼前聚满了从德国各地赶来的华人,150多名华商和学者、学生代表,严词抗议《明镜》的辱华报道。抗议者联名向《明镜》递交了一封题为《我们不是“黄色间谍”,要求“《明镜》及其所有需对此负责的编辑和作者,必须立即收回所有针对在这里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员工和企业家的不实言论和猜测臆想”。 事件解析西方过去热衷炒作中国政治间谍,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他们近年开始热衷炒作中国商业间谍。西方一些人一向擅长炒作和渲染间谍话题,比如对苏联时期的克格勃炒得神乎其神,日本经济上升期时,又炒作日本经济间谍,甚至有“某日本商业间谍把领带浸入酒杯中,然后回国经过技术处理就能看到商业机密”等这些看起来很离谱的间谍故事。 媒体的炒作无外乎吸引眼球,而某些西方人士炒作中国间谍,一方面可以对失误推脱责任,也能为对华施加强硬政策提供借口。这些人的言外之意往往是:因为他们窃取了中国的情报,所以他们发展很快。西方对中国间谍的渲染和恐惧,恰恰是他们自己热衷对别国搞情报工作的心里折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