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三七 |
释义 | 植物简介种中文名:黄三七 种拉丁名:Souliea vaginata (Maxim.) Franch. 种别名 :太白黄连、土黄边(陕西),长果升麻 科中文名:毛茛科 科拉丁名:Ranunculaceae 属中文名:黄三七属 属拉丁名:Souliea 国内分布: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南中、陕西南部。 国外分布:在缅甸北部、不丹、锡金也有分布。 海 拔:2800-4000 命名来源:(甘肃)[morot, journ. Bot. 12: 69. 1898] 英文植物志:6:143 药物简介【药 名】:黄三七 【拼 音】:HUANGSANQ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长果升麻的根茎或全草。 【功 效】:清心除烦,清热解毒。 【主 治】:治咽炎,结膜炎,口腔炎,骨蒸潮热,心慌心悸,烦躁不安,菌痢,肠炎,痈疮肿毒。 【性味归经】:苦,凉入心,肺,胃,大肠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撒。 【别 名】:土黄连、太白黄连(《陕西中草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后采收。 【拉丁名】:Souliea vaginata (Maxim.)Franch. 【考 证】:出自《陕西中草药》。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茎多分枝,呈鸡爪状,长3~7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紫棕色,有明显的环节及细纵纹。质硬而脆,断面棕色至棕黑色,常见圆形空洞。周围着生多数须根,须根棕黑色,短小,弯曲,多已折断。气微,味苦。 植物形态黄三七,多年生草本,高25-75cm。根状茎粗壮,粗4-9mm,有分枝,疏生纤维状根。茎直立,无毛或近无毛,近基部有2-4片膜质鞘,在鞘之上通常生2叶;叶柄长5-34cm;叶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三角形,长达24cm,具长柄;三回裂片菱形,再一至二回近羽状分裂,边缘具不等的锯齿,无毛。部状花序具4-6花;苞片卵形,膜质;花两性,先叶开放,直径1.2-2.4cm,花梗与花约等长;萼片5,花瓣状,倒卵形,长8-11mm,宽4-7mm,具3脉,先端圆,呈不规则浅波状,白色;花瓣5,宽倒卵形或扇形,长为萼片之半或更短,具多条脉,先端稍平或略圆,有时具小牙齿;雄蕊多数,长4-7mm,花丝狭线形,花药近椭圆形;心皮1-2,狭长圆形,长7-9mm,花柱短,柱头面中央微凹。蓇葖果1-2,长3.5-7cm,具明显的网脉,基部具细柄。种子12-16,长3-4mm,黑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