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乃裳纪念馆 |
释义 | 黄乃裳纪念馆位于黄乃裳家乡闽清县坂东镇湖头街。1979年12月开放。三层楼,水泥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正厅置黄乃裳铜像,下镶“垂范人间”4字。三楼为黄乃裳生平事迹展览厅,展出文物、图片、图表、图书等资料100多件。 为了纪念著名的维新志士、侨领和革命先人黄乃裳先生的光辉事迹,闽清县委、县政府通过发动华侨捐资等渠道,闽清县城关台山建设了一座"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纪念馆坐落于闽清风景秀丽的台山南麓,北倚台山公园,南邻双安别墅,东滨闽江,簇拥于山巅林木之中,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黄乃裳纪念馆始建于1994年12月。1995年12月纪念馆落成,历时一年余,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海外乡亲捐资260多万元。1996年10月举行了开馆剪彩仪式。黄乃裳纪念馆馆区占地总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古建筑风格;馆区空地绿化面积占98%,树木花草种类达50余种,兼具园林特色。纪念馆大前门门匾上有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彪炳千秋"的题词,从大前门向主楼仰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通往主楼的台阶有125级。 人物简介黄乃裳(1849-1924年),字绂丞,又名玖美、慕华。闽清县人。福建著名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1894年,黄乃裳进京应试,中了举人。1896年4月28日,黄乃裳自筹资金独力创办的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建》正式出版发行。1899年秋天,黄乃裳举家登上“格兰诺”号,远涉重洋。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76岁。 黄乃裳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坚强斗士,他为民主革命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精力。黄乃裳在戊戌变法后不久就开始追随孙中山。1900年7月,他在新加坡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孙中山对他开发南洋的壮举极表支持,并向他作了意味深长的赠言。在孙中山的指引下,黄乃裳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1904年,黄乃裳在新加坡将邹容的《革命军》重印一万册,带回广东、福建散发;1905年,他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闻》报,开展革命工作;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1907年黄冈起义,自己因胃病未能参加。但他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次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为推翻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他发动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的学生30多人,组成学生炸弹队,配合福州的武装斗争;福建军政府成立初期,他一度任交通司长,为支持光复初期的福建军政府,他以私人名义通电南洋华侨募捐70万元,向富商筹款百余万元。1914年,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福建的爪牙汪声玲,以"怂恿种鸦片"的莫须有罪名判黄乃裳无期徒刑,后在南洋华侨严正交涉下才得以出狱。他获释后,革命意志益坚。1916年,又创办《伸报》,继续宣传民主共和。1920年,72岁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之邀请,赴广州就任大元帅府高等顾问。次年因病重辞职回乡休养。1924年9月逝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