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祝翁 |
释义 | 作品名称:祝翁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聊斋志异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蒲松龄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祝翁 作者:蒲松龄 出自:聊斋志异 作品原文济阳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余,病卒。家人入室理榱经,忽闻嗡呼甚急。群奔集灵寝,则见翁已复活。群喜慰问。翁但谓媪曰:“我适去,拚不复返。行数里,转思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不如从我去。故复归,欲偕尔同行也。”咸以其新苏妻语,殊未深信。翁又言之。媪云:“如此亦复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翁挥之曰:“是不难。家中俗务,可速作料理。”媪笑不去,翁又促之。乃出户外,延数刻而入,绐之曰:“处置安妥矣。”翁命速妆。媪不去,翁催益急。媪不忍拂其意,遂裙妆以出。媳女皆匿笑。翁移首于枕,手拍令卧。媪曰:“子女皆在,双双挺卧,是何景象?”翁捶床曰:“并死有何可笑厂子女见翁躁急,共劝媪姑从其意。媪如言,并枕僵卧。家人又共笑之。俄视,媪笑容忽敛,又渐而两眸俱合,久之无声,俨如睡去。众始近视,则肤已冰而鼻无息矣。试翁亦然,始共惊怛。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妇佣于毕刺史之家,言之甚悉。异史氏曰:“翁其夙有畸行与?泉路茫茫,去来由尔,奇矣!且白头者,欲其去则呼令去,抑何其暇也!人当属纩之时,所最不忍诀者,床头之昵人耳。苟广其术,则卖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作品赏析本文寥寥三百字,写出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而且波澜起伏:死而复生,生而复死——老夫妻双双并枕而死;子女匿笑,共笑,而终于惊怛。令人惊服的是,这里写出了两个相当生动的形象:祝翁对老伴一片深情,怕自己死了以后她在子女手下日子不好过,殷勤地约她同行,态度则不免有点急躁。祝老太性格温厚,甚至还有些腼腆,她对老汉很体贴很迁就,虽然行动似乎并不得力,但她的思想与老汉是相通的。她认为一道死去“亦善”,只是觉得不大容易忽然就死,更不赞成公然“双双挺卧”罢了。这老两口实在都很动人。 作为陪衬的是他家的子女,虽然作者对他们无一贬词,但看样子不大像孝敬父母的人物,至少祝家两代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代沟”。祝翁复活以后跟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却对老伴说“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这是何等沉痛的话!他们听了不去深刻反省,还有心思来笑!这样的两代人之间必有问题。他们一笑再笑,正说明老翁约老太太同死其实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非忽发奇想。封建社会奉若神明的孝道被撕得精光,作品的发人深省之处正在这里;就是在今天,祝翁那几句话听上去也还惊心动魄,值得引起深思和反省。 明明是一个内涵甚深的悲剧,小说在表面上却洋溢着很浓的喜剧气氛,笑声不断。这是大手笔的风度;唯其如此,作品虽短小,容量却不小。 小说里祝媪也在笑,那是吃惊和不好意思;和子女们的近乎毫无心肝大不相同。作品最后写老太太“笑容忽敛”,真所谓神来之笔,既合于生活的逻辑,也使得作品的主题归结于严肃;读者至此也不得不“笑容忽敛”,转入回味和思考。 像这样精彩的超短篇,《聊斋志异》一书中还有不少,不可不读。近人论《聊斋》往往比较重视那些篇幅较长的作品,似有所偏。清朝人冯远村《读<聊斋>杂说》云:“《聊斋》短篇(微型小说),文字不似长篇(短篇小说)出色,然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虽不大为着意,然正不致遂败人意”,颇有见地。有一点创作经验的人都明白,成批推出的微型小说要写得“不败人意”殊非易事;还能让读者思考玩味,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作品译文济阳县祝村有祝翁其人,五十多岁,因病而死。家人进里屋去料理丧服,忽然听见老翁呼叫急迫。众人跑到停灵的屋子,就看见老翁已经复活。大家欢喜慰问。老翁只是对老太说:“我刚才离开,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转念想到扔下一副老皮老骨在孩子们手下,冷热得仰仗别人,活着也没有趣味,不如随我离开。因而我又回来,要和你一起走啊。”都以为老翁刚活过来说胡话,还不太相信。老翁又说一遍。老太说:“这样的话当然更好。不过我正活着,怎么能说死就死?”老翁对她挥手说:“这不难。家里俗事,可以赶快处理。”老太笑着不去,老翁又催她。老太就走到门外,拖延一些时间进了屋,哄骗他说:“外理妥当了。”老翁叫她快去梳妆。老太不去,老翁催得更急。老太不忍违反他的心意,就穿着打扮而出。儿媳女儿都暗笑。老翁把自己的头从枕头上挪开些,动手拍着枕头叫老太躺下。老太说:“子女都在场,双双挺身躺着,是什么景象?”老翁捶打灵床说:“一起死有什么可笑厂子女们见老翁着急,一同劝老太暂且依从他的意思。老太依他的话,和老翁共枕仰卧。家人又一同笑话他们。一会儿看,老太笑容收敛了,又渐渐闭上了双眼,很久没有声音,好像睡着了。众人才走近看,原来皮肤已经冰冷而且鼻中已没有气息了。试一试老翁也是这样,才一同惊讶悲痛起来。康熙二十一年,祝翁的弟媳妇在毕知州家作佣人,述说得很详细。异史氏说:“老翁莫不是以往就有异乎常人的德行吧?阴间道途迷茫难辨,来去由你,奇怪呀!况且对白头老伴儿,要她走时就招呼她走,多么悠闲啊!人在病危临终的时候,最不忍决别的,就是床头的亲昵之人。如果能推广祝翁的方法,那么死前还顾念妻妾的种种事,就可以不做了。” 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