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鸣奋 |
释义 | 黄鸣奋(1952~ ),男,汉族,福建南安人,1952年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助教、讲师、副主任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苏轼学会、福建省文学总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简介黄鸣奋,男,1952年生于福建。1978年2月至1984年12月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荷兰莱顿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职,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社会职务担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苏轼学会等多种社团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等多种学术组织成员,福建省文学学会、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古代文论、文艺心理学、文艺传播学、电子艺术与计算机文化之教学与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 、国家汉办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 学术成果先后出版独著《论苏轼的文艺心理观》、《艺术交往心理学》、《艺术交往论》、《需要理论与艺术批评》、《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厦门海防文化》、《传播心理学》、《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电脑艺术学》、《比特与缪斯的碰撞——网络与艺术》、《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超文本诗学》、《数码戏剧学:影视、电玩与智能偶戏研究》 、《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需要理论及其应用》、《数码艺术学》,教材《电子艺术学》等。与人合著《价值批评与阿Q十八面》、编著《故事里的艺术心理学》和《厦门人物(古代卷)》,均为第一署名。主编《吉言丛书》、《网络狂飙丛书》 、《厦门大学中文系80周年学术文选》、《潮声集》,担任《鼓浪学术书系》编委会主任 ,策划并主持完成英文版网络课件《语言学概论》(教育部项目)。另有编写、编注多种。在《文学评论》、《海外华文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超过200篇。 个人荣誉独立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四、五、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另获厦门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黄鸣奋有关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的。从那时以来,已经在该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副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另获省级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该项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其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理论探索(1996-2000) 1996年率先在全校开设“电脑艺术学”课程(2001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论文《电脑艺术学刍议》,1998年又出版专著《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这部书是国内该领域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考察了计算机与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的意义,2000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了弄清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又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子媒体与艺术的关系,出版了教材《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等成果。当时全国的同类研究甚少,学术界有许多人对数字媒体艺术不理解,甚至对其是否值得研究表示怀疑。虽然如此,黄鸣奋没有放弃自己对这一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信心。 其二,数码媒体艺术理论建构的推进(2000-2005) 在这一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列入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科学规划,逐渐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以此为背景,黄鸣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文本之兴:信息科技与文学变革》(2000-2002)、《因特网与艺术发展》(2003-2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信息革命与我国文艺理论建设》(1998-2000)、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码媒体与文艺学创新》(2003-2004)。他以传播学为参照系,系统分析了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艺术观念的冲击,出版了专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考察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艺术价值及理论意义,出版了专著《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2003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考察虚拟环境中人及智能体活动的艺术特性,出版了专著《数码戏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现阶段的网络艺术与19世纪以来包括电报艺术、传真艺术、电话艺术、慢扫描电视艺术等在内的电信艺术的联系,出版了专著《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信息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艺术进行形态学分类,出版了专著《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黄鸣奋、秦俭、巫汉祥联合申报的《信息科技应用: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其三,追踪世界学术前沿与关注本国艺术产业并重(2005-) 在这一阶段,出版专著《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索外,还加强了与数码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研究。2005年,黄鸣奋的《互联网与艺术产业》获准为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该项目将关注点扩展到经济领域,计划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系统考察互联网对宏观意义上的艺术产业的运营、规范、管理、前景等问题。他已指导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正指导研究生写作以“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