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九皋 |
释义 | 黄九皋(?—1565),字汝鸣,号竹山,萧山埭上黄村(今属蜀山街道知章村)人,萧山本地尊称他“竹山公”,黄竹山是纪念他而命名的。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后授工部主事、鲁王府长史致仕。 萧山自固陵城始至西陵西兴,唐天宝初年改萧山,至北宋天圣(1025左右)年间建县于城厢镇,历数千年来便有城池。仅在北宋萧山城池较小,长一里二百米,高一丈一尺,厚一丈一尺。萧山地里位置十分重要,西有杭城,东有绍兴,从吴越战争至明清划江之战,屡次战争萧山都是战略重地,加上外患不断,尤其倭寇常来侵犯,百姓深受其害。明嘉靖二十九年,倭寇进入坎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民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当时任萧山县令的施尧臣,为抵御外来入侵倭寇上书朝廷扩建县城。在朝廷任工部主事黄九皋的大力支持下,征得了朝廷同意,县城扩建费用均由官府支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完工,施工期间黄九皋还常来察看,了解施工实情,并督察工程质量,新城建成后确实起到了抵御倭寇来犯、保护人民的作用。城墙一律用条石砌成,内填乱石泥土,基下均用4米长桩,城墙甚为坚固,规模较大周长九华里一百二十米,高二丈五尺,上设城垛二千五百八十五个以利战时之用。城墙靠山跨河,东临板桥,南包黉校,西靠西山,北倚北山,呈口字形城。有陆门四座,城楼四座,它们分别为东曰“达台门”,“近日楼”南曰:“拱秀门”,“掘政楼”;西曰:“连山门”,“听湖楼”;北曰:“静海门”,“修文楼”。城外设有月城,以作屏蔽。又有水门三座,其名称东曰:“派入三江”:南曰:“清比郎官”:西曰:“越台重镇”。城周均有护城河,深一丈五尺,宽三丈,周长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河上有吊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西南片老百姓出县城,要从正南拱秀门出入,路途较远,还须渡南门江,极不方便。黄九皋向当时任萧山知县赵睿提出,增修“文明门”,俗称“小南门”,沿称至今尚称“小南门”地名。为义桥、石岩、许贤、戴村、云石、楼塔等地百姓进城创造便利。城内设有城河,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副的格局,城河上建石桥众多,有:洄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老仑桥,市心桥,永兴桥,万寿桥,凌家桥,清风桥,寺先桥,金带桥,三碰桥,陈公桥等,多数古桥至今保存完好。县城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建铁路而拆除。 黄九皋虽在京为官,但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了如指掌,不愧为故乡的一位建设和水利的功臣。萧山地处东南沿海,北有钱塘江,西有富春江,南有浦阳江,地势低洼,常受水害,每逢淫雨期间,山水奔腾而下,严重威胁着庶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有幸得到黄九皋经调查考察的“论西江塘五害”,给后人治水指明了方向。此论距今已有460多年,好像黄九皋在为当代发展建设百姓奔小康设计治水。其论文曰:“切观萧山地方,绍兴府之西北隅,钱塘江东南滨也,傍江为县,堤东南自桃源十四都,临浦而至四都褚家坟,南北四十里,所以防上江之水。在县之西渭之西江塘。江至四都,则折而东矣。故自四都而至坎山,东西六十余里,所以御大江之潮。在县之北,渭之北海塘,皆沿浙江上游,盖自三衢之水东流龙游,经兰溪、严州、桐庐、富阳直抵萧之地名渔捕。而汇于钱塘。此上江之流经也。其所受支流尤多:金华温处之水,自兰溪入,徽州之水,自严州入、新城分水之水,自桐庐入,皆东注之。渔浦之南则浦阳江也,受诸暨,浦江,义乌之水,经临浦,碛堰而北注之渔浦。又含诸府山水,曲折而北经四都西北十余里,则又自北而东汇于钱塘,是渭浙江。萧山人呼为大江,萧山正在其东南转屈之间。此江流之曲逆,水势之必冲,其害一也。 大江两涯,江面汪洋,水有休息,故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上江之面不盈一里,则窄隘而不容,泛滥而难泄。此上江之不宽,水势所以必溢,其害二也。 萧山在江东南,地颇低洼,故严徽信金衢温等八府东江之西,崇山峻岭,凡遇淫雨,山水奔腾而东,俯视萧山,若建口然。此地势之高卑,水势所必趋,其害三也。 方山水之初涨也,西江塘西去水无几,杌陧之势惟恐不支,然山水自上而下,海潮自下而上,朝潮夕汐,应时而至,势如排山,逸于奔驷,东风驾涛,一息千里。时方小信,犹有落水之候,苦遇大信潮水有升而无降,山水有加而无已。上下冲激,彼此怒号,顷刻之间,沸涌导丈。塘土几何,而能当此?此际既无洞庭彭蠡水汇,则必有冲溃泛溢之势。此潮信之加涨,江塘之反卑,其害四也。 国初上江洪流,在渔浦西北十余里,东北入大江,若夫浦阳江之水,经临浦麻溪,是谓小江,东至三江入海。大江在县西北,小江在县东南,县以一江为界,素不相涉。成化间,浮梁戴公琥来守绍兴,见山会萧山三县之田岁被小江之害,且小江两涯,皆斥卤之地,萑苇之场,可以田而耕也。相度临浦之北,渔浦之南各有小港,小舟可通其中,惟有碛堰小山为限,因凿通碛堰之山,引浦阳江而北,使自渔浦而入大江。由是浦阳江与大江合而为一。乃大筑临浦之麻溪坝,使浦阳江之水不得由小江而下,以为山会西北,萧山东南之害。又于滨海之地修筑三江,柘林,夹篷,福拖四所陡门,节潮水之上下。由是附近小江之氓,反籍小江为利。而两涯之斥卤者,今民居矣:萑苇者,今桑田矣。戴公之功也。小江居民实受福而西江水患从此滋甚,《考工记》曰:“善沟者,水啮之:善坊者,水淫之。”盖称上水湍流峻急则自然下水沙泥啮去矣。戴公之初心,唯恐渔浦碛堰之沙不能一朝啮去,以通浦阳江之水,而浚涤之尤拳拳焉。岂知数十年来,日渐月洗,决啮流移,渔浦江塘,屡被冲坏,日徒而东,旷为巨浸,里册之坍江,不知凡儿。贫民之赔米,了无纪极。戴公岂知有今日哉!渔浦受累盖亦久矣。是以上江洪流,亦徙而南,混为一区,以渔浦为汇。国初洪流之在北者,涨为高沙,乃在钱塘县境。今之所谓“新江嘴”,俗呼为“米贵沙“,即此地也。自碛堰既开,江流日剥而东南,其害五也。受此五害,萧民日以西江为患。盖西江之害,小江之害移之也。(下略)黄九皋明确阐明了浙江泽国萧山为最的钱江水虐五害,为后世治水点明了方向。 黄家大桥位于路平村、前章村的界河—埭上河上,西北走向,原为五孔、四并行石梁结构,全长(含引桥)70米,主孔宽5.2米,水面高常在5米左右,水陆通行,均具规模,为明进嘉靖后期思(史)家桥人黄九皋任工部主事时所建。黄九皋族人称竹山公。某年回乡祭祖,惊闻有一孕妇在埭上河牵渡斗般落水身亡,心甚悲悼,随即着人兴建此桥。因是黄姓聚族而居之处,又是黄九皋所建造的,故名为黄家大桥。现存西梁上有“龙门浴日”四个大字,传为黄九皋亲笔题词,寓意可解为“桥为龙门,沐浴着皇上的隆恩”。实非桥名。东梁上有“埭上黄家大桥”六字,其中“埭上”两字系1974年修建时加上去的桥名。当然还有知章村的“思家桥”是贺知章所造,黄九皋重建的对联镌在思家桥下,供人观赏和留给文史专家们去考证。 站在“思家桥”上,村东南田野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是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兵训、尚书胡宗宪奉旨敕建,表彰黄氏宗族多人中举“甲科济美”坊。黄九皋名刻首部。石牌坊座落在小河支流横河滨以南,面朝文笔峰,牌坊三进三门,雕刻精美,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这牌坊像征着黄九皋为萧山水利和建设所作出的丰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