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豁
释义

黄豁,男,中共党员,1997年5月入党,新华社重庆分社新闻部主任。1997年四川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新华社云南分社任记者,2001年调新华社重庆分社,2003年起任新闻部主任。

中文名:黄豁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职业:新闻部主任

政治面貌:党员

工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部

作为一名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黄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履行职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群众的利益“鼓”与“呼”。

5年来,他的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重庆新闻奖、宣传重庆好新闻奖等多种奖项,一批作品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实际工作,多次受到被采访单位的好评和新华社总社的通报表扬。

一、作为长期从事政治报道的记者,黄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时事政治报道,体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政治品格

2003年10月,在随同温家宝总理考察三峡库区途中,他现场见证了温总理为云阳农妇熊德明追讨工钱的场景,这是一起不在总理行程安排内的一件偶然事件。但他与同事敏锐地意识到,总理在考察途中为农民追工钱,事情虽小,却折射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民、务实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向社会,特别给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榜样。作为新华社记者,他有幸见证这一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如果不把它生动、客观地报道出来,就是自己的失职。

当天夜里,温家宝一行从云阳上船,夜航赶往奉节。由于船上房间有限,晚上11点多,他趴在甲板上,翻阅笔记,整理录音,开始动笔写稿,几乎熬了一个通宵,连夜写出通讯《总理为农民追工钱》,海内外有近300家媒体在显著版面或重要时段转载了这条独家新闻,并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追薪风暴”,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篇通讯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重庆新闻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周刊“三农报道奖”,并被一些大学的新闻系选为范文。

作为新华社驻渝的记者,黄豁始终关注重庆发展与进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002年重庆直辖5周年之际,他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五年聚一气》在《半月谈》杂志刊出后,引起了重庆各界的广泛关注,《重庆日报》在头版全文转载。文章大气磅礴,高度概括总结了直辖5年的成就,读了振奋人心,得到了重庆市委领导的赞扬。

在2005年先进性教育期间,作为专职记者,他出色地完成了重庆市先教办的每一次重大宣传任务。2005年4月,中宣部、中央先教办要求对重庆城乡统筹的经验进行重点报道,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远赴贫困的武陵山区采访,两天之内,采写出通讯《在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中创造和谐--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纪实》,对于重庆探索西部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生动、深刻的解读,得到了中央先教办和重庆市的肯定,并获得了重庆好新闻奖。

二、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黄豁勇挑重担,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新闻采访部负责人,在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开县井喷事故庭审、直辖5周年、亚太市长峰会、开县井漏事故、三峡大坝建成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他不仅带头承担重点题目,还积极参与组织策划,圆满地完成各项报道任务。

在2003年的三峡工程蓄水通航战役性报道中,围绕海内外关注的环境保护、地质灾害、考古和文物保护等热点问题,黄豁采写了《喜看三峡起平湖》、《三峡工程九问》、《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洼地的新突破》等一批重头稿件,有5篇稿件获得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颁发的“三峡工程建设十周年好新闻奖”;同时,围绕中央关注的库区问题,黄豁与同事合作了14篇调研稿件,中央领导同志每篇都作了批示,使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了进度,为基层党委政府解决了实际困难。

在2004年7月的开县井喷事故责任人法庭审判报道中,他作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带领5名文字、摄影和音像记者在万州坚守3天3夜。面对法庭内外数十家媒体的激烈竞争,克服了重重障碍,实现了庭审文字、图片和音频滚动现场直播。

2006年3月25日,中石油在开县再次发生井漏事故,这是继2003年的 “12·23”井喷事故后,中石油在开县发生的又一次事故,1万名群众被紧急疏散。在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后,他不畏艰险,及时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探求事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履行新华社记者的职责。以客观的分析,理性的报道,为中央领导了解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中央和重庆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推动了实际工作

黄豁注重学习,关注全国和重庆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5年来,他多次参加新华社组织的跨区域调研,4次获得通报表扬,平均每年都有10多篇调研稿件被中央领导批示。在新华社评选的2003年“调研报道先进个人”中,他以突出的业绩排名全国分社第一。

2004年10月,重庆万州、四川汉源、河南中牟、陕西咸阳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总社抽调

黄豁参加“重大群体事件分析与思考”调研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采写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创新的稿件,对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作出独到分析,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还肯定了这种调研方式的创新,提出“新华社要发挥优势,多组织这样的调研”。

2005年春节前后,黄豁参加“构建和谐社会”调研组,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夜以继日的采访写作,赶在中央组织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研讨班”开班之前完成调研任务。他和同事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支付‘和谐成本’”的观点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全文转载;有关四川汉源官商勾结,权力资本化的调查分析,中纪委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为四川省纪委进一步查处、深挖汉源党政班子腐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峡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确保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也是重庆的重要任务。在2006年下半年三峡工程156米蓄水之前,黄豁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月的“三峡库区调研”。恰逢重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他与同事冒着酷暑高温,走访10余个区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分管移民工作的党政干部到最基层的社区主任,从后靠移民、占地移民到城镇移民、破产企业职工,从掌握一定社会财富的老板阶层到以低保度日的城市贫民,用社会调查、暗访调查、座谈采访等多种形式调查研究。

他从三峡库区社会形态、社会风险、社会心理、社会矛盾等多个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进行调研分析,稿件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库区存在的显示困难和矛盾,先后有4名政治局常委作出批示,促成了一些困扰库区基层党委政府的现实难题的解决。

四、恪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

自大学毕业步入新闻行业以来,黄豁始终牢记老一辈新华社记者“勿忘人民”的教诲,无论是在边疆云南,还是在山城重庆,他都耐心接待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老百姓,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