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淮山羊 |
释义 | 养殖历史黄淮山羊因广泛分布在黄淮流域而得名,饲养历史悠久,五百多年前就有历史记载,明弘治(1488-1506年)《安徽宿州志》、正德(1506-1522)年间的《颖州志》均有记载。黄淮流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16℃,无霜期210-240d,降雨量600~800mrn,相对湿度70%~80%。流域内土层深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饲草资源丰富。 山羊体重成年公羊34公斤 母羊26公斤。 相貌特点黄淮山羊结构匀称,骨胳较细。鼻梁平直,面部微凹,下颌有髯。分有角和无角两个类型,有角者,公羊角粗大,母羊角细小,向上向后伸展呈镰刀状;无角者,仅有0.5~1.5厘米的角基。颈中等长。胸较深,肋骨拱张良好,背腰平直,体躯呈桶形。种公羊体格高大,四肢强壮。母羊乳房发育良好、呈半圆形。毛被白色,毛短有丝光,绒毛很少。 产地属性产地:我国黄淮海平原南部属性:肉、皮用山羊品种 简介: 黄淮山羊当年春产公羔9月龄可达22公斤,母羔16公斤左右。山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屠宰率45%左右。 产区习惯于当年羔羊当年屠宰。黄淮山羊具有性成熟早,生成发育快,四季发情,繁殖率高特性,一般5月龄母羔就能发情配种,部分母羊一年2胎或2年3胎,产羔率平均230%左右。此外,板质质量优良,是黄淮平原区优良山羊品种。其缺点是个体较小,通过与肉用山羊杂交,加强饲养管理,可提高黄淮山羊产肉性能。 生产性能黄淮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65.98±8.16厘米,67.37±8.74厘米,77.66±9.99厘米,33.9公斤,成年母羊分别为:54.32±4.55厘米,58.09±6.08厘米,71.17±5.99厘米,25.7公斤。7~10月龄的羯羊宰前重平均为21.9公斤,胴体重平均为10.9公斤,屠宰率平均为49.29%;母羊宰前重平均为16.0公斤,胴体重平均为7.5公斤,屠宰率平均为47.13%。黄淮山羊皮板呈蜡黄色,细致柔软,油润光亮,弹性好,是优良的制革原料。黄淮山羊对不同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皮板质量好。 地理分布黄淮山羊主要分布在河南周口地区的沈丘、淮阳、项城、郸城和驻马店、许昌、信阳、商丘、开封等地;安徽的阜阳、宿州、滁州、六安以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等市郊;江苏的徐州、淮阴两地区沿黄河故道及丘陵地区各县。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