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花苜蓿 |
释义 | 黄花苜蓿,拉丁名为Medicago falcata L.,是被子植物门豆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粗壮,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由于富含蛋白质,它是一种优良的饲用植物。 基本信息【学名】Medicago falcata L. 【拼音名】Huánɡ Huā Mù Xu 【别名】苜蓿草、野苜蓿、黄苜蓿、花苜蓿 【来源】豆科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斜升或平卧,长30~60(100)厘米,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上部有锯齿。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花黄色,蝶形。荚果稍扁,镰刀形,稀近于直立,长1~1.5毫米,被伏毛,含种子2~4粒。 生境分布黄花苜蓿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蒙古、原苏联和欧洲也有分布。 牧草特性在我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5月中旬萌发,7月初至中旬现蕾,7月至8月中旬开花,8月至9月中旬果实渐熟。黄花苜蓿为多年生轴根牧草。一般多呈开展的株丛,但也有直立的。主根发达。据观察,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上,主根可伸入土中2~3米;在盐碱土上,虽可生长,但根系入土不深,发育不良。分枝能力极强,每一株丛常可自根颈处萌生枝条20~50个。再生能力尚强,但远不及紫苜蓿,每年可刈割1~2次。黄花苜蓿喜稍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耐寒、耐风沙与干旱,其耐寒性比紫花苜蓿为强,在一般紫花苜蓿不能越冬的地方,本种皆可越冬生长。属于耐寒的旱中生植物。适应于年积温1700~2000℃及降水量350~450毫米的气候条件范围内。多见于平原、河滩、沟谷、丘陵间低地等低湿生境的草甸中,稀进入森林边缘。 饲用价值黄花苜蓿为优良饲用植物。青鲜状态各种家畜,如羊、牛、马最喜食。牧民谓其对产乳畜有增加产乳量;对幼畜有促进发育的功效,还认为是一种具有催肥作用的牧草。种子成熟后的植株,家畜仍喜食。冬季虽叶多脱落,但残株保存尚好,适口性并未见显著降低。制成干草时,也为家畜所喜食。利用时间较长,产量也较高,野生的亩产鲜草可达150~250千克,栽种可达600千克。黄花苜蓿具有优良的营养价值,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但在结实之后,粗蛋白质含量下降较明显。黄花苜蓿用作放牧或割草均可,但其茎多为斜升或平卧,对刈割调制干草很不方便,可选择直立型的进行驯化栽培。世界各先进国家早已引入栽培并选育出许多品种或杂交种。 栽培技术黄花苜蓿的栽培技术与紫花苜蓿相同。但黄花苜蓿苗期生长极缓慢,应加强管理。新种子硬实率较高,最高可达70%以上,所以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出苗率。种子千粒重2.2克。 常见病害苜蓿白粉病、苜蓿霜霉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叶斑病、苜蓿匍柄霉叶斑病、苜蓿锈病、苜蓿花叶病 常见虫害小翅雏蝗、草原毛虫类、盲蝽类、苜蓿籽蜂、蛴螬、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苜蓿夜蛾、小麦皮蓟马、叶蝉类、甜菜夜蛾 化学成份含有叶黄素(lutein)50~52%、叶黄素-5.6-环氧化物、菊黄质(chrysanthema xanthin)9~10%、毛茛黄素(flavoxanthin)7~8%等。 功能主治降压利尿,消炎解毒。主治浮肿,各种恶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